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補禁衛,隷散員直。 乾德中,轉殿前班都知。 尋征太原,方戰,矢中左足,拔而復進,格鬥不已。 還,改東西班指揮使,遷馬步軍副都軍頭。 太平興國四年,命與張紹勍、李神祐、劉承珪率師屯定州,以備北邊。 俄加秩領演州刺史,移屯趙州。 又從征范陽,師還,道遇敵,戰于徐河,斬首千級,奪馬百匹。 雍熙三年,命將北征,田重進出飛狐道,守俊以偏師為援,邊騎雲集,守俊按甲從容進戰,大敗之。 連護屯兵于趙、定。 代還,掌軍頭引見司。 淳化三年,出為單州團練使。 又明年,改遷齊州。 時河西蕃部內擾,命以副都部署鎮其地。 既而徙屯石州,數改官。 時有言守俊病且老,握重兵不堪其職。 召還,授左領軍衛大將軍、領潘州防禦使、權金吾街仗。 大中祥符三年卒,年八十一。 守俊累從軍征討,前後中三十六創。 景德中,錄其子允慶為奉職。 弟守信,官崇儀副使;守榮,內園使。 徐興,青州人。 以拳勇得隷兵籍。 周顯德中,從太祖征淮右。 宋初,隷禦龍直。 會平澤、潞,上其功,補控鶴軍使。 征晉陽,部卒壅汾水灌并州城,益多其勞。 還,遷本軍副指揮使。 太平興國初,從潘美趣團柏谷,奮與賊鬥,有果敢氣,人莫能勝。 生擒偽兵馬都監李美,身被重創,無所回撓。 加指揮使。 太宗征太原,討幽、薊,興從戰,屢中流矢,以著跡聞。 補天武都虞候,累遷秩,出為洺州部署。 初議建方田,命興董其事,尋復輟。 端拱中,修鎮、定城,逾月訖工。 改莫州防禦使、知靜戎軍,歷祁、博二州。 咸平中,為涇、原、環、慶十州部署。 詔督轉靈武芻糧,道積石,率掠于寇。 興以步兵畏恧,戰不利,時王榮援兵不應,遂敗走。 坐削籍,流郢州。 會赦,入為右衛將軍,遷左監門衛大將軍。 景德二年卒,年六十八。 王杲,齊州人。 周顯德中,應募為卒。 從世宗收三關,隷先鋒。 宋初,征澤、潞,平揚州,杲應選從行,既獲戰功,乃拔遷散指揮使,累轉馬軍副都軍頭,屯并州。 雍熙中,為龍衛右第二軍都虞候。 會遣趙保忠還夏州,命杲引兵護送。 及還,保忠以方物贐,杲拒不納。 太宗知之,詔賜白金百兩。 遷右第一軍,屯鎮州。 契丹入寇,隷大將郭守文,扞城,杲守北關。 寇退,命督餉藁趣威虜軍。 還抵徐河,時尹繼倫與寇戰,小衄,杲適遇賊河上,即按兵拒之,殺賊,奪所乘馬。 守文上聞,得召見問狀,補都軍頭、領勤州刺史,命監河北,有能聲,尋命閲教定州諸軍騎射,入掌軍頭引見司。 李順亂,與尹元併為西川招安使,敗賊,斬首萬級,以功真拜唐州刺史。 時賊雖平,道路尚梗,餘黨或保山林以肆奸,杲與石普等追捕于彭州,於是始平。 至道初,乃還。 復遷靈州副部署,道環州,留改并州,徙知夏州。 會趙保吉歸款,召還,次伏落津,移知石州,徙石、隰副部署。 未幾,以轉餉河西失期,降右千牛衛大將軍。 咸平五年,出為亳州永城縣都監。 被召,將入見,以疾亟弗果,卒,年六十四。 李重誨,應州金城人。 祖高,後唐莊宅使、獎州刺史。 父彥榮,仕契丹,署環州刺史,重誨嘗為其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太平興國五年,潘美出師禦寇,重誨從其節度使蕭咄李迎戰于代州北嶺,大敗。 美斬咄李,擒重誨以獻。 太宗召見,補鄧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會趙普出鎮,奏監州軍。 雍熙三年,召還,為武州刺史,出為忻州都巡檢、緣邊十八砦招安制置使,賜服帶、鞍馬。 北兵寇邊,重誨以所部邀戰,敗之,獲羊馬、鎧甲甚眾,賜詔嘉美。 會嶺蠻叛,改廣、桂、融、宜、柳州招安捉賊使,聽便宜從事。 至道初,累遷涇原儀渭鎮戎軍鈐轄。 咸平三年,徙邠寧環慶路。 坐轉餉靈武不嚴斥候,至積石為虜騎掠于道,營部大亂,除名,流光州。 五年,起為內殿崇班、鄜延駐泊都監,俄遷崇儀使。 景德中,趙德明既納款,或言以麟、府謀有他志。 上以涇原地要兵眾,慮有緩急,遂徙重誨為鈐轄。 復遷益州,改皇城使。 大中祥符六年,卒,年六十八。 重誨純慤寡過。 真宗悼其沒于遠土,命其子乘傳往護柩歸,聽止驛舍之別次。 子禹謨,錄為將作監主簿。 弟重睿,歷官澄州團練使。 子禹偁,閣門祗候。 白守素,開封人。 祖延遇,仕盩厔鎮國軍節度。 父廷訓,宋初為龍捷都指揮使、領博州刺史。 守素以蔭補東班承旨。 太平興國五年,遷補右班殿直,以善射,授供奉官、帶禦器械,三遷至供備庫使。 咸平三年春,契丹犯邊,命與王能戍邢州,俄又與麥守恩、石贊領先鋒禦之。 敵退,復與荊嗣督河北、京東捕賊。 四年,命為鎮州行營鈐轄,領騎兵攝大陣西偏,屢當格鬥。 俄改定州鈐轄,復徙鎮州。 王繼忠之陷也,宋師還渡河,敵人乘之,守素據橋,有矢數百,每發必中,敵不敢近,遂引去。 真宗與輔臣議三路禦賊,咸曰:「威虜扼北道要害尤甚,請分騎兵六千屯之,命魏能為部署。 」上曰:「能頗強愎,尤難共事,聞守素久練邊計,張鋭性頗和善,參知戎務,庶克相濟。 」乃命守素、鋭為鈐轄,戍順安以貳之。 景德元年,契丹侵長城口,守素與能發兵破之,追北過陽山,斬首級、獲器械甚眾,賜錦袍、金帶。 俄徙屯冀州,轉運使劉綜舉其智勇,材任將帥,加領康州刺史。 又提騎卒戍靜戎軍,兼蒞營田之役,俄為鎮、定鈐轄。 是冬,契丹復內侵,守素敗其前鋒,獲車重,又入敵境,俘擒甚從。 及請和,省邊戍之職,與曹璨留任鎮、定。 追敘前勞,加合州團練使。 大中祥符三年,命副李迪使契丹。 守素居邊歲久,名聞北庭,頗畏伏之。 上慮其不欲行,密遣內侍詢于守素,守素頓首感咽,即以崔可道代焉。 再遷南作坊使。 大中祥符五年,卒。 上甚惜之,常賻外別SS錢五十萬,令護喪還京師,錄其一子官。 張思鈞,邢州沙河人。 祖中正,漢澤州刺史。 思鈞少善擊劍、輓強,善博奕。 初應募為卒,晉開運間,遷廣鋭軍使。 周廣順初,從聶知遇攻河東,破其眾三千餘。 從向訓東征,為捉生將,擒小校張萬于江豬嶺。 又從符彥卿與並人鬥代州,留為南北兩關巡檢。 宋初,補龍衛指揮使。 李繼勛下遼州,戰帶甲祠,斬首萬餘級,追奔至長城,擒其將莫山、鮑淑,掠人騎二百餘。 俄屯潞州,合戰三十餘。 乾德中,以勞秩遷都虞候。 開寶三年,郭進、田欽祚戍三交,嘗從戰于石嶺關,斬首萬五千餘級。 閣門祗候齊延琛、苗昶陷軍中,思鈞鼓勁騎突入,奪還。 何繼筠入晉境,思鈞隷麾下,拔南橋徑度。 大將之出,必闢為先鋒。 太平興國初,屯定州,領兵援磁窯,戰敗其眾,身中五十創,奮不顧,乃逐賊,薄軍城,奪馬及鎧甲居多。 未幾,邊人復攻,逆戰城下,斬首萬餘級。 上嘉之,命賜服帶,領河州刺史。 雍熙三年,邊人寇河間,劉廷讓會戰君子館,命思鈞翼從。 時天大寒,弓不得彀,援兵不至,於是敗績,陷留軍中數年,役役不得還。 端拱初,自契丹始逃歸,授澄州刺史、知齊州。 思鈞以武進,素不知民政,僅逾月,即徙濮、鄆、濱、棣州巡檢。 至道中,改鄜延巡檢使。 會葺右堡砦,擊寇走之。 未幾,寇逼保安軍,與曹璨往援,追躡五十餘里,至木場,寇乃遁去。 第2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