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役人,必用鄉戶。 今者徒聞江、浙之間,數郡顧役,而欲措之天下。 單丁、女戶,蓋天民之窮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楊炎為兩稅,租調與庸既兼之矣,奈何復欲取庸?萬一後世不幸有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矣。 青苗放錢,自昔有禁。 今陛下始立成法,每歲常行。 雖雲不許抑配,而數世之後,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與?計願請之戶,必皆孤貧不濟之人,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不還,則均及鄰保,勢有必至,異日天下恨之,國史記之,曰「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謂至矣。 今欲變為青苗,壞彼成此,所喪逾多,虧官害民,雖悔何及! 昔漢武帝以財力匱竭,用賈人桑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 于時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于亂。 孝昭既立,霍光順民所欲而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 不意今日此論復興。 立法之初,其費已厚,縱使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 譬之有人為其主畜牧,以一牛易五羊。 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 今壞常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臣竊以為過矣。 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 」故陛下堅執不顧,期于必行。 此乃戰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倖之說,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 臣之所願陛下結人心者,此也。 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曆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富與貧。 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 故臣願陛下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願陛下急於有功而貪富強。 愛惜風俗,如護元氣。 聖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眾,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於迂闊,老成初若遲鈍。 然終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 仁祖持法至寬,用人有敘,專務掩覆過失,未嘗輕改舊章。 考其成功,則曰未至。 以言乎用兵,則十出而九敗;以言乎府庫,則僅足而無餘。 徒以德澤在人,風俗知義,故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 議者見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舉,乃欲矯之以苛察,齊之以智能,招來新進勇鋭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 未享其利,澆風已成。 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從跬步可圖,俾常調之人舉生非望,慾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近歲樸拙之人愈少,巧進之士益多。 惟陛下哀之救之,以簡易為法,以清淨為心,而民德歸厚。 臣之所願陛下厚風俗者,此也。 祖宗委任台諫,未嘗罪一言者。 縱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長。 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 台諫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 然須養其鋭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奸臣之萌也。 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 然養貓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畜狗以防盜,不可以無盜而畜不吠之狗。 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萬世之防?臣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諫所言,常隨天下公議。 公議所與,台諫亦與之;公議所擊,台諫亦擊之。 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知之矣。 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臣之所願陛下存紀綱者,此也。 軾見安石贊神宗以獨斷專任,因試進士發策,以「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恆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為問,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 高麗入貢,使者發幣于官吏,書稱甲子。 軾卻之曰:「高麗于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後受之。 時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 徙知密州。 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 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於司農,是擅造律也。 」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 」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有盜竊發,安撫司遣三班使臣領悍卒來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誣民,入其家爭鬥殺人,且畏罪驚潰,將為亂。 民奔訴軾,軾投其書不視,曰:「必不至此。 」散卒聞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 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 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驅使復入。 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儘力。 」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復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從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並媒櫱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台獄,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 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 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 三年,神宗數有意復用,輒為當路者沮之。 神宗嘗語宰相王珪、蔡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 」珪有難色。 神宗曰:「軾不可,姑用曾鞏。 」鞏進《太祖總論》,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軾汝州,有曰:「蘇軾黜居思咎,閲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軾未至汝,上書自言饑寒,有田在常,願得居之。 朝奏入,夕報可。 道過金陵,見王安石,曰:「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數起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啟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軾曰:「在朝則言,在外則不言,事君之常禮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禮,公所以待上者,豈可以常禮乎?」安石厲聲曰:「安石須說。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須是知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為,乃可。 」軾戲曰:「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雖殺人亦為之。 」安石笑而不言。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復朝奉郎、知登州,召為禮部郎中。 軾舊善司馬光、章惇。 時光為門下侍郎,惇知樞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謔侮困光,光苦之。 軾謂惇曰:「司馬君實時望甚重。 昔許靖以虛名無實,見鄙於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譽,播流四海,若不加禮,必以賤賢為累’。 先主納之,乃以靖為司徒。 許靖且不可慢,況君實乎?」惇以為然,光賴以少安。 遷起居舍人。 軾起於憂患,不欲驟履要地,辭于宰相蔡確。 確曰:「公徊翔久矣,朝中無出公右者。 」軾曰:「昔林希同在館中,年且長。 」確曰:「希固當先公耶?」卒不許。 元祐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 第4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4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