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方嚴簡重,有大臣體,居官深自抑損。 喜浮圖法,齊居蔬食,泊如也。 初,錢惟演留守西京,歐陽修、尹洙為官屬。 修等頗游宴,曙後至,嘗厲色戒修等曰:「諸君縱酒過度,獨不知寇萊公晚年之禍邪!」修起對曰:「以修聞之,萊公正坐老而不知止爾!」曙默然,終不怒。 及為樞密使,首薦修等,置之館閣。 有集四十捲,《周書音訓》十二卷,《唐書備問》三卷,《莊子旨歸》三篇,《列子旨歸》一篇,《戴鬥奉使錄》二卷,集《兩漢詔議》四十捲。 子益恭、益柔。 益恭字達夫,以蔭為衛尉寺丞。 性恬淡,慕唐王龜之為人,數解官就養。 曙參知政事,治第西京,益恭勸曙引年謝事,曙不果去。 終父喪,遂以尚書司門員外郎致仕,間與浮圖、隱者出遊,洛陽名園山水,無不至也。 以子登朝,累遷司農少卿,卒。 益柔字勝之。 為人伉直尚氣,喜論天下事。 用蔭至殿中丞。 元昊叛,上備邊選將之策。 杜衍、丁度宣撫河東,益柔寓書言:「河外兵餉無法,非易帥臣、轉運使不可。 」因條其可任者。 衍、度使還,以學術政事薦,知介丘縣。 慶歷更用執政,異意者指為朋黨,仁宗下詔戒敕,益柔上書論辨,言尤切直。 尹洙與劉滬爭城水洛事,自涇原貶慶州。 益柔訟之曰:「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賊。 滬裨將,洙為將軍,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為過;顧不敢專執之以聽命,是洙不伸將軍之職而上尊朝廷,未見其有罪也。 」不聽。 范仲淹未識面,以館閣薦之,除集賢校理。 預蘇舜欽奏邸會,醉作《傲歌》。 時諸人欲遂傾正黨,宰相章得象、晏殊不可否,參政賈昌朝陰主之,張方平、宋祁、王拱辰攻排不遺力,至列狀言益柔罪當誅。 韓琦為帝言:「益柔狂語何足深計。 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為陛下論列,而同狀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 」帝感悟,但黜監復州酒。 久之,為開封府推官、鹽鐵判官。 凡中旨所需不應法式,有司迎合以求進者,悉論之不置。 出為兩浙、京東西轉運使。 上言:「今考課法區別長吏能否,必明有顯狀,顯狀必取其更置興作大利。 夫小政小善,積而不已,然後能成其大。 取其大而遺其細,將競利圖功,恐事之不舉者日多,而虛名無實之風日起。 願參以唐四善,兼取行實,列為三等。 」不行。 熙寧元年,入判度支審院。 詔百官轉對,益柔言:「人君之難,莫大於辨邪正;邪正之辨,莫大於置相。 相之忠邪,百官之賢否也。 若唐高宗之李義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盧杞,憲宗之皇甫鎛,帝王之鑒也。 高宗、德宗之昏蒙,固無足論;明皇、憲宗之聰明,乃蔽于二人如此。 以二人之庸,猶足以致禍,況誦六藝、挾才智以文致其奸說者哉!」意蓋指王安石也。 判吏部流內銓。 舊制,選人當改京官,滿十人乃引見。 由是士多困滯,且遇舉者有故,輒不用。 益柔請才二人即引見,眾論翕然稱之。 直舍人院、知制誥兼直學士院。 董氈遇明堂恩,中書熟狀加光祿大夫,而舊階已特進,益柔以聞。 帝謂中書曰:「非翰林,幾何不為羌夷所笑。 」宰相怒其不申堂,用他事罷其兼直。 遷龍圖閣直學士、秘書監,知蔡揚亳州、江寧應天府。 卒,年七十二。 益柔少力學,通群書,為文日數千言。 尹洙見之曰:「贍而不流,制而不窘,語淳而厲,氣壯而長,未可量也。 」時方以詩賦取士,益柔去不為。 范仲淹薦試館職,以其不善詞賦,乞試以策論,特聽之。 司馬光嘗語人曰:「自吾為《資治通鑒》,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 能閲之終篇者,惟王勝之耳。 」其好學類此。 蔡齊,字子思,其先洛陽人也。 曾祖綰,為萊州膠水令,因家焉。 齊少孤,依外家劉氏。 舉進士第一。 儀狀俊偉,舉止端重,真宗見之,顧宰相寇準曰:「得人矣。 」詔金吾給七騶,傳呼以寵之。 狀元給騶,自齊始也。 除將作監丞、通判袞州,徙濰州。 以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 仁宗初,為司諫、修起居注,改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 錢惟演守河陽,請曲賜鎮兵錢,章獻太后將許之。 齊曰:「上新即位,惟演外戚,請偏賞以示私恩,不可許。 」遂劾奏惟演。 以起居舍人知制誥,入為翰林學士,加侍讀學士。 太后大出金帛修景德寺,遣內侍羅崇勛主之,命齊為文記之。 崇勛陰使人誘齊曰:「趣為記,當得參知政事矣。 」齊久之不上,崇勛讒之,罷為龍圖閣學士、知河南府。 參知政事魯宗道固爭留之,不能得。 以親老,改密州,徙應天府,召為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 太后崩,遺詔以楊太妃為皇太后,同裁製軍國事。 閣門趣百官賀,齊使台吏毋追班,乃入白執政曰:「上春秋富,習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事,豈宜使女後相踵稱制乎!」遂罷預政。 復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 有飛語傳荊王元儼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者,捕得系獄,連逮甚眾。 帝怒,使齊按問之。 齊曰:「此小人無知,不足治,且無以安荊王。 」帝悟,遽釋之。 拜樞密副使。 交阯虐其部人,款宜州自歸者八百餘人,議者謂不可內。 齊曰:「蠻人去暴而歸有德,卻之不祥,請給荊湖閒田使自營;若縱去,當不復還舊部,必聚而為盜賊矣。 」不從。 後數年,蠻果為亂。 蜀大姓王齊雄坐殺人除名。 齊雄,太后姻家,未更赦,復官。 齊曰:「果如此,法撓矣!」明日,入奏事曰:「齊雄恃勢殺人,不死,又亟授以官,是以恩廢法也。 」帝曰:「降一等與官可乎?」齊曰:「以恩廢法,如朝廷何!」帝勉從之,乃抵齊雄罪。 錢惟演附丁謂,樞密題名,輒削去寇準姓氏,雲「逆準不書」。 齊言于仁宗曰:「寇準忠義聞天下,社稷之臣也,豈可為奸黨所誣哉!」仁宗遽令磨去。 郭皇后廢,將立富人陳氏女為後,齊極論之。 拜禮部侍郎、參知政事。 契丹祭天于幽州,以兵屯境上。 輔臣欲調兵備邊,與齊迭議帝前,齊畫三策,料契丹必不叛盟。 王曾與齊善,曾與夷簡不相能,曾罷相,齊亦以戶部侍郎歸班。 尋出知潁州,卒,年五十二,贈兵部尚書,謚曰文忠。 潁人見其故吏朱采會喪,猶號泣思之。 齊方重有風采,性謙退,不妄言。 有善未嘗自伐。 丁謂秉政,欲齊附己,齊終不往。 少與徐人劉顏善,顏罪廢,齊上其書數十萬言,得復官。 顏卒,又以女妻其子庠。 所薦龐籍、楊偕、劉隨、段少連,後率為名臣。 始,齊無子,以從子延慶為後。 既歿,有遺腹子曰延嗣。 延慶字仲遠,中進士第,通判明州。 歷福建路轉運判官,提點京東、陝西刑獄。 神宗初,以集賢校理歷開封府推官。 有衛士告黃衣老卒筒火入直,延慶察卒色辭,疑焉,詢之,果為所誣,即反坐告者。 事聞,帝重之,加直史館、知河中府。 明年,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判流內銓,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以應辦熙河軍須功,進龍圖閣直學士。 王韶進師河州,羌斷其歸路。 延慶曰:「兵事非吾所宜預,然主帥在難,不急援之,恐敗國事。 」遂檄兵赴救,羌解去,韶得全師還。 轉運判官蔡曚劾其擅興,朝廷問知狀,易曚他道。 韶入朝,延慶攝熙帥。 元夕張燈,羌乘隙伏兵北關下,遣其種二十九人偽請來屬,將舉火內應。 延慶覘知,悉斬以徇,伏者宵潰。 蕃官詐稱木征欲降,邀大將景思立來迎。 延慶命毋輒出,即違節制,雖有功亦誅,思立不從,卒敗死。 第2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