四年初,辛炳知潭州,浚在陝,以檄發兵,炳不遣,浚奏劾之。 至是,炳為御史中丞,率同列劾浚,以本官提舉洞霄宮,居福州。 浚既去國,慮金人釋川、陝之兵,必將併力窺東南,而朝廷已議講解,乃上疏極言其狀。 未幾,劉豫之子麟果引金人入攻。 高宗思浚前言,策免朱勝非;而參知政事趙鼎請幸平江,乃召浚以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入見,高宗手詔辨浚前誣,除知樞密院事。 浚既受命,即日赴江上視師。 時兀朮擁兵十萬于揚州,約日渡江決戰。 浚長驅臨江,召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議事。 將士見浚,勇氣十倍。 浚既部分諸將,身留鎮江節度之。 世忠遣麾下王愈詣兀朮約戰,且言張樞密已在鎮江。 兀朮曰:「張樞密貶嶺南,何得乃在此?」愈出浚所下文書示之。 兀朮色變,夕遁。 五年,除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趙鼎除左仆射。 浚與鼎同志輔治,務在塞幸門,抑近習。 時巨寇楊麼據洞庭,屢攻不克,浚以建康東南都會,而洞庭據上流,恐滋蔓為害,請因盛夏乘其怠討之,具奏請行。 至醴陵,釋邑囚數百,皆楊麼諜者,給以文書,俾招諭諸砦,囚歡呼而往。 至潭,賊眾二十餘萬相繼來降,湖寇盡平。 上賜浚書,謂:「上流既定,則川陝、荊襄形勢接連,事力增倍,天其以中興之功付卿乎。 」浚遂奏遣岳飛屯荊、襄以圖中原,乃自鄂、岳轉淮東,大會諸將,議防秋之宜。 高宗遣使賜詔趣歸,勞問之曰:「卿暑行甚勞,湖湘群寇既就招撫,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 」召對便殿,進《中興備覽》四十一篇,高宗嘉嘆,置之坐隅。 浚以敵勢未衰,而叛臣劉豫復據中原,六年,會諸將議事江上,榜豫僭逆之罪。 命韓世忠據承、楚以圖淮陽;命劉光世屯合肥以招北軍;命張俊練兵建康,進屯盱眙;命楊沂中領精兵為後翼以佐俊;命岳飛進屯襄陽以窺中原。 浚渡江,遍撫淮上諸戍。 時張俊軍進屯盱眙,岳飛遣兵入至蔡州,浚入覲,力請幸建康。 車駕進發,浚先往江上,諜報劉豫與侄猊挾金人入攻,浚奏:「金人不敢悉眾而來,此必豫兵也。 」邊遽不一,俊、光世皆張大敵勢,浚謂:「賊豫以逆犯順,不剿除何以為國?今日之事,有進無退。 」且命楊沂中往屯濠州。 劉麟逼合肥,張俊請益兵,劉光世欲退師,趙鼎及簽書折彥質欲召岳飛兵東下。 禦書付浚,令俊、光世、沂中等還保江。 浚奏:「俊等渡江,則無淮南,而長江之險與敵共矣。 且岳飛一動,襄、漢有警,復何所恃乎?」詔書從之。 沂中兵抵濠州,光世舍廬州而南,淮西洶動。 浚聞,疾馳至採石,令其眾曰:「有一人渡江者斬!」光世復駐軍,與沂中接。 劉猊攻沂中,沂中大破之,猊、麟皆拔柵遁。 高宗手書嘉獎,召浚還,勞之。 時趙鼎等議回蹕臨安,浚奏:「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三歲之間,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 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 」高宗幡然從浚計。 鼎出知紹興府。 浚以親民之官,治道所急,條具郡守、監司、省郎、館閣出入迭補之法;又以災異奏復賢良方正科。 七年,以浚卻敵功,制除特進。 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 問安使何蘚歸報徽宗皇帝、寧德皇后相繼崩殂,上號慟擗踴,哀不自勝。 浚奏:「天子之孝,不與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廟社稷,今梓宮未返,天下塗炭,願陛下揮涕而起,斂發而趨,一怒以安天下之民。 」上乃命浚草詔告諭中外,辭甚哀切。 浚又請命諸大將率三軍發哀成服,中外感動。 浚退上疏曰:「陛下思慕兩宮,憂勞百姓。 臣之至愚,獲遭任用,臣每感慨自期,誓殲敵仇。 十年之間,親養闕然,爰及妻孥,莫之私顧,其意亦欲遂陛下孝養之心,拯生民于塗炭。 昊天不吊,禍變忽生,使陛下抱無窮之痛,罪將誰執。 念昔陝、蜀之行,陛下命臣曰:‘我有大隙于北,刷此至恥,惟爾是屬。 ’而臣終隳成功,使敵無憚,今日之禍,端自臣致,乞賜罷黜。 」上詔浚起視事。 浚再疏待罪,不許,乃請乘輿發平江,至建康。 浚總中外之政,幾事叢委,以一身任之。 每奏對,必言仇恥之大,反覆再三,上未嘗不改容流涕。 時天子方厲精克己,戒飭宮庭內侍,無敢越度,事無鉅細,必以咨浚,賜諸將詔,往往命浚草之。 劉光世在淮西,軍無紀律,浚奏罷光世,以其兵屬督府,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往廬州節制。 而樞密院以督府握兵為嫌,乞置武帥,乃以王德為都統制,即軍中取酈瓊副之。 浚奏其不當,瓊亦與德有宿怨,列狀訴御史台,乃命張俊為宣撫使,楊沂中、劉錡為制置判官以撫之。 未至,瓊等舉軍叛,執呂祉以歸劉豫。 祉不行,詈瓊等,碎齒折首而死。 浚引咎求去位,高宗問可代者,且曰:「秦檜何如?」浚曰:「近與共事,方知其暗。 」高宗曰:「然則用趙鼎。 」檜由是憾浚。 浚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先是,浚遣人持手榜入偽地間劉豫,及酈瓊叛去,復遣間持蠟書遺瓊,金人果疑豫,尋廢之。 台諫交詆,浚落職,以秘書少監分司西京,居永州。 九年,以赦復官。 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未幾,除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撫大使。 金遣使來,以詔諭為名,浚五上疏爭之。 十年,金敗盟,復取河南。 浚奏願因權制變,則大勛可集,因大治海舟千艘,為直指山東之計。 十一年,除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免奉朝請。 十二年,封和國公。 十六年,彗星出西方,浚將極論時事,恐貽母憂。 母訝其瘠,問故,浚以實對。 母誦其父對策之語曰:「臣寧言而死於斧鉞,不能忍不言以負陛下。 」浚意乃決。 上疏謂:「當今事勢,譬如養成大疽于頭目心腹之間,不決不止。 惟陛下謀之於心,謹察情偽,使在我有不可犯之勢,庶幾社稷安全;不然,後將噬臍。 」事下三省,秦檜大怒,令台諫論浚,以特進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連州。 二十年,徙永州。 浚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 武夫健將,言浚者必咨嗟太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 金人憚浚,每使至,必問浚安在,惟恐其復用。 當是時,秦檜怙寵固位,懼浚為正論以害己,令台臣有所彈劾,論必及浚,反謂浚為國賊,必欲殺之。 以張柄知潭州,汪召錫使湖南,使圖浚。 張常先使江西,治張宗元獄,株連及浚,捕趙鼎子汾下大理,令自誣與浚謀大逆,會檜死乃免。 二十五年,復觀文殿大學士、判洪州。 浚時以母喪將歸葬。 念天下事二十年為檜所壞,邊備蕩馳;又聞金亮篡立,必將舉兵,自以大臣,義同休戚,不敢以居喪為嫌,具奏論之。 會星變求直言,浚謂金人數年間,勢決求釁用兵,而國家溺于宴安,蕩然無備,乃上疏極言。 而大臣沈該、万俟禼、湯思退等見之,謂敵初無釁,笑浚為狂。 台諫湯鵬舉、凌哲論浚歸蜀,恐搖動遠方,詔復居永州。 服除落職,以本官奉祠。 三十一年春,有旨自便。 浚至潭,聞欽宗崩,號慟不食,上疏請早定守戰之策。 未幾,亮兵大入,中外震動,復浚觀文殿大學士、判潭州。 第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