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安石以興作之說動先帝,而患財之不足也,故凡政之可以得民財者無不用。 蓋散青苗、置市易、斂役錢、變鹽法者,事也;而欲興作、患不足者,情也。 苟未能杜其興作之情,而徒欲禁其散斂變置之事,是以百說而百不行。 今遂廢青苗,罷市易,蠲役錢,去鹽法,凡號為利而傷民者,一掃而更之,則向來用事于新法者必不喜矣。 不喜之人,必不但曰‘青苗不可廢,市易不可罷,役錢不可蠲,鹽法不可去’,必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以動上意,雖致石人而使聽之,猶將動也。 如是,則廢者可復散,罷者可復置,蠲者可復斂,去者可復存矣。 則不足之情,可不預治哉? 為今之策,當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以諸路所積之錢粟一歸地官,使經費可支二十年之用。 數年之間,又將十倍于今日。 使天子曉然知天下之餘于財也,則不足之論不得陳于前,然後所論新法者,始可永罷而不可行矣。 昔安石之居位也,中外莫非其人,故其法能行。 今欲救前日之敝,而左右侍從、職司、使者,十有七八皆安石之徒,雖起二三舊臣,用六七君子,然累百之中存基十數,烏在其勢之可為也。 勢未可為而欲為之,則青苗雖廢將復散,況未廢乎?市易雖罷且復置,況未罷乎?役錢、鹽法亦莫不然。 以此救前日之敝,如人久病而少間,其父子兄弟喜見顏色而未敢賀者,以其病之猶在也。 光、軾得書聳然,竟如其慮。 仲愈歷國子監丞、諸王府侍講、知鳳翔府,坐兄仲游陷黨籍,例廢黜。 徽宗曰:「畢仲衍被遇先帝,可除罪籍。 」以仲愈為都官郎中,擢秘書少監,卒。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也。 父相,晉開運中,應闢為魏王府記室參軍。 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 年十九,舉進士。 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 或教準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後中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 每期會賦役,未嘗輒出符移,唯具鄉裡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後期。 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 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 會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 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問時政得失,眾以天數對。 準對曰:「《洪範》天人之際,應若影響,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頃之,召準問所以不平狀,準曰:「願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詔召二府入,準乃言曰:「頃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賕,吉臓少乃伏誅;淮以參政沔之弟,盜主守財至千萬,止杖,仍復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問沔,沔頓首謝,於是切責沔,而知淮為可用矣。 即拜準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準與知院張遜數爭事上前。 他日,與溫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遜雅相善,遜嗾上其事。 準引仲舒為證,遜令賓獨奏,其辭頗厲,且互斥其短。 帝怒,謫遜,準亦罷知青州。 帝顧準厚,既行,念之,常不樂。 語左右曰:「寇準在青州樂乎?」對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數日,輒復問。 左右揣帝意且復召用準,因對曰:「陛下思準不少忘,聞準日縱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 明年,召拜參知政事。 自唐末,蕃戶有居渭南者。 溫仲舒知秦州,驅之渭北,立堡柵以限其往來。 太宗覽奏不懌,曰:「古羌戎尚雜處伊、洛,彼蕃夷易動難安,一有調發,將重困吾關中矣。 」準言:「唐宋璟不賞邊功,卒致開元太平。 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禍,深可戒也。 」帝因命準使渭北,安撫族帳,而徙仲舒鳳翔。 至道元年,加給事中。 時太宗在位久,馮拯等上疏乞立儲貳,帝怒,斥之嶺南,中外無敢言者。 準初自青州召還,入見,帝足創甚,自褰衣以示準,且曰:「卿來何緩耶?」準對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師。 」帝曰:「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準曰:「陛下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準曰:「知子莫若父,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 」帝遂以襄王為開封尹,改封壽王,於是立為皇太子。 廟見還,京師之人擁道喜躍,曰:「少年天子也。 」帝聞之不懌,召準謂曰:「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準再拜賀曰:「此社稷之福也。 」帝入語後嬪,宮中皆前賀。 復出,延準飲,極醉而罷。 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進秩。 準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惡不及知者退序進之。 彭惟節位素居馮拯下,拯轉虞部員外郎,惟節轉屯田員外郎,章奏列銜,惟節猶處其下。 準怒,堂帖戒拯毋亂朝制。 拯憤極,陳準擅權,又條上嶺南官吏除拜不平數事。 廣東轉運使康戩亦言:呂端、張洎、李昌齡皆準所引,端德之,洎能曲奉準,而昌齡畏忄耎,不敢與準抗,故得以任胸臆,亂經制。 太宗怒,準適祀太廟攝事,召責端等。 端曰:「準性剛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 」因再拜請罪。 及準入對,帝語及馮拯事,自辯。 帝曰:「若廷辯,失執政體。 」準猶力爭不已,又持中書簿論曲直于帝前,帝益不悅,因嘆曰:「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遂罷準知鄧州。 真宗即位,遷尚書工部侍郎。 咸平初,徙河陽,改同州。 三年,朝京師,行次閿鄉,又徙鳳翔府。 帝幸大名,詔赴行在所,遷刑部,權知開封府。 六年,遷兵部,為三司使。 時合鹽鐵、度支、戶部為一使,真宗命準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簡始適中。 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 景德元年,以畢士安參知政事,逾月,並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准以集賢殿大學士位士安下。 是時,契丹內寇,縱遊騎掠深、祁間,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鬥意。 準曰:「是狃我也。 請練師命將,簡驍鋭據要害以備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急書一夕凡五至,準不發,飲笑自如。 明日,同列以聞,帝大駭,以問準。 準曰:「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爾。 」因請帝幸澶州。 同列懼,欲退,準止之,令候駕起。 帝難之,欲還內,準曰:「陛下入則臣不得見,大事去矣,請毋還而行。 」帝乃議親征,召群臣問方略。 既而契丹圍瀛州,直犯貝、魏,中外震駭。 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 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 帝問準,準心知二人謀,乃陽若不知,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 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 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 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邪?」遂請帝幸澶州。 第2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