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奏請歲給外別假錢幣。 旦曰:「東封甚近,車駕將出,彼以此探朝廷之意耳。 」帝曰:「何以答之?」旦曰:「止當以微物而輕之。 」乃以歲給三十萬物內各借三萬,仍諭次年額內除之。 契丹得之,大慚。 次年,復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幣六萬,事屬微末,今仍依常數與之,後不為比。 」西夏趙德明言民饑,求糧百萬斛。 大臣皆曰:「德明新納誓而敢違,請以詔責之。 」帝以問旦,旦請敕有司具粟百萬于京師,而詔德明來取之。 德明得詔,慚且拜曰:「朝廷有人。 」 寇準數短旦,旦專稱準。 帝謂旦曰:「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 」旦曰:「理固當然。 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 準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直,此臣所以重準也。 」帝以是愈賢旦。 中書有事送密院,違詔格,準在密院,以事上聞。 旦被責,第拜謝,堂吏皆見罰。 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書,亦違詔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還密院。 準大慚,見旦曰:「同年,甚得許大度量?」旦不答。 寇準罷樞密使,託人私求為使相,旦驚曰:「將相之任,豈可求耶!吾不受私請。 」準深憾之。 已而除準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準入見,謝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薦者。 準愧嘆,以為不可及。 準在藩鎮,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為人所奏。 帝怒,謂旦曰:「寇準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對曰:「準誠賢能,無如騃何。 」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騃爾。 」遂不問。 翰林學士陳彭年呈政府科場條目,旦投之地曰:「內翰得官幾日,乃欲隔截天下進士耶?」彭年皇恐而退。 時向敏中同在中書,出彭年所留文字,旦瞑目取紙封之。 敏中請一覽,旦曰:「不過興建符瑞圖進爾。 」後彭年與王曾、張知白參預政事,同謂旦曰:「每奏事,其間有不經上覽者,公批旨奉行,恐人言之以為不可。 」旦遜謝而已。 一日奏對,旦退,曾等稍留,帝驚曰:「有何事不與王旦來?」皆以前事對。 帝曰:「旦在朕左右多年,朕察之無毫髮私。 自東封后,朕諭以小事一面奉行,卿等謹奉之。 」曾等退而愧謝,旦曰:「正賴諸公規益。 」略不介意。 帝欲相王欽若,旦曰:「欽若遭逢陛下,恩禮已隆,且乞留之樞密,兩府亦均。 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雖古稱立賢無方,然須賢士乃可。 臣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議也。 」真宗遂止。 旦沒後,欽若始大用,語人曰:「為王公遲我十年作宰相。 」欽若與陳堯叟、馬知節同在樞府,因奏事忿爭。 真宗召旦至,欽若猶嘩不已,知節流涕曰:「願與欽若同下御史府。 」旦叱欽若使退。 帝大怒,命付獄。 旦從容曰:「欽若等恃陛下厚顧,上煩譴訶,當行朝典。 願且還內,來日取旨。 」明日,召旦前問之,旦曰:「欽若等當黜,未知坐以何罪?」帝曰:「坐忿爭無禮。 」旦曰:「陛下奄有天下,使大臣坐忿爭無禮之罪,或聞外國,恐無以威遠。 」帝曰:「卿意如何?」旦曰:「願至中書,召欽若等宣示陛下含容之意,且戒約之。 俟少間,罷之未晚也。 」帝曰:「非卿之言,朕固難忍。 」後月餘,欽若等皆罷。 旦嘗與楊億評品人物,億曰:「丁謂久遠當何如?」旦曰:「才則才矣,語道則未。 他日在上位,使有德者助之,庶得終吉;若獨當權,必為身累爾。 」後謂果如言。 旦為兗州景靈宮朝修使,內臣周懷政偕行,或乘間請見,旦必俟從者盡至,冠帶出見于堂皇,白事而退。 後懷政以事敗,方知旦遠慮。 內臣劉承規以忠謹得幸,病且死,求為節度使。 帝語旦曰:「承規待此以瞑目。 」旦執不可,曰:「他日將有求為樞密使者,奈何?」遂止。 自是內臣官不過留後。 旦為相,賓客滿堂,無敢以私請。 察可與言及素知名者,數月後,召與語,詢訪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獻之。 觀才之所長,密籍其名,其人復來,不見也。 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所用者帝以筆點之。 同列不知,爭有所用,惟旦所用,奏入無不可。 丁謂以是數毀旦,帝益厚之。 故參政李穆子行簡,以將作監丞家居,有賢行,遷太子中允。 使者不知其宅,真宗命就中書問旦,人始知行簡為旦所薦。 旦凡所薦,皆人未嘗知。 旦沒後,史官修《真宗實錄》,得內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薦雲。 諫議大夫張師德兩詣旦門,不得見,意為人所毀,以告向敏中,為從容明之。 及議知制誥,旦曰:「可惜張師德。 」敏中問之,旦曰:「累于上前言師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兩及吾門。 狀元及第,榮進素定,但當靜以待之爾。 若復奔競,使無階而入者當如何也。 」敏中啟以師德之意,旦曰:「旦處安得有人敢輕毀人,但師德後進,待我薄爾。 」敏中固稱:「適有闕,望公弗遺。 」旦曰:「第緩之,使師德知,聊以戒貪進、激薄俗也。 」 石普知許州不法,朝議欲就劾。 旦曰:「普武人,不明典憲,恐恃薄效,妄有生事。 必須重行,乞召歸置獄。 」乃下御史按之,一日而獄具。 議者以為不屈國法而保全武臣,真國體也。 薛奎為江、淮發運使,辭旦,旦無他語,但云:「東南民力竭矣。 」奎退而曰:「真宰相之言也。 」張士遜為江西轉運使,辭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 」士遜迭更是職,思旦之言,未嘗求利,識者曰:「此運使識大體。 」張詠知成都,召還,以任中正代之,言者以為不可。 帝問旦,對曰:「非中正不能守詠之規。 他人往,妄有變更矣。 」李迪、賀邊有時名,舉進士,迪以賦落韻,邊以《當仁不讓于師論》以「師」為「眾」,與註疏異,皆不預。 主文奏乞收試,旦曰:「迪雖犯不考,然出於不意,其過可略。 邊特立異說,將令後生務為穿鑿,漸不可長。 」遂收迪而黜邊。 旦任事久,人有謗之者,輒引咎不辨。 至人有過失,雖人主盛怒,可辨者辨之,必得而後已。 素羸多疾,自東魯覆命,連歲求解,優詔褒答,繼以面諭,委任無貳。 天禧初,進位太保,為兗州太極觀奉上寶冊使,復加太尉兼侍中,五日一赴起居,入中書,遇軍國重事,不限時日入預參決。 旦愈畏避,上疏懇辭,又托同列奏白。 帝重違其意,止加封邑。 一日,獨對滋福殿,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 」因命皇太子出拜,旦皇恐走避,太子隨而拜之。 旦言:「太子盛德,必任陛下事。 」因薦可為大臣者十餘人,其後不至宰相惟李及、凌策二人,亦為名臣。 旦復求避位,帝睹其形瘁,憫然許之。 以太尉領玉清昭應宮使,給宰相半奉。 初,旦以宰相兼使,今罷相,使猶領之,其專置使自旦始焉。 尋又命肩輿入禁,使子雍與直省吏挾扶,見于延和殿。 帝曰:「卿今疾亟,萬一有不諱,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誰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擇之。 」再三問,不對。 時張詠、馬亮皆為尚書,帝歷問二人,亦不對。 因曰:「試以卿意言之。 」旦強起舉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準。 」帝曰:「準性剛褊,卿更思其次。 」旦曰:「他人,臣所不知也。 臣病困,不能久侍。 」遂辭退。 後旦沒歲余,竟用準為相。 第2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