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即位,遷戶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判吏部流內銓。 宗道在選調久,患銓格煩密,及知吏所以為奸狀,多釐正之,悉揭科條廡下,人便之。 雷允恭擅易山陵,詔與呂夷簡等按視。 還,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章獻太后臨朝,問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對曰:「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後默然。 時有請立劉氏七廟者,太后問輔臣,眾不敢對。 宗道不可,曰:「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帝、太后將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輦先帝行,宗道曰:「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 」太后遽命輦後乘輿。 時執政多任子于館閣讀書,宗道曰:「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紈袴子弟得以恩澤處邪?」樞密使曹利用恃權驕橫,宗道屢于帝前折之。 自貴戚用事者皆憚之,目為「魚頭參政」,因其姓,且言骨鯁如魚頭也。 再遷尚書禮部侍郎、祥源觀使。 在政府七年,務抑僥倖,不以名器私人。 疾劇,帝臨問,賜白金三千兩。 既卒,皇太后臨奠之,贈兵部尚書。 宗道為人剛正,疾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 為諭德時,居近酒肆,嘗微行就飲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酒肆來。 使者先入,約曰:「即上怪公來遲,何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言之。 」使者曰:「然則公當得罪。 」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問,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對。 帝詰之,宗道謝曰:「有故人自鄉裡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 」帝以為忠實可大用,嘗以語太后,太后臨朝,遂大用之。 初,太常議謚曰剛簡,復改為肅簡。 議者以為「肅」不若「剛」為得其實雲。 薛奎,字宿藝,絳州正平人。 父化光,善數術,嘗以平晉策干太宗行在,召見不用,罷歸。 適奎始生,撫其首曰:「是子必至公輔。 」奎舉進士,為州第一,乃推與裡人王嚴,而處嚴下。 進士及第,為隰州軍事推官。 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盜殺寺奴取財去,博者適至,血偶涴衣,邏卒捕送州,考訊誣伏。 奎獨疑之,白州緩其獄,後果得殺人者。 徙儀州推官,嘗部丁夫運糧至鹽州,會久雨,粟麥漬腐,奎白轉運盧之翰,請縱民還州而償所失。 之翰怒,欲劾奏之。 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轉餉,今幸兵食有餘,安用此陳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改大理寺丞、知莆田縣。 請蠲南閩時稅鹹魚、蒲草錢。 遷殿中丞、知長水縣,徙知永州。 州有錢監,歲調兵三百人采鐵,而歲入不償費。 奎奏聽民自採,而所輸輒倍之。 遷太常博士。 向敏中薦為殿中侍御史,出為陝西轉運使。 趙德明言延州蕃落侵其地黑林平,下詔按驗。 奎閲郡籍,德明嘗假道黑林平,移文錄示之,德明遂伏。 未幾,坐失舉免。 數月,起通判陝州,改尚書戶部員外郎、淮南轉運副使,遷江、淮制置發運使。 疏漕河、廢三堰以便餉運,進吏部員外郎。 父喪,奪哀,擢三司戶部副使。 與使李士衡爭論事,改戶部郎中、直昭文館、知延州。 趙元昊每遣吏至京師請奉予,吏因市禁物,隱關算為奸利,奎廉得狀,請留蜀道縑帛于關中,轉致給之。 遷吏部,擢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 為政嚴敏,擊斷無所貸,帝益加重。 使契丹,還,遷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上疏論擇人、求治、崇節儉、屏聲色,凡十數事。 章獻太后稱制,契丹使蕭從順請見太后,且言南使至契丹者皆見太后,而契丹使來乃不得見。 奎時館伴,折之曰:「皇太后垂簾聽政,雖本朝群臣,亦未嘗見也。 」從順乃已。 或讒雲奎漏禁中語,改授集賢院學士、知并州,改秦州。 州宿重兵,經費常不足,奎務為儉約,教民水耕,謹商算。 歲中積粟三百萬,征算余三千萬,核民隱田數千頃,得芻粟十餘萬。 加樞密直學士、知益州。 秦民與夷落數千人列奎治狀,請留,璽書褒諭,不許。 成都民婦訟其子不孝,詰之,乃曰:「貧無以為養。 」奎出俸錢與之,戒曰:「若復失養,吾不貸汝矣!」其母子遂如初。 嘗夜燕,有戍卒殺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殺之,坐客莫有知者。 臨事持重明決,多此類也。 召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遂參知政事。 帝諭曰:「先帝嘗以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 」俄遷給事中。 帝嘗謂輔臣曰:「臣事君鮮有克終者。 」奎曰:「保終之道,匪獨臣不然也。 」曆數唐開元、天寶時事以對,帝然之。 遷尚書禮部侍郎。 太后謁太廟,欲被服天子袞冕,奎曰:「必禦此,若何為拜?」力陳其不可,終不見聽。 及太后崩,帝見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猶數引其衣若有所屬,何也?」奎曰:「其在袞冕也。 服之豈可見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後服斂。 因上言請逐內侍羅崇勛等。 時二府大臣多罷去,奎得喘疾,數辭位,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判尚書都省。 帝手書禁方賜之,小間,入見。 疾尋作,卒,贈兵部尚書,謚簡肅。 奎性剛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時數宴大臣,至有沾醉者。 奎諫曰:「陛下即位之初,勵精萬幾而簡宴幸。 今天下誠無事,而宴樂無度,大臣數被酒無威儀,非所以重朝廷也。 」真宗善其言。 及參政事,謀議無所避。 能知人,范仲淹、龐籍、明鎬自為吏部選人,皆以公輔許之。 無子,以從子為嗣。 王曙,字晦叔,隋東皋子績之後。 世居河汾,後為河南人。 中進士第,再調定國軍節度推官。 咸平中,舉賢良方正科,策入等,遷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定海縣。 還,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馬政,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 遷太常丞、判三司憑由理欠司。 坐舉進士失實,降監盧州茶稅,再遷尚書工部員外郎、龍圖閣待制。 以右諫議大夫為河北轉運使,坐部吏受賕,降知壽州。 徙淮南轉運使,勾當三班院,權知開封府。 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 繩盜以峻法,多致之死。 有卒夜告其軍將亂,立辨其偽,斬之。 蜀人比之張詠,號「前張後王」。 入為給事中。 仁宗為皇太子,與李迪同選兼賓客,復坐貢舉失實,黜官。 復為給事中兼群牧使。 其妻,寇準女也。 準罷相且貶,曙亦降知汝州。 準再貶,曙亦貶郢州團練副使。 起為光祿卿、知襄州,又徙汝州。 復給事中、知潞州。 州有殺人者,獄已具,曙獨疑之。 既而提點刑獄杜衍至,事果辨。 曙為作《辨獄記》以戒官吏。 徙河南府、永興軍,召為御史中丞兼理檢使,理檢置使自此始。 玉清昭應宮災,系守衛者御史獄。 曙恐朝廷議修復,上言:「昔魯桓、僖宮災,孔子以為桓、僖親盡當毀者也。 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災,董仲舒以為高廟不當居陵旁,故災。 魏崇華殿災,高堂隆以壹榭宮室為戒,宜罷之勿治,文帝不聽,明年,復災。 今所建宮非應經義,災變之來若有警者。 願除其地,罷諸禱祠,以應天變。 」仁宗與太后感悟,遂減守衛者罪。 已而詔以不復繕修諭天下。 又請三品以上立家廟,復唐舊制。 以尚書工部侍郎參知政事。 以疾請罷,改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陝州,徙河陽。 再知河南府,遷吏部。 召為樞密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逾月,首發疽,卒。 贈太保、中書令,謚文康。 第2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