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中外之事,無可疑畏,臣嘗為陛下力言之矣。 陛下何不坦心布誠、廓開大明以照天下,外則與執政大臣講求治體,內則于母后請所未至。 延禮賢俊,諮訪忠直,廣所未見,達所未聞。 若陛下朝行之,則眾心夕安矣。 況陛下向居藩邸,日夕于側者,惟一二講學之師,與左右給使之人耳。 修身行己,德業日新,而知者無幾,則是為善多而得名常少也;然而終能德成行尊,美名遠聞,此先帝之所以屬心也。 今處億兆之上,有一言動則天下知之,簡冊書之,比之於昔,是善行易顯而美名易成也。 然而尚莫之聞者,是不為爾,非不能也。 有始有終者,聖賢之能事,在陛下勉強而已。 疇又上疏欲車駕行幸,以安人心。 時大臣亦有請,帝乃出禱雨,都人瞻望歡呼。 數日,皇太后還政,疇又上疏:「請詔二府大臣講求所以尊崇母后之禮。 若朝廷嚴奉之體,與歲時朔望之儀,車服承衛之等威,百司拱擬之制度,它時尊稱之美號,外家延賞之恩典,凡可以稱奉親之意者,皆宜優異章大,以發揚母后之功烈,則孝德昭于天下矣。 」 時詔近臣議仁宗配祭。 故事,冬、夏至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以太祖配;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孟冬祀神州地祇,以太宗配;正月上辛祀感生帝,以宣祖配;季秋大饗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真宗配。 而學士王珪等與禮官上議,以謂季秋大饗,宜以仁宗配,為嚴父之道。 知制誥錢公輔獨謂仁宗不當配祭。 疇以謂珪等議遺真宗不得配,公輔議遺宣祖、真宗、仁宗俱不得配,于禮意未安。 乃獻議曰:「請依王珪等議,奉仁宗配饗明堂,以符《大易》配考之說、《孝經》嚴父之禮。 奉遷真宗配孟夏雩祀,以仿唐貞觀、顯慶故事。 太宗依舊配正月上辛祈谷、孟冬祀神州祗,余依本朝故事。 如此,則列聖並侑;對越昊穹,厚澤流光,垂裕萬祀。 必如公輔之議,則陷四聖為失禮,導陛下為不孝,違經戾古,莫此為甚。 」自此公輔不悅,而朝廷以疇論事有補,帝與執政大臣皆器異之。 遷翰林學士、尚書禮部侍郎、同提舉諸司庫務。 數月,拜樞密副使。 於是公輔言疇望輕資淺,在台素餐,不可大用,又頗薦引近臣可為輔弼者。 公輔坐貶。 疇在位五十五日,卒。 帝甚悼惜之,臨哭,賜白金三千兩,贈兵部尚書,謚忠簡。 疇名臣子,性介特,厲風操,喜言朝廷事。 好治容服,坐立嶷然,言必文,未嘗慢戲,吏治審密,文辭嚴麗。 其執政未久、終於位及所享壽,類其父雲。 王鬷字總之,趙州臨城人。 七歲喪父,哀毀過人。 既長,狀貌奇偉。 舉進士,授婺州觀察推官。 代還,真宗見而異之,特遷秘書省著作佐郎、知祁縣,通判湖州。 再遷太常博士、提點梓州路刑獄,權三司戶部判官。 使契丹還,判都磨勘司。 以尚書度支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 上言:「方調兵塞決河,而近郡災歉,民力雕敝,請罷土木之不急者。 」改三司戶部副使。 樞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裡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蘇州。 還為三司鹽鐵副使。 時龍圖閣待制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師賈人常以賤價居茶鹽交引,請官置務收市之。 季良挾章獻姻家,眾莫敢迕其意,鬷獨不可,曰:「與民競利,豈國體耶!」擢天章閣待制、判大理寺、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安撫淮南,權判吏部流內銓,累遷刑部。 益、利路旱饑,為安撫使,以左司郎中、樞密直學士知益州。 戍卒有夜焚營、殺馬、脅軍校為亂者,鬷潛遣兵環營,下令曰:「不亂者斂手出門,無所問。 」於是眾皆出,命軍校指亂者,得十餘人,即戮之。 及旦,人莫知也。 其為政有大體,不為苛察,蜀人愛之。 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景祐五年,參知政事。 明年,遷尚書工部侍郎、知樞密院事。 天聖中,鬷嘗使河北,過真定,見曹瑋,謂曰:「君異日當柄用,願留意邊防。 」鬷曰:「何以教之?」瑋曰:「吾聞趙德明嘗使人以馬榷易漢物,不如意,欲殺之。 少子元昊方十餘歲,諫曰:‘我戎人,本從事鞍馬,而以資鄰國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從而斬之,失眾心矣。 ’德明從之。 吾嘗使人覘元昊,狀貌異常,他日必為邊患。 」鬷殊未以為然也。 比再入樞密,元昊反,帝數問邊事,鬷不能對。 及西征失利,議刺鄉兵,又久未決。 帝怒,鬷與陳執中、張觀同日罷,鬷出知河南府,始嘆瑋之明識。 未幾,得暴疾卒。 贈戶部尚書,謚忠穆。 鬷少時,館禮部尚書王化基之門,樞密副使宋湜見而以女妻之。 宋氏親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後三十年,鬷富貴矣。 」果如所言。 論曰:吳育剛毅不撓,而設施無聞,其才不逮志者與?宋綬博洽明敏,若谷務長厚,博文習吏事,當仁宗時,先後與政,僅能恭慎寡過,保有祿位,施及後嗣。 敏求、淑俱練達典故,傅以文采,而淑以傾險敗德,視疇之介特,數建忠謀,則賢不肖之相去遠矣。 王鬷不留意曹瑋之言,卒以昧于邊事見黜,宜哉! 列傳第五十一 ○李諮程戡夏侯嶠盛度丁度張觀鄭戩明鎬王堯臣孫抃田況 李諮,字仲詢,唐趙國公峘之後。 峘貶死袁州,因家新喻,遂為新喻人。 諮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諮日夜號泣,食飲不入口,父憐之而還其母,遂以孝聞。 舉進士,真宗顧左右曰:「是能安其親者。 」擢第三人,除大理評事、通判舒州,召試中書,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 歷三司、開封府判官,再遷左正言,出為淮南轉運副使。 帝幸亳,以勞,遷尚書禮部員外郎。 會江南饑,徙江東轉運副使,為度支判官。 擢知制誥,寇準數改諮所擬制辭,諮不樂,以父留鄉裡請外,遂出知荊南。 會翰林學士闕,宰相擬他官,帝曰:「不如李諮。 」遂為學士。 仁宗即位,超遷本曹郎中、權知開封府,數月,權三司使,拜右諫議大夫。 嘗奏事兩宮曰:「天下賦調有定,今西北寢兵且二十年,而邊饋如故。 戍兵雖未可滅,其末作浮費非本務者,宜一切裁損以厚下。 」即詔諮與御史中丞劉筠等同議冗費,以景德較天禧,計所減得十三之上。 時陝西緣邊數言軍食不給,度支都內錢不足支月奉,章獻太后憂之,命呂夷簡、魯宗道、張士遜與諮等經度其事。 諮曰:「舊法商人入粟邊郡,算茶與犀象、緡錢,為虛實三估,出錢十四文,坐得三司錢百文。 」諮請變法以實錢入粟,實錢售茶,三者不得相為輕重。 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謗蜂起。 諮以疾累請郡,改樞密直學士、知洪州。 行數月,而御史台鞫吏王舉、句獻私商人,多請慈州礬,會計茶法不折虛費錢,妄稱增課百萬緡,以覬恩賞。 諮坐不察奪職。 久之,進給事中、知杭州,復樞密直學士、知永興軍。 衣冠子弟恃蔭無賴者,諮悉杖之,境內肅然。 還,勾當三班院,坐舉吏降左諫議大夫。 權三司使事,是歲,禁中火,倉卒營造,應辦舉集。 進尚書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 數月,遭父喪,起複,遷戶部侍郎、知諫院事。 是時榷茶法浸壞,乃詔諮、蔡齊等更議之。 諮以前坐變法得罪,固辭,不許。 於是復用諮所變法,語具《食貨志》。 卒,贈右仆射,謚憲成。 諮性明辨,周知世務,其處煩猝,常若閒暇,吏不敢欺。 在樞府,專務革濫賞,抑僥倖,人以為稱職。 無子,以族子為後。 第3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