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宗時,聚夏人降者五指揮,號「廳子馬」,子弟相承,百年無它役。 復圭斥不如格者,選能騎射士補之。 為度支判官、知涇州。 始時二稅之入,三司移折已重,轉運使又覆折之,復圭為奏免,民立生祠。 歷湖北、兩浙、淮南、河東、陝西、成都六轉運使。 浙民以給衙前役,多破產,復圭悉罷遣歸農,令出錢助長名人承募,民便之。 瀕海人賴蛤沙地以生,豪家量受稅于官而占為己有,復圭奏蠲其稅,分以予民。 熙寧初,進直龍圖閣、知慶州。 夏人築壘于其境,不犯漢地。 復圭貪邊功,遣大將李信帥兵三千,授信以陳圖,使自荔原堡夜出襲擊,敗還,復圭斬信自解。 又欲澡前恥,遣別將破其金湯、白豹、西和市,斬首數千級。 後七日,秉常舉國入寇。 御史謝景溫劾復圭擅興,致士卒死傷,邊民流離,謫保靜軍節度副使。 歲余,知光化軍。 張商英言:「夏人謀犯塞之日久矣,與破金湯適相值,非復圭生事。 」乃召判吏部流內銓,知曹、蔡、滄州,還為鹽鐵副使,以集賢殿修撰知荊南,卒。 復圭臨事敏決,稱健吏,與人交不以利害避。 然輕率躁急,無威重,喜以語侵人,獨為王安石所知,故既廢即起。 王博文,字仲明,曹州濟陰人。 祖諫,給事太宗藩邸,為西京作坊副使。 博文年十六,善屬文,舉進士開封府,以迴文詩百篇為公卷,人謂之「王回文」。 淳化三年,太宗親試進士,以年少罷歸。 後諫卒官廬州,州守劉矇叟為言,召試舍人院,為安豐主簿,歷南豐尉,有能名。 調南劍州軍事推官,改大理寺丞,監荊南榷貨務,遷殿中丞。 陳堯咨薦之,試中書,賜進士第,擢知濠州,歷真州。 真宗幸亳,權江、淮制置司事。 改監察御史、梓州路轉運使。 以疾,請出知海州,徙密州。 負海有鹽場,歲饑,民多盜鬻,吏捕之輒抵死。 博文請弛鹽禁,候歲豐乃復,從之。 除殿中侍御史。 天禧中,朱能、王先在長安偽為《乾祐天書》,事覺,能既敗死,先與其徒就禽,詔博文乘驛按劾。 博文唯治首惡,脅從者七人,得以減論。 還為開封府判官,丁母憂。 始,博文幼喪父,其母張氏改適韓氏。 及博文在朝,謂子無絶母禮,請得以恩封之。 母死,又謂古之為父後者不為出母服,以廢宗廟祭也。 今喪者皆祭,無害於行服。 乃請解官持服,然議者以喪而祭為非禮。 服除,為三司戶部判官。 出為河北轉運使,遷侍御史、陝西轉運使。 屬羌撒逋渴以族落數千帳叛,既又寇原州柳泉鎮、環州鵓鴿泉砦,梧州刺史杜澄、內殿崇班趙世隆戰沒。 博文劾奏內侍都知周文質、押班王懷信為涇原、環慶兩路鈐轄,提重兵駐大拔砦,玩寇逗留,耗用邊費,請用曹瑋、田敏代。 既而文質、懷信坐法,遂以瑋知永興軍,使節制邊事。 會瑋病不行,又用敏為涇原路總管,寇遂平。 遷尚書兵部員外郎,為三司戶部副使,再遷戶部郎中、龍圖閣待制、判吏部流內銓、權發遣三司使事。 與監察御史崔暨、內侍羅崇勛同鞫真定府曹汭獄。 及還,權知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 為走馬承受賈德昌所毀,徙鳳翔府,又徙永興軍。 明年,德昌以臓敗,改樞密直學士,復知秦州。 初,沿邊軍民之逃者必為熟戶畜牧,又或以遺遠羌易羊馬,故常沒者數百人。 其禽生羌,則以錦袍、銀帶、茶絹賞之。 間有自歸,而中道為夏人所得,亦不能辨,坐法皆斬。 博文乃遣習知邊事者,密持信紙往招,至則悉貸其罪,由是歲減殊死甚眾。 朝廷下其法旁路。 又言河西回鶻多緣互市家秦、隴間,請悉遣出境,戒守臣使譏察之。 再遷右諫議大夫,以龍圖閣學士復知開封府。 都城豪右邸舍侵通衢,博文製表木按籍,命左右判官分撤之,月餘畢。 出知大名府,遷給事中。 召權三司使,遂同知樞密院事,逾月而卒。 帝臨奠,贈尚書吏部侍郎。 博文以吏事進,多任劇繁,為政務平恕,常語諸子曰:「吾平生決罪,至流刑,未嘗不陰擇善水土處,汝曹志之。 」然治曹汭獄,議者多謂博文希太后旨,縱崇勛傅致其罪。 子疇。 疇字景彞,以父蔭補將作監主簿。 中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 翰林學士宋祁提舉諸司庫務,薦疇勾當公事。 時有宦官同提舉者,疇辭于中書曰:「翰林先進,疇恐不得事也。 然以朝士大夫而為閹人指使,則疇實恥之。 」 用賈昌朝薦,改編修《唐書》。 仁宗獵近郊,疇引十事以諫。 皇祐中,手詔禁貴戚近習私謁者,疇獻《聖政惟公頌》。 召試,直秘閣,為開封府推官。 宦者李允良訴其叔父死,疑為仇家所毒,請發棺驗視,眾欲許之,疇獨不可。 曰:「苟無實,是無故而暴屍,且安知非允良有奸?」窮治,果與其叔父家有怨。 歷三司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權判吏部流內銓,以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時陳升之拜樞密副使,諫官、御史唐介等奏彈升之不當大用,朝廷持不行,介等爭數月不已,乃兩罷之。 而論者謂介等為眾人遊談所誤。 疇疏言:「浮華險薄之徒,往來諫官、御史家,掎摭人罪,浸以成俗,請出詔戒勵。 」從之。 遷給事中。 英宗既即位,感疾,皇太后垂簾聽政。 其後帝疾平,猶未禦正殿,疇上疏請禦朝聽政。 及永昭陵復土,祭仁宗虞主于集英殿,以宗正卿攝事。 疇奏曰:「人子之葬其親,送形而往,迎神而返,故虞祭所以安神也。 位尊者禮重,禮重者祭多,故天子之虞數至于九。 今山陵,嗣君不得親往,則道路五虞,理可命宗正攝事。 若神主既至,則四虞之祭,雖或聖躬未寧,亦宜勉強。 況陛下在藩邸,以好古知禮、仁孝聰明聞于中外,此先帝所以托天下也。 臣願始終令德,以全美名。 」 帝既視朝前後殿,而于聽事猶持謙抑。 疇覆上疏曰:「廟社擁佑陛下,起居安平,臨朝以時,僅逾半載,而未聞開發聽斷,德音遏塞,人情缺然。 伏望思太祖、太宗艱難取天下之勞,真宗、仁宗憂勤守太平之力,勉于聽決大政,以慰母后之慈。 勿為疑貳謙抑,自使盛德闇然不光。 」 未幾,又上疏曰: 董仲舒為武帝言天人之際曰:「事在勉強而已。 勉強學問,則聞見廣而智益明;勉強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陛下起自列邸,光有天命,然而祖宗基業之重,天人顧享之際,所以操心治身、正家保國者,尤在於勉強力行也。 陛下昔在宗藩,已能務德好學,語言舉動未嘗越禮,是天性有聖賢之資。 自疾平以來,于茲半歲,而臨朝高拱,無所可否。 群臣關白軍國之政者日益至,其請人主財決者日益多,然猶聖心盤桓,無所是非者,何也?得非以初繼大統,或慮未究朝廷之事,故謙抑而未皇耶?或者聖躬尚未寧,而不欲自煩耶?抑有所畏忌而不言耶?苟為謙抑而未皇,則國家萬務,日曠月廢,其勢將趨于禍亂無疑也。 若聖躬未能寧,則天下之名醫良工,日可召于前。 而方技不試,藥石不進,養疾于身,坐俟歲月,非求全之道也。 苟有所畏忌而不言,則又過計之甚也。 第31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