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拙字敏之。 幼嗜學,思讓嘗令持書詣晉邸,太宗嘉其應對詳雅,將縻以軍職,若拙懇辭。 太平興國五年,進士甲科,解褐將作監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贊善大夫、知單州。 以能政,就改太常丞,遷監察御史,充鹽鐵判官。 益州繫囚甚眾,太宗覽奏訝之,召若拙面諭委以疏決,遷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 淳化三年,就命為西川轉運副使,未幾,改正使,召歸。 會李至守洛都,表若拙佐治,改度支員外郎,通判西京留司。 久之,柴禹錫鎮涇州,復奏為通判,遷司封員外郎,部送芻糧至塞外,優詔獎之。 入為鹽鐵判官,轉工部郎中。 與三司使陳恕不協,求徙他局,改主判開拆司。 車駕北巡,命李沆留守東京,以若拙為判官。 河決鄆州,朝議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與閻承翰往規度,尋命權京東轉運使,因發卒塞王陵口,又于齊州浚導水勢,設巨堤于採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萬,民甚便之。 河平,真授轉運使。 召還,拜刑部郎中、知潭州。 時三司使缺,若拙自謂得之。 及是大失望,因請對,言父母年老,不願遠適,求納制命。 上怒,謂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須名實相副,頗聞若拙有能幹,特遷秩委以藩任,而貪進擇祿如此。 往有黃觀者,或稱其能,選為西川轉運使,輒訴免,當時黜守遠郡。 今若拙復爾,亦須譴降。 凡用人,豈以親疏為間,苟能盡瘁奉公,有所樹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 」乃追若拙所授告敕,黜知處州,徙溫州。 代還,復授刑部郎中,再為鹽鐵判官,改兵部郎中、河東轉運使,賜金紫。 會親祀汾陰,若拙以所部緡帛、芻粟十萬,輸河中以助費,經度制置使陳堯叟言其干職,擢拜右諫議大夫,徙知永興軍府。 時鄰郡歲饑,前政拒其市糴,若拙至,則許貿易,民賴以濟。 又移知鳳翔府,入拜給事中、知澶州。 蝗旱之餘,勤於政治,郡民列狀乞留。 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 錄其子映為奉禮郎。 若拙多誕妄,寡學術,當時以第二人及第者為榜眼,若拙素無文,故目為「瞎榜」雲。 焦繼勛,字成績,許州長社人。 少讀書有大志,嘗謂人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取萬戶侯。 豈能孜孜事筆硯哉?」遂棄其業,游三晉間為輕俠,以飲博為務。 晉祖鎮太原,繼勛以儒服謁見,晉祖與語,悅之,留帳下。 天福初,授皇城兼宮苑使,遷武德使。 安重榮反鎮州,安從進自襄陽舉兵為應。 晉祖命繼勛督諸將進討。 至唐州南,遇從進軍萬餘,設伏擊敗之,禽其牙將安洪義、鮑洪等五十餘人,得山南東道印,從進單騎奔還。 從進弟從貴率兵千餘人,援均州刺史蔡行遇,繼勛殺其眾七百,生禽百,獲從貴,斷腕放入城中,從進自此不能復鎮。 繼勛以功就拜齊州防禦使。 少帝即位,從進平,藉繼勛威名鎮之,徙襄陽防禦使。 歲余,入為右千牛衛大將軍,拜宣徽北院使,遷南院使。 西人寇邊,朝議發師致討,繼勛抗疏請行,拜秦州觀察使兼諸蕃水陸轉運使。 既至,推恩信、設方略招誘,諸郡酋長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邊境以安。 俄徙知陝州,就遷保義軍兵馬留後。 漢初,鳳翔軍校陽彥昭據城叛,命繼勛率師討之,以功授保大軍節度。 召入,會漢祖幸大名,留為京城右廂巡檢使,俄改右羽林統軍。 隱帝末,命繼勛領兵北征。 及周祖舉兵向闕,繼勛奉隱帝逆戰于留子陂,戰不利,遂歸周祖。 廣順初,改右龍武統軍。 世宗征淮南,為左廂排陣使,又改右羽林統軍、左屯衛上將軍,以戰功拜彰武軍節度。 宋初,召為右金吾衛上將軍,改右武衛上將軍。 乾德三年,權知延州。 四年,判右街仗杜審瓊卒,命繼勛代之。 時向拱為西京留守,多飲燕,不省府事,群盜白日入都市劫財,拱被酒不出捕逐。 太祖選繼勛代之,月餘,京城肅然。 太祖將幸洛,遣莊宅使王仁珪、內供奉官李仁祚部修洛陽宮,命繼勛董其役。 車駕還,嘉其干力,召見褒賞,以為彰德軍節度,仍知留府事。 仁珪領義州刺史,仁祚為八作副使。 繼勛以太平興國三年卒,年七十八,贈太尉。 繼勛獵涉史傳,頗達治道,所至有善政。 然性吝嗇,多省公府用度,時論少之。 子守節。 守節字秉直,初補左班殿直,選為江、淮南路採訪。 還奏稱旨,擢閣門祗候。 李順餘黨擾西川,命與上官正討平之。 高、溪州蠻內寇,又命往圖方略,守節言:「山川回險,非我師之利。 」詔許招納。 咸平中,置江淮南、荊湖路兵馬都監,首被選擢。 又討施、夔州叛蠻,以大義諭其酋長,皆悔過內附,因為之畫界定約。 還遷閣門通事舍人,監香藥榷易院,三司言歲課增八十餘萬。 時守節已為衣庫副使,當遷閣門副使,真宗謂輔臣曰:「守節緣財利羨餘而遷橫行,何以勸邊陲效命者?」止以為宮苑副使。 奉使契丹,館伴丁求說指遠山謂曰:「此黃龍府也。 」守節應聲曰:「燕然山距此幾許?」求說慚服。 久之,遷皇城副使,管勾軍頭引見司。 坐以白直假樞密院副承旨尹德潤治第,免所居官。 三遷東上閣門使,加榮州刺史。 數請補外,歷知襄、鄧、汝三州,遷四方館使,以右神武大將軍致仕卒。 劉重進,幽州人,本名晏僧。 梁末隷軍籍。 晉初,以習契丹語,應募使北邊,改右班殿直,因賜是名。 遷西頭供奉官,再使契丹。 契丹主以其敏慧,留為帳前通事;俄南侵,署重進忠武軍節度。 漢初,移鎮鄧州。 漢法,禁牛革甚嚴,州民崔彥、陳寶選八人自本鎮持革詣漢祖廟鞔鼓,重進杖遣之。 判官史在德謂重進不善用法,宜置極典。 及大理、刑部詳覆,重進所斷為是。 在德坐故入,杖死之。 乾佑末,罷鎮來朝。 周祖起兵至封丘,詔重進與左神武統軍袁義率兵拒之,重進望塵退走。 周廣順初,從征兗州。 未幾,封薛國公。 俄召為右神武統軍,累加檢校太師。 世宗南征,為右廂排陣使。 顯德三年,世宗聞揚州無備,遣宣祖、韓令坤與重進等往襲取之,又為先鋒都部署,進克泰州。 初,楊行密子孫居海陵,號永寧宮,周師渡淮,盡為李景所殺。 重進入其家,得玉硯、玉杯盤、水晶盞、瑪瑙碗、翡翠瓶以獻。 俄命判廬州行府事兼行營都部署,敗淮人千餘于州境,又敗五百眾于白城湖。 及世宗再巡,吳師潰于紫金山,有至東山口者,重進殺三千餘眾。 及下壽州,以功授武勝軍節度。 淮南平,改鎮邠州。 世宗北征,為先鋒都指揮使。 恭帝即位,封開府。 宋初,進封燕國公。 建隆二年秋,授右羽林統軍。 乾德五年,改左領軍衛上將軍。 重進徒善譯語,無他才能,值契丹入中原,遂至方鎮。 及在環衛,嘗從幸玉津園,太祖召與語。 既退,謂左右曰:「觀重進應對不逮常人,前朝以為將帥,何足重耶?」六年,卒,年七十。 第1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