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即位,換安州觀察使,俄知澶州。 咸平三年,轉運使劉錫上其治狀,詔書嘉獎,遷寧國軍留後、知定州。 時王超、王繼忠領兵逾唐河,與遼人戰,元扆度其必敗,乃急發州兵護河橋。 既而超輩果敗,遼人乘之,至橋,見陣兵甚盛,遂引去。 考滿,吏民詣闕貢馬,疏其善政十事,願借留樹碑,表其德政。 詔褒之。 屬歲旱,吏白召巫以土龍請雨。 元扆曰:「巫本妖民,龍止獸也,安能格天?惟精誠可以動天。 」乃集道人設壇,潔齋三日,百拜祈禱,澍雨沾洽。 景德三年代歸,拜武勝軍節度。 三年,以陵域積水,議堙掘溝澗,命為修諸陵都部署,以內侍副都知閻承翰副之。 出知潞州。 初,並、代、澤、潞皆分轄戍卒,後並于太原。 至是,以元扆臨鎮,遂分領澤、潞、晉、絳、磁、隰、威勝七州軍戎事,委元扆專總之。 東封,表求扈從,命祀青帝。 禮畢,加檢校太傅、知徐州。 大中祥符四年,以祀汾陰恩,改領山南東道。 五月,制書下,元扆被疾卒,年五十。 贈中書令,謚忠惠。 子弟進秩者五人。 五年,葬元扆,時上元欲觀燈,帝為移次夕。 元扆性謹讓,在藩鎮有憂民心,待賓佐以禮。 喜讀《春秋左氏》,聲色狗馬,一不介意。 所得祿賜,即給親族孤貧者。 將赴徐州,請對言:「臣族屬至多,其堪祿仕者皆為表薦,余皆均奉贍之。 」公主有乳媼,得入參宮禁,元扆慮其去後妄有請託,白上拒之。 真宗深所嘉嘆,于帝婿中獨稱其賢。 及歿,甚悼惜之。 且以元扆得疾,本州不以聞,詔劾其官屬。 子守禮,至六宅使、澄州刺史,以帝甥特贈和州防禦使;守嚴,至內殿崇班,天禧中,錄守嚴子承嗣、承緒併為殿直;守良為內殿崇班;守讓閣門祗候。 李崇矩,字守則,潞州上黨人。 幼孤貧,有至行,鄉裡推服。 漢祖起晉陽,次上黨,史弘肇時為先鋒都校,聞崇矩名,召署親吏。 乾祐初,弘肇總禁兵兼京城巡檢,多殘殺軍民,左右懼,稍稍引去,惟崇矩事之益謹。 及弘肇被誅,獨得免。 周祖與弘肇素厚善,即位,訪求弘肇親舊,得崇矩。 謂之曰:「我與史公受漢厚恩,戳力同心,共獎王室,為奸邪所構,史公卒罹大禍,我亦僅免。 汝史氏家故吏也,為我求其近屬,吾將恤之。 」崇矩上其母弟福。 崇矩素主其家,盡籍財產以付福,周祖嘉之,以崇矩隷世宗帳下。 顯德初,補供奉官。 從征高平,以功轉供備庫副使,改作坊使。 恭帝嗣位,命崇矩告哀于南唐。 還判四方館事。 宋初,李筠叛,命崇矩率龍捷、驍武左右射禁軍數千人屯河陽,以所部攻大會砦,拔之,斬首五百級。 改澤、潞南面行營前軍都監,與石守信、高懷德、羅彥瑰同破筠眾于碾子谷。 及平澤、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圖籍,視府庫。 因上言曰:「上黨,臣鄉裡也。 臣父尚槁葬,願護櫬歸京師。 」許之,賜予甚厚。 師還,會判三司張美出鎮,拜右監門衛大將軍,充三司使。 從征李重進,還為宣徽北院使,仍判三司。 乾德二年,代趙普拜樞密使。 五年,加檢校太傅。 時劍南初平,禁軍校呂翰聚眾構亂,軍多亡命在其黨中,言者請誅其妻子。 太祖疑之,以語崇矩。 崇矩曰:「叛亡之徒固當孥戮,然案籍合誅者萬餘人。 」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驅率,非本心者。 」乃令盡釋之。 翰眾聞之,亦稍稍自歸。 未幾,翰敗滅。 開寶初,從征太原。 會班師,命崇矩為後殿。 次常山,被病,帝遣太醫診視,命乘涼車還京師。 崇矩叩頭言:「涼車乃至尊所禦,是速臣死爾。 」固辭得免。 時趙普為相,崇矩以女妻普子承宗,相厚善,帝聞之不悅。 有鄭伸者,客崇矩門下僅十年,性險詖無行,崇矩待之漸薄。 伸銜之,因上書告崇矩陰事。 崇矩不能自明。 太祖釋不問,出為鎮國軍節度,賜伸同進士出身,以為酸棗主簿;仍賜器幣、襲衣、銀帶。 六年,崇矩入為左衛大將軍。 太平興國二年夏,河防多決,詔崇矩乘傳自陝至滄、棣,按行河堤。 是秋,出為邕、貴、潯、賓、橫、欽六州都巡檢使。 未幾,移瓊、崖、儋、萬四州都巡檢使,麾下軍士咸憚於行,崇矩盡出器皿金帛,凡直數百萬,悉分給之,眾乃感悅。 時黎賊擾動,崇矩悉抵其洞穴撫慰,以己財遺其酋長,眾皆懷附。 代還,拜右千牛衛上將軍。 雍熙三年,命代宋偓判右金吾街仗兼六軍司事。 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贈太尉,謚元靖。 崇矩性純厚寡言,尤重然諾。 嘗事史弘肇,及卒,見其子孫,必厚禮之,振其乏絶。 在嶺海四五年,恬不以炎荒嬰慮。 舊涉海者多艤舟以俟便風,或旬餘,或彌月,崇矩往來皆一日而渡,未嘗留滯,士卒僮仆隨者皆無恙。 信奉釋氏,飯僧至七十萬,造像建寺尤多。 又喜黃白朮,自遠迎其人,館于家以師之,雖知其詐,猶以為神仙,試已終無悔恨。 子繼昌。 繼昌字世長。 初,崇矩與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誕辰,必遣繼昌奉幣為壽。 嘗畀弱弓輕矢,教以射法。 建隆三年,蔭補西頭供奉官。 太祖欲選尚公主,崇矩謙讓不敢當,繼昌亦自言不願。 崇矩亟為繼昌聘婦,太祖聞之,頗不悅。 開寶五年,選魏咸信為駙馬都尉,繼昌同日遷如京副使。 崇矩出華州,補鎮國軍牙職。 入為右班殿直、東頭供奉官,監大名府商稅,歲課增羡。 會詔擇廷臣有勞者,府以名聞。 丁外艱,服闋,授西京作坊副使。 淳化中,齊饑多盜,命為登、萊、沂、密七州都巡檢使。 至道二年,蜀賊平,餘黨頗嘯聚,拜西京作坊使、峽路二十五州軍捉賊招安都巡檢使,旋改兵馬鈐轄。 賊酋喻雷燒者,久為民患,以金帶遺繼昌,繼昌偽納之,賊懈不設備,因掩殺之。 進西京左藏庫使。 咸平三年,王均亂蜀,與雷有終、上官正、石普同受詔進討,砦于城西門。 賊忽開城偽遁,有終等各以所部徑入,繼昌覺,亟止之不聽,因獨還砦。 賊果閉關發伏,悉陷之,有終等僅以身免。 繼昌按堵如故,所部諸校聞城中戰聲,泣請引去。 繼昌曰:「吾位最下,當俟主帥命。 」是夕,有終馳報至,徙繼昌屯雁橋門。 三月,破彌牟砦,斬首千級,大獲器仗,進逼魚橋門,均脫走。 繼昌入城,嚴戒部下,無擾民者。 獲婦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還其家。 繼昌急領兵追賊至資州,聞均梟首乃還。 以功領獎州刺史。 俄知青州,入掌軍頭引見司。 景德二年,將幸澶州,遣先赴河上給諸軍鎧甲。 遼人請和,欲近臣充使,乃令繼昌與其使姚東之偕詣遼部,俄與韓杞同至行在;及遼人聘至,又命至境首接伴。 尋擢為西上閣門使。 三年,又副任中正使契丹。 是冬,將朝陵寢,以汝州近洛,衛兵所駐,命知州事兼兵馬鈐轄。 駕還,召歸,出知延州兼鄜延路鈐轄。 大中祥符元年,進秩東上閣門使。 俄以目疾求歸京師。 入對,勞問再三,遣尚醫診視,假滿仍給以奉。 少愈,令樞密院傳旨,將真拜刺史,復任延安。 繼昌以疾表求休致。 未幾,改右驍衛大將軍,領郡如故。 祀汾陰,留為京師新城巡檢鈐轄,改左神武軍大將軍、權判右金吾街仗。 其子遵勖,尚萬壽長公主。 第1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