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三年,徽宗即位,欽聖顯肅後同聽政,即日授純仁光祿卿,分司南京,鄧州居住。 遣中使至永賜茶藥,諭曰:「皇帝在藩邸,太皇太后在宮中,知公先朝言事忠直,今虛相位以待,不知目疾如何,用何人醫之。 」純仁頓首謝。 道除右正議大夫、提舉崇福宮。 不數月,以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詔之。 有曰:「豈唯尊德尚齒,昭示寵優;庶幾鯁論嘉謀,日聞忠告。 」純仁以疾,捧詔而泣曰:「上果用我矣,死有餘責。 」徽宗又遣中使賜茶藥,促入覲,仍宣渴見之意。 純仁乞歸許養疾,徽宗不得已許之。 每見輔臣問安否,乃曰:「范純仁,得一識面足矣。 」遂遣上醫視疾。 疾小愈,丐以所得冠帔改服色酬醫。 詔賜醫章服,令以冠帔與族侄。 疾革,以宣仁後誣謗未明為恨。 呼諸子口占遺表,命門生李之儀次第之。 其略云:「蓋嘗先天下而憂,期不負聖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資以事君。 」又云:「惟宣仁之誣謗未明,致保佑之憂勤不顯。 」又云:「未解疆埸之嚴,幾空帑藏之積。 有城必守,得地難耕。 」凡八事。 建中靖國改元之旦,受家人賀。 明日,熟寐而卒。 年七十五。 詔賻白金三十兩,敕許、洛官給其葬,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宣,禦書碑額曰:「世濟忠直之碑」。 純仁性夷易寬簡,不以聲色加人,誼之所在,則挺然不少屈。 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所得奉賜,皆以廣義莊;前後任子恩,多先疏族。 沒之日,幼子、五孫猶未官。 嘗曰:「吾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 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離此也。 」每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苟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聖賢地位也。 」又戒曰:「《六經》,聖人之事也。 知一字則行一字。 要須‘造次顛沛必於是’,則所謂‘有為者亦若是’爾。 豈不在人邪?」弟純粹在關陝,純仁慮其于西夏有立功意。 與之書曰:「大輅與柴車爭逐,明珠與瓦礫相觸,君子與小人鬥力,中國與外邦校勝負,非唯不可勝,兼亦不足勝,不唯不足勝,雖勝亦非也。 」親族有請教者,純仁曰:「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其人書於坐隅。 有文集五十捲,行于世。 子正平、正思。 正平字子夷,學行甚高,雖庸言必援《孝經》、《論語》。 父純仁卒,詔特增遺澤,官其子孫,正平推與幼弟。 紹聖中,為開封尉,有向氏于其墳造慈雲寺。 戶部尚書蔡京以向氏後戚,規欲自結,奏拓四鄰田廬。 民有訴者,正平按視,以為所拓皆民業,不可奪;民又撾鼓上訴,京坐罰金二十斤,用是蓄恨正平。 及當國,乃言正平矯撰父遺表。 又謂李之儀所述《純仁行狀》,妄載中使蔡克明傳二聖虛佇之意,遂以正平逮之儀、克明同詣御史府。 正平將行,其弟正思曰:「議《行狀》時,兄方營窀穸之事,參預筆削者,正思也,兄何為哉?」正平曰:「時相意屬我,且我居長,我不往,兄弟俱將不免,不若身任之。 」遂就獄,捶楚甚苦,皆欲誣服。 獨克明曰:「舊制,凡傳聖語,受本於禦前,請寶印出,注籍于內東門。 」使從其家得永州傳宣聖語本有禦寶,又驗內東門籍皆同。 其遺表八事,諸子以朝廷大事,防後患,不敢上之,繳申潁昌府印寄軍資庫。 自潁昌取至,亦實。 獄遂解。 正平覊管象州,之儀覊管太平州。 正平家屬死者十餘人。 會赦,得歸潁昌。 唐君益為守,表其所居為忠直坊,取所賜「世濟忠直」碑額也。 正平告之曰:「此朝廷所賜,施于金石,揭于墓隧,假寵于范氏子孫則可;若于通途廣陌中為往來之觀,以聳動庸俗,不可也。 」君益曰:「此有司之事,君家何預焉?」正平曰:「先祖先君功名,人所知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異時不獨吾家詒笑,君亦受其責矣。 」竟撤去之。 正平退閒久,益工詩,尤長五言,著《荀裡退居編》,以壽終。 論曰: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 諸葛孔明草廬始見昭烈數語,生平事業備見於是。 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純仁位過其父,而幾有父風。 元祐建議攻熙、豐太急,純仁救蔡確一事,所謂謀國甚遠,當世若從其言,元祐黨錮之禍,不至若是烈也。 仲淹謂諸子,純仁得其忠,純禮得其靜,純粹得其略。 知子孰與父哉! 列傳第七十四 ○韓億子綜韓絳子宗師韓維韓縝子宗武 韓億,字宗魏,其先真定靈壽人,徙開封之雍丘。 舉進士,為大理評事、知永城縣,有治聲。 他邑訟不決者,郡守皇甫選輒屬億治之。 通判陳州,會河決,治堤費萬計,億不賦民而營築之。 真宗嘗欲召試,而與王旦有親嫌,特召見,改一官知洋州。 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誣其子為他姓,以專其貲。 嫂訴于官,甲輒賂吏掠服之,積十餘年,訴不已。 億視舊牘未嘗引乳醫為證,召甲出乳醫示之,甲亡以為辭,冤遂辨。 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知相州。 河北旱,轉運使不以實聞,億獨言歲饑,願貸民租。 有誣其子綱請求受金者,億請自置獄按之,事雖辨,猶降通判大名府。 尋為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安撫淮、浙,除開封府判官,出為河北轉運使。 仁宗初,進直史館、知青州,以司封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大理寺丞。 吳植知臨江軍,使人納金于宰相王欽若,因牙吏至京師,審之,語頗泄,欽若知不可掩,執吏以聞。 詔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嘗納金,反誣吏誤以問所親語達欽若。 億窮治之,蓋植以病懼廢,金未達而事已露也。 植乃除名。 並按欽若,詔釋不問。 三司更茶法,歲課不登,億承詔劾之,由丞相而下皆坐失當之罰,其不撓如此。 自薛奎後,億獨掌台務者踰年。 除龍圖閣待制,奉使契丹。 時副使者,章獻外姻也,妄傳皇太后旨于契丹,諭以南北歡好傳示子孫之意,億初不知也。 契丹主問億曰:「皇太后即有旨,大使何獨不言?」億對曰:「本朝每遣使,皇太后必以此戒之,非欲達于北朝也。 」契丹主大喜,曰:「此兩朝生靈之福也。 」人謂副使既失辭,而億更以為恩意,甚推美之。 知亳州,召知審刑院,再遷兵部郎中、同判吏部流內銓,以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知益州。 故事,益州歲出官粟六萬石,辰糶貧民。 是歲大旱,億倍數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饑。 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數千頃。 維、茂州地接羌夷,蕃部歲至永康官場鬻馬,億慮其覘兩川,奏徙場黎州境上。 拜御史中丞,請如唐制,置御史裡行。 景祐二年,以尚書工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 時承平久,武備不戒,乃請二府各列上才任將帥者數十人,稍試用之。 又言武臣宜知兵,而書禁不傳,請纂其要授之。 於是帝親集《神武秘略》,以賜邊臣。 唃廝囉與趙元昊相攻,來獻捷。 朝廷議加唃廝囉節制。 億曰:「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諭令解仇,乃因而加賞,非所以綏禦四方也。 」議遂寢。 元昊歲遣人至京師,出入民間無他禁,億請下詔為除館舍禮之,官主貿易,外雖若煩擾,實覊防之。 第4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4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