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石普曉暢軍事,習知民庸,然揣麾時政,終以罪廢。 張孜雖稱持重,跡其所長,無足取者。 許懷德以懦不任事,數遭貶斥,其不及普遠矣。 劉文質以私錢給軍,且脫人于死,仕雖偃蹇,聲名俱章章矣。 渙以小官,能抗疏母后,輯暴弭奸,則其餘事也。 滬,水洛之戰,從容退師,滬之才略,其最優者歟?趙滋有吏能,出米塞下以振契丹,亦仁人之用心。 李允則在河北二十年,設施方略,不動聲氣,契丹至以長者稱之。 張亢起儒生,曉韜略,琉璃堡、兔毛川之捷,良快人意,區區書生,功名如此,何其壯哉!奎以治跡著稱,其視亢蓋所謂難為兄難為弟者歟? 列傳第八十四 ○劉平弟兼濟郭遵附任福王珪武英桑懌耿傅王仲寶附 劉平,字士衡,開封祥符人。 父漢凝,從太宗征河東岢嵐、憲州,累遷崇儀使。 平剛直任俠,善弓馬,讀書強記。 進士及第,補無錫尉,擊賊殺五人,擢大理評事。 知鄢陵縣,徙南充。 夷人寇淯井監,轉運使以平權瀘州事,平率土丁三千擊走之。 祠汾陰,遷本寺丞。 還,路由安州,遇賊十數人,平發矢斃三賊,余駭散。 以寇準薦,為殿中丞、知瀘州,夷人懲前敗,不敢擾邊。 召拜監察御史,數上疏論事,為丁謂所忌。 久之,除三司鹽鐵判官、河北安撫,改殿中侍御史、陝西轉運使。 與副使論事不合,徙知襄州。 仁宗即位,遷侍御史。 初,真宗知其才,將用之。 丁謂乘間曰;「平,將家子,素知兵,若使將西北,可以制敵。 」後章獻太后思謂言,特改衣庫使、知邠州。 屬戶明珠、磨糜族數反覆,平潛兵殺數千人,以功領賓州刺史、鄜延路兵馬鈐轄,徙涇原路,兼知渭州。 胡則為陝西都轉運使,平奏曰:「則,丁謂黨,今隷則部,慮掎摭致罪。 」徙汝州,改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行數驛,召還,真拜信州刺史、知雄州。 居四年,遷忻州團練使、知成德軍。 景祐元年,拜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永州防禦使、知定州,徙環慶路副都總管,進侍衛親步軍都虞候。 奏言:「元昊勢且叛,宜嚴備之。 」尋坐被酒破鎖入甲仗庫,為轉運使蘇耆所劾,落管軍,知同州。 上疏自列,召入問狀,復為步軍都虞候、知澶州。 時議塞河,而平言不知河事,乃徙滄州副都總管。 時呂夷簡為宰相,台諫官數言政事闕失,平奏書曰:「臣見范仲淹等毀訾大臣,此必有要人授旨仲淹輩,欲逐大臣而代其位者。 臣于真宗朝為御史,顧當時同列,未聞有奸邪黨與詐忠賣直,所為若此。 臣慮小臣以淺文薄伎,偶致顯用,不識朝廷典故,而論事浸淫,遂及管軍將校。 且武人進退,與儒臣異路,若掎摭短長,妄有舉劾,則心搖而怨結矣。 願明諭台諫官,毋令越職,仍不許更相引薦。 或闕員,則朝廷自擇忠純耆德用之。 」論者以謂希夷簡意也。 改高陽關副總管。 寶元元年,以殿前都虞候為環慶路馬步軍副總管。 會元昊反,遷邕州觀察使,為鄜延路副總管兼鄜延、環慶路同安撫使。 頃之,兼管勾涇原路兵馬,進步軍副都指揮使、靜江軍節度觀察留後。 獻攻守之策曰: 五代之末,中國多事,唯制西戎為得之。 中國未嘗遣一騎一卒,遠屯塞上,但任土豪為眾所伏者,封以州邑,徵賦所入,足以贍兵養士,由是無邊鄙之虞。 太祖定天下,懲唐末藩鎮之盛,削其兵柄,收其賦入,自節度以下,第坐給奉祿,或方面有警,則總師出討,事已,則兵歸宿衛,將還本鎮。 彼邊方世襲,宜異於此,而誤以朔方李彞興、靈武馮繼業一切亦徙內地。 自此靈、夏仰中國戍守,千里運糧,兵民並困。 其後靈武失守,而趙德明懼王師問罪,願為藩臣。 于時若止棄靈、夏、綏、銀,與之限山為界,則無今日之患矣。 而以靈、夏兩州及山界蕃漢戶並授德明,故蓄甲治兵,漸窺邊隙,鄜延、環慶、涇原、秦隴所以不能弛備也。 今元昊嗣國,政刑慘酷,眾叛親離,復與唃廝囉構怨,此乃天亡之時。 臣聞寇不可玩,敵不可縱。 或元昊不能自立,別有酋豪代之,西與唃廝囉復平,北約契丹為表裡,則何以制其侵軼?今元昊國勢未強,若乘此用鄜延、環慶、涇原、秦隴四路兵馬,分兩道,益以蕃漢弓箭手,精兵可得二十萬,三倍元昊之眾,轉糧二百里,不出一月,可收山界洪、宥等州。 招集土豪,縻之以職,自防禦使以下、刺史以上,第封之,給以衣祿金帛;又以土人補將校,使勇者貪于祿,富者安於家,不期月而人心自定。 及遣使諭唃廝囉,授以靈武節度,使撓河外族帳,以窘元昊。 復出麟、府、石州蕃漢步騎,獵取河西部族,招其酋帥,離其部眾,然後以大軍繼之,元昊不過鼠竄為窮寇爾,何所為哉! 且靈、夏、綏、銀地不產五穀,人不習險阻,每歲資糧,取足洪、宥。 而洪、宥州羌戶勁勇善戰,夏人恃此以為肘腋。 我苟得之,以山為界,憑高據險,下瞰沙漠,各列堡障,量以戎兵鎮守,此天險也。 廟朝之謀,不知出此,而爭靈、夏、綏、銀,連年調發,老師費財,以致中國疲弊,小丑猖獗,此議臣之罪也。 今朝廷或貸元昊罪,更示含容,不惟宿兵轉多,經費尤甚。 萬一元昊潛結契丹,互為掎角,則我一身二疾,不可並治。 必輕者為先,重者為後,如何減兵以應河北?請召邊臣,與二府定守禦長策。 疏奏未報。 屬元昊盛兵攻保安軍,時平屯慶州,范雍以書召平,平率兵與石元孫合軍趨土門。 既又有告敵兵破金明、圍延州者,雍復召平與元孫救延州。 平素輕敵,督騎兵晝夜倍道行,明日,至萬安鎮。 平先發,步軍繼進,夜至三川口西十里止營,遣騎兵先趨延州爭門。 時鄜延路駐泊都監黃德和將二千餘人,屯保安北碎金谷,巡檢万俟政、郭遵各將所部分屯,范雍皆召之為外援,平亦使人趣其行。 詰旦,步兵未至,平與元孫還逆之。 行二十里,乃遇步兵,及德和、万俟政、郭遵所將兵悉至,將步騎萬餘結陣東行五里,與敵遇。 時平地雪數寸,平與敵皆為偃月陣相響。 有頃,敵兵涉水為橫陣,郭遵及忠佐王信薄之,不能入。 官軍併進,殺數百人,乃退。 敵復蔽盾為陣,官軍復擊卻之,奪盾,殺獲及溺水死者幾千人。 平左耳、右頸中流矢。 日暮,戰士上首功及所獲馬,平曰:「戰方急,爾各志之,皆當重賞汝。 」語未已,敵以輕兵薄戰,官軍引卻二十步。 黃德和居陣後,望見軍卻,率麾下走保西南山,眾從之,皆潰。 平遣其子宜孫馳追德和,執轡語曰:「當勒兵還,亻併力抗敵,奈何先奔?」德和不從,驅馬遁赴甘泉。 平遣軍校杖劍遮留士卒,得千餘人。 轉鬥三日,賊退還水東。 平率餘眾保西南山,立七柵自固。 敵夜使人叩柵,問大將安在,士不應。 復使人偽為戍卒,遞文移平,平殺之。 夜四鼓,敵環營呼曰:「如許殘兵,不降何待!」平旦,敵酋舉鞭麾騎,自山四出合擊,絶官軍為二,遂與元孫皆被執。 初,德和言平降賊,朝廷髮禁兵圍其家。 及命殿中侍御史文彥博即河中府置獄,遣龐籍往訊焉,具得其實。 遂釋其家,德和坐腰斬。 而延州吏民亦詣闕訴平戰沒狀,遂贈朔方軍節度使兼侍中,謚壯武,賜信陵坊第,封其妻趙氏為南陽郡太夫人,子孫及諸弟皆優遷,未官者錄之。 其後降羌多言平在興州未死,生子于賊中。 及石元孫歸,乃知平戰時被執,後沒于興州。 弟兼濟。 第4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4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