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詔中外臣僚,有所聞見,並許上章論議。 儼疏曰:「設官分職,授政任功,欲為政之有倫,在位官之無曠。 今朝廷多士,省寺華資,無事有員,十乃六七,止於計月待奉,計年待遷。 其中廉干之人,不無愧恥之意。 如非歷試,何展公才。 請改兩畿諸縣令及外州府五千戶以上縣令為縣大夫,升為從五品下。 畿大夫見府尹如赤令之儀,其諸州府縣大夫見本部長如賓從之禮。 郎中、員外郎、起居、補闕、拾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光祿少卿以下四品,太常丞以下五品等,並得衣朱紫。 滿日,準在朝一任,約舊官遷二等。 自拾遺、監察除授回日,即為起居、侍御史、中行員外郎。 若前官不是三署,即罷後一年方得求仕。 如此,則士大夫足以陳力,賢不肖無以駕肩,各系否臧,明行黜陟,利民益國,斯實良規。 」又以為:「家國之方,守谷帛而已,二者不出國而出於民。 其道在天,其利在地,得其理者蕃阜,失其理者耗嗇。 民之顓蒙,宜有勸教。 請于《齊民要術》及《四時纂要》、《韋氏月錄》中,采其關於田蠶園囿之事,集為一卷,鏤板頒行,使之流布。 」疏奏不報。 宋初,就轉禮部侍郎,代儀知貢舉。 當是時,祀事樂章、宗廟謚號多儼撰定,議者服其該博。 車駕征澤、潞,以疾不從。 卒,年四十二。 儼性夷曠,好賢樂善,優遊策府凡十餘年。 所撰《周正樂》成一百二十捲,詔藏於史閣;其《通禮》未及編纂而卒。 有文集七十捲。 儼與儀尤為才俊,對景覽古,皆形諷詠,更迭倡和至三百篇,多以道義相敦勵,並著集。 儼顯德中奉使荊南。 荊南自唐季以來,高氏據有其地,雖名藩臣,車服多僭侈逾制,以至司賓賤隷、候館小胥,皆盛服彯纓,與王人亢禮。 儼諷以天子在上,諸侯當各守法度,悉令去之,然後宣達君命。 尤善推步星曆,逆知吉凶。 盧多遜、楊徽之同任諫官,儼嘗謂之曰:「丁卯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二拾遺見之,儼不與也。 」又曰:「儼家昆弟五人,皆登進士第,可謂盛矣,然無及相輔者,唯偁稍近之,亦不久居其位。 」卒如其言。 儼有子早卒,以侄說為嗣。 偁字日章,漢乾祐二年舉進士。 周廣順初,補單州軍事判官,遷秘書郎,出為絳州防禦判官。 宋初,歷武寧軍掌書記西京留守判官、天雄歸德軍節度判官。 開寶六年,拜右補闕、知宋州。 嘗作《遂命賦》以自悼。 太宗領開封尹,選偁判官。 時賈琰為推官,偁不樂其為人。 太宗嘗宴諸王,偁、琰與會,琰言矯誕,偁叱之曰:「巧言令色,心不獨愧乎。 」上愕然,因罷會,出偁為彰義軍節度判官。 太平興國五年,車駕幸大名府,召至行在所,拜比部郎中。 時議北征,偁請休兵牧馬,以徐圖之,上從其言。 歸,以偁為樞密直學士,賜第一區。 六年,遷左諫議大夫,充職。 七年,參知政事。 上謂偁曰:「汝何能臻此?」偁曰:「陛下不忘舊臣。 」太宗曰:「非也,卿能以公正責賈琰,朕旌直臣爾。 」是秋卒,年五十八。 車駕臨哭,贈工部尚書。 初,偁在涇州,與丁顥同官,顥子謂方幼,偁見之曰:「此兒必遠到。 」以女妻之。 後為宰相、三公。 太祖嘗謂宰相曰:「近朝卿士,竇儀質重嚴整,有家法,閨門惇睦,人無讕語,諸弟不能及。 僖亦中人材爾,偁有操尚,可嘉也。 呂餘慶,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諱,因以字行。 祖兗,橫海軍節度判官。 父琦,晉兵部侍郎。 餘慶以蔭補千牛備身,歷開封府參軍,遷戶曹掾。 晉少帝弟重睿領忠武軍節度,以餘慶為推官。 仕漢歷周,遷濮州錄事參軍。 太祖領同州節制,聞餘慶有材,奏為從事。 世宗問曰:「得非嘗為濮州糾曹者乎?」即以為定國軍掌書記。 世宗嘗鎮澶淵,濮為屬郡,故知其為人也。 太祖歷滑、許、宋三鎮,餘慶併為賓佐。 及即位,自宋、亳觀察判官召拜給事中,充端明殿學士。 清泰中,琦亦居是職,官秩皆同,時人榮之。 未幾,知開封府。 太祖征潞及揚,並領上都副留守。 建隆三年,遷戶部侍郎。 丁母憂。 荊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遷兵部侍郎、知江陵府。 召還,以本官參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 時盜賊四起,軍士恃功驕恣,大將王全斌等不能戢下。 一日,藥市始集,街吏馳報有軍校被酒持刃奪賈人物。 餘慶立捕斬之以徇,軍中畏伏,民用按堵。 就加吏部侍郎。 歸朝,兼劍南、荊南等道都提舉、三司水陸發運等使。 開寶六年,與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機務,拜尚書左丞。 九年,卒,年五十。 贈鎮南軍節度。 餘慶重厚簡易,自太祖繼領藩鎮,餘慶為元僚。 及受禪,趙普、李處耘皆先進用,餘慶恬不為意。 未幾,處耘黜守淄州,餘慶自江陵還,太祖委曲問處耘事,餘慶以理辨釋,上以為實,遂命參知政事。 會趙普忤旨,左右爭傾普,餘慶獨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時稱其長者。 至道中,以弟端為宰相,特詔贈侍中。 劉熙古,字義淳,宋州寧陵人,唐左仆射仁軌十一世孫。 祖實進,嘗為汝陰令。 熙古年十五,通《易》、《詩》、《書》;十九,通《春秋》、子、史。 避祖諱,不舉進士。 後唐長興中,以《三傳》舉。 時翰林學士和凝掌貢舉,熙古獻《春秋極論》二篇、《演論》三篇,凝甚加賞,召與進士試,擢第,遂館于門下。 清泰中,驍將孫鐸以戰功授金州防禦使,表熙古為從事。 晉天福初,鐸移汝州,又闢以隨。 熙古善騎射,一日,有抃集戟門槐樹,高百尺,鐸惡之,投以瓦石不去,熙古引弓一發,貫抃于樹。 鐸喜,令勿拔矢,以旌其能。 後二歲,鐸卒,調補下邑令。 俄為三司戶部出使巡官,領永興、渭橋、華州諸倉制置發運。 仕漢,為盧氏令。 周廣順中,改亳州防禦推官,歷澶州支使。 秦、鳳平,以為秦州觀察判官。 太祖領宋州,為節度判官。 即位,召為左諫議大夫,知青州。 車駕征惟揚,追赴行在。 建隆二年,受詔制置晉州榷礬,增課八十餘萬緡。 乾德初,遷刑部侍郎、知鳳翔府。 未幾,移秦州。 州境所接多寇患,熙古至,諭以朝廷恩信,取蕃部酋豪子弟為質,邊鄙以寧。 轉兵部侍郎,徙知成都府。 六年,就拜端明殿學士。 丁母憂。 開寶五年,詔以本官參知政事,選名馬、銀鞍以賜。 歲余,以足疾求解,拜戶部尚書致仕。 九年,卒,年七十四。 贈右仆射。 熙古兼通陰陽象緯之術,作《續聿斯歌》一卷、《六壬釋卦序例》一卷。 性淳謹,雖顯貴不改寒素。 歷官十八,登朝三十餘年,未嘗有過。 嘗集古今事蹟為《歷代紀要》十五卷。 頗精小學,作《切韻拾玉》二篇,摹刻以獻,詔付國子監頒行之。 子蒙正、矇叟。 蒙正字頤正,善騎射。 乾德中,以蔭補殿直,遷供奉官。 王師征江南,命乘傳軍中承奉事。 盧絳以舟師來援潤州,蒙正白部署丁德裕,請分精甲百人,出與絳戰,矢中左肋,戰愈力。 及下潤州,獲知州劉澄、監軍崔亮,部送闕下。 嶺南陸運香藥入京,詔蒙正往規畫。 蒙正請自廣、韶江溯流至南雄;由大庾嶺步運至南安軍,凡三鋪,鋪給卒三十人;復由水路輸送。 又掌朝服法物庫,會重制綉衣、鹵簿,多其規式。 太平興國四年,轉內藏庫副使,進崇儀使。 自創內藏庫,即詔蒙正典領,凡二十餘年。 第1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