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舉良吏,擢知乾州。 陳堯咨安撫陝西,有詔藩府乃賜宴,堯咨至乾州,以衍賢,特賜宴,仍徙衍權知鳳翔府。 及罷歸,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奪我賢太守也?」以太常博士提點河東路刑獄,遷尚書祠部員外郎。 按行潞州,折冤獄,知州王曙為作《辨獄記》。 高繼升知石州,人告繼升連蕃族謀變,逮捕系治,久不決,衍辯其誣,抵告者罪。 寧化軍守將鞫人死罪,不以實,衍覆正之。 守將不伏,訴之,詔為置獄,果不當死。 徒京西路,又徙知揚州。 有司奏衍辨獄法當賞,遷刑部。 章獻太后遣使安撫淮南,使還,未及他語,問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狀對。 太后嘆曰:「吾知之久矣。 」 徙河東轉運副使、陝西轉運使。 召為三司戶部副使,擢天章閣待制、知江陵府。 未行,會河北乏軍費,選為都轉運使,遷工部郎中,不增賦於民而用足。 還為樞密直學士。 求補外,以右諫議大夫知天雄軍。 始,衍為治謹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憚其清整。 仁宗特召為御史中丞。 奏言:「中書、樞密,古之三事大臣,所謂坐而論道者也。 止只日對前殿,何以盡天下之事?宜迭召見,賜坐便殿,以極獻替可否,其他,不必親煩陛下也。 」又議常平法曰:「歲有豐凶,谷有貴賤,官以法平之,則農有餘利矣。 今豪商大賈,乘時賤收,水旱,則稽伏而不出,冀其翔踴,以圖厚利,而困吾民也。 請量州郡遠近,戶口眾寡,嚴賞罰,課責官吏,出納無壅,增損有宜。 公糴未充,則禁爭糴以規利者;糴畢而儲之,則察其以供軍為名而假借者。 州郡闕母錢,願出官帑助之。 否則勸課之官,家至日見,亦奚益於事哉。 」 兼判吏部流內銓。 選補科格繁長,主判不能悉閲,吏多受賕,出縮為奸。 衍既視事,即敕吏函銓法,問曰:「盡乎?」曰:「盡矣。 」力閲視,具得本末曲折。 明日,令諸吏無得升堂,各坐曹聽行文書,銓事悉自予奪,由是吏不能為奸利。 數月,聲動京師。 改知審官院,其裁製如判銓時。 遷尚書工部侍郎、知永興軍。 民有晝亡其婦者,為設方略捕,立得殺人賊,發所瘞屍,並得賊殺他婦人屍二,秦人大驚。 徙并州。 元昊反,以太原要衝,加龍圖閣學士。 寶元二年,遷刑部侍郎、復知永興軍。 時方用兵,民苦調發,吏因緣為奸。 衍區處計畫,量道里遠近,寬其期會,使民得次第輸官,比他州費,省錢過半。 召還,權知開封府,權近聞衍名,莫敢幹以私。 拜同知樞密院事,改樞密副使。 夏竦上攻守策,宰相欲用出師。 衍曰:「僥倖成功,非萬全計。 」爭議久之,求罷不許,賜手詔敦勉。 為河東宣撫使,拜吏部侍郎、樞密使。 每內降恩,率寢格不行,積詔旨至十數。 ,輒納帝前。 諫官歐陽修入對,帝曰:「外人知杜衍封還內降邪?凡有求于朕,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多於所封還也。 」 契丹與元昊戰黃河外,參知政事范仲淹宣撫河東,欲以兵自從。 衍曰:「二國方交鬥,勢必不來,我兵不可妄出。 」仲淹爭議帝前,詆衍,語甚切。 仲淹嘗父行事衍,衍不以為恨。 契丹婿劉三嘏避罪來歸,輔臣議厚館之,以詰契丹陰事。 諫官歐陽修亦請留三嘏,帝以問衍。 衍曰:「中國主忠信,若自違誓約,納叛亡,則不直在我。 且三嘏為契丹近親,而逋逃來歸,其謀身若此,尚足與謀國乎!納之何益,不如還之。 」乃還三嘏。 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 衍好薦引賢士,而沮止僥倖,小人多不悅。 其婿蘇舜欽,少年能文章,論議稍侵權貴,監進奏院,循前例,祠神以伎樂娛賓,集賢校理王益柔為衍所知,或言益柔嘗戲作《傲歌》,御史皆劾奏之,欲因以危衍。 諫官孫甫言:「丁度因對求大用,請屬吏。 」度知甫所奏誤,力求置對。 衍以甫方奉使契丹,寢甫奏,度深銜之。 及衍罷,度草制指衍朋比。 時范仲淹、富弼欲更理天下事,與用事者不合,仲淹、弼既出宣撫,言者附會,益攻二人之短。 帝欲罷仲淹、弼政事,衍獨左右之,然衍平日議論,實非朋比也。 以尚書左丞出知兗州。 慶歷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請還印綬,乃以太子少師致仕。 衍為宰相,賈昌朝不喜,議者謂故相一上章得請,以三少致仕,皆非故事,蓋昌朝抑之也。 皇祐元年,特遷太子太保,召陪祀明堂,仍詔應天府敦遣就道,都亭驛設帳具几杖待之,稱疾固辭。 進太子太傅,賜其子同進士出身,又進太子太師。 知制誥王洙謁告歸應天府,有詔撫問,封祁國公。 衍清介不殖私產,既退,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數十楹,居之裕如也。 出入從者十許人,烏帽、皂履、綈袍、革帶。 或勸衍為居士服,衍曰:「老而謝事,尚可竊高士名邪!」善為詩,正書、行、草皆有法、病革,帝遣中使賜藥,挾太醫往視,不及,卒,年八十。 贈司徒兼侍中,謚正獻。 戒其子努力忠孝,斂以一枕一席,小壙庳塚以葬。 自作遺疏,其略曰:「無以久安而忽邊防,無以既富而輕財用,宜早建儲副,以安人心。 」語不及私。 論曰: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皆賢相也。 四人風烈,往往相似。 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 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 知白、衍勁正清約,皆能靳惜名器,裁抑僥倖,凜然有大臣之概焉。 宋之賢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漢魏相,唐宋璟、楊綰,豈得專美哉! 列傳第七十 ○晏殊龐籍孫恭孫王隨章得象呂夷簡子公綽公弼公孺張士遜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 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 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 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宰相寇準曰:「殊江外人。 」帝顧曰:「張九齡非江外人邪?」後二日,複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 」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 擢秘書省正字,秘閣讀書。 命直史館陳彭年察其所與游處者,每稱許之。 明年,召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 東封恩,遷光祿寺丞,為集賢校理。 喪父,歸臨川,奪服起之,從祀太清宮。 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 喪母,求終服,不許。 再遷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館,為升王府記室參軍。 歲中,遷尚書戶部員外郎,為太子舍人,尋知制誥,判集賢院。 久之,為翰林學士,遷左庶子。 帝每訪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紙細書,已答奏,輒並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第3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