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湖南蠻OD數出寇,至殺官吏。 以沆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潭州兼安撫使,許便宜從事。 沆大發兵至桂陽,招降二千餘人,使散居所部,而蠻酋降者皆奏命以官。 又募土兵分捕餘黨,破桃油平、能家源,斬馘甚眾。 已而賊復出,殺裨將胡元,坐降知鄂州,徙京南,遷給事中,徙洪州。 還,知審刑院,除知永興軍。 頃之,以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數發隱伏。 祀明堂,遷尚書工部侍郎。 踰年,拜參知政事。 初,沆在府,有張彥方者,客越國夫人曹氏家,受富民金,為偽告敕。 既敗系獄,沆抵彥方死,辭不及曹氏。 曹氏,張貴妃母也。 沆既用,諫官、御史皆謂沆于彥方獨不盡,疑以此進,爭論之,帝不聽。 貴妃薨,追冊皇后,沆為監護使。 數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改園陵使。 御史中丞孫抃、御史范師道、毋湜言,宰相不當為贈後典葬,不報。 既葬,賜後閣中金器數百兩,力辭,而請其子瑾試學士院,遂帖職。 時中書可否多用例,人或援例以訟,而法有不行。 沆進言三弊曰:「近臣保薦闢請,動逾數十,皆浮薄權豪之流交相薦舉。 有司以之貿易,而遂使省、府、台、閣華資要職,路分、監司邊防寄任,授非公選,多出私門。 又職掌吏人遷補有常,而或減選出官、超資換職、堂除便家、先次差遣之類。 此近臣保薦之弊一也。 審官、吏部銓、三班當入川、廣,乃求近地,當入近地,又求在京,及堂除升陟省府、館職、檢討之類。 此近臣陳匄親屬之弊二也。 其敘錢谷管庫之勞、捕賊昭雪之賞,常格雖存,僥倖猶甚。 以法則輕,以例則厚,執政者不能持法,多以例與之。 此敘勞干進之弊三也。 願詔中書、樞密,凡三事毋用例,余聽如舊。 」事既施行,而眾頗不悅,尋如舊。 文彥博、富弼復入為相。 彥博為昭文館大學士,弼監修國史,沆遷兵部侍郎,位在弼下。 論者以為非故事,由學士楊察之誤,乃帖麻改沆監修國史,弼為集賢殿大學士。 沆既疾言事官,因言:「自慶歷後,台諫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無當否悉論之,必勝而後已,專務抉人陰私莫辨之事,以中傷士大夫。 執政畏其言,進擢尤速。 」沆遂舉行御史遷次之格,滿二歲者與知州。 御史范師道、趙抃歲滿求補郡,沆引格出之,中丞張昪等言沆挾私出御史。 時樞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罷知陳州,沆奏曰:「御史去陛下將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謀,臣莫測也。 」升等益論辨不已,罷沆為觀文殿大學士、工部尚書、知應天府。 遷刑部尚書,徙陳州。 沆長於吏事,性豪率,少儀矩。 然任數,善刺探權近過失,陰持之以軒輊取事,論者以此少之。 卒,贈左仆射兼侍中。 知制誥張瑰草詞詆沆,其家不敢請謚。 帝為篆墓碑曰「思賢之碑」。 子瑾,嘗為天章閣待制,坐法免,後以功復職。 馮拯,字道濟。 父俊,事漢湘陰公劉贇。 贇死,俊與從行千餘人系侍衛獄,周太祖赦出之,授檢校太子賓客,戍安遠軍馭馬鎮,辭不行,因徙居河陽。 拯以書生謁趙普,普奇其狀,曰:「子富貴壽考,宜不下我。 」舉進士,補大理評事、通判峽州,權知澤州,徙坊州,遷太常丞。 江南旱,命馳傳振貸貧乏,察官吏能否,還奏稱旨,權知石州,擢右正言,歲余代歸。 出使河北,與轉運使樊知古計邊儲,還,判三司戶部理欠憑由司,為度支判官。 淳化中,有上封請立皇太子者,拯與尹黃裳、王世則、洪湛伏閣請立許王元僖,太宗怒,悉貶嶺外。 拯知端州,既至,上言請遣使括諸路隱丁、更製版籍及議鹽法通商,凡十餘事。 太宗欲召還參知政事,寇準素不悅拯,乃徙知鼎州。 改通判廣州。 郊祀畢,覃恩,拯與通判彭惟節皆遷尚書員外郎,惟節以太常博士為屯田員外,而拯以左正言為虞部員外。 拯書名舊在惟節上,及奏事如故,準切責之。 拯上書言準阿意不平,準坐此罷。 拯以母喪請內徙,命知江州。 真宗即位,進比部員外郎。 御史中丞李惟清表為推直官,判三司度支勾院,遷駕部。 咸平初,坐試開封進士賦涉譏訕,下拯御史台,未幾,釋之。 明年,兼侍御史知雜事。 時西北用兵,王超、傅潛將兵出定、瀛間,觀望玩寇,拯極論之,不報。 超等果逗撓覆軍。 命拯按傅獄,抵潛罪,竄流之。 擢祠部郎中、樞密直學士,權判吏部流內銓。 以審官及銓法未備,建請凡蔭補京官,試讀一經,書家狀通習為中格,始得仕。 同勾當三班院。 向敏中宣撫河北、河東,拯及陳堯叟為副,宴餞長春殿。 明年,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帝欲修綏州,謀諸輔臣,拯與宰相向敏中等皆曰便。 宰相呂蒙正、參知政事王旦、王欽若皆曰宜棄勿修。 帝遣洪湛馳驛往視,還,上七利二害,卒修完之。 時上封者言:「三司多滯務,州郡稟疑事,吏民訴理冤獄,依違不決者輒數歲,水旱或由於此。 」詔拯選干強吏同三司使裁冗事、督舉稽留,遂與判度支勾院孫冕省帳牘二十一萬五千本,並廢冗官十五員。 遷尚書工部侍郎、簽書樞密院事。 賜手札訪邊事,拯謂:「備邊之要,不扼險以制敵之沖,未易勝也。 若于保州、威虜間,依徐、鮑河為陣,其表勢可取勝矣。 前歲王顯違詔不趨要地,契丹初壓境,王師未行,而契丹騎已入鈔,賴霖雨乃遁去。 比王超奏敵已去,而東路奏敵方來,既聚軍中山以救望都,而兵困糧匱,將臣陷歿幾盡,超等僅以身免。 今防秋,宜于唐河增屯兵至六萬,控定武之北為大陣,邢州置都總管為中陣,天雄軍置鈐轄為後陣,罷莫州狼山兩路兵。 」從之。 景德中,為參知政事,再遷兵部侍郎。 攝事享太廟,有司供帳幔,守奉人宿廟室前,喧囂不肅,拯以聞。 詔專為廟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廟階。 王濟上編敕,帝以其煩簡不一,語輔臣曰:「顯德敕尤煩,蓋世宗嚴急,出於一時之意,臣下不敢言其失也。 」王旦進曰:「詔敕宜簡,近亦傷于煩。 」拯對曰:「開寶間,除諸州通判敕,刑獄、錢谷悉條列約束,今則略矣。 」時契丹始盟,拯言邊方騷動,武臣幸之以為利。 帝曰:「朝廷以信為守,然戒備不可廢也,此外,當靜治以安吾民爾。 爾其奉承之。 」 大中祥符初,嚴貢舉糊名法。 拯與王旦論選舉帝前,拯請兼考策論,不專以詩賦為進退。 帝曰:「可以觀才識者,文論也。 」拯論事多合帝意如此。 封泰山,為儀仗使。 禮成,進尚書左丞。 以疾在告,數請罷,帝以手詔諭旨,又命宰相王旦就第勸拯起視事。 從祀汾陰,為儀仗使,遷工部尚書。 復以疾求罷,拜刑部尚書、知河南府,聽以府事委官屬。 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辭,除戶部尚書、知陳州。 真宗嘗謂王旦曰:「拯固求閒郡,何邪?」旦對曰「馬知節嘗譏拯好富貴,所欲節度使爾。 拯恐為知節所量,不敢請大藩,殆為此也。 」再知河南府,遷兵部尚書,入判尚書都省,以吏部尚書、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樞密使。 其冬,拜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太子少傅、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進左仆射。 第2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