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王楷,帝第三子。 初名煥。 始封魏國公,進高密郡王、嘉王,歷奉寧、鎮安、鎮東、武寧、保平、荊南、寧江、劍南西川、鎮南、河東、寧海十一節度使。 政和八年,廷策進士,唱名第一。 母王妃方有寵,遂超拜太傅,改王鄆,仍提舉皇城司。 出入禁省,不復限朝暮,于外第作飛橋復道以通往來。 北伐之役,且將以為元帥,會白溝失利而止。 欽宗立,改鎮鳳翔、彰德軍。 靖康初,與諸王皆北遷。 肅王樞,帝第五子。 初封吳國公,進建安郡王、肅王,歷節度六鎮。 靖康初,金人圍京城,要帝子弟為質,且求輸兩河。 於是遣宰臣張邦昌從樞使斡離不軍,為金人所留,約俟割地畢遣還,而挾以北去。 景王杞,初授武安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 大觀二年,改授山南東道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文安郡王。 政和中,授檢校太保,尋遷太保,改授護國、武昌軍節度使,追封景王。 靖康元年,授荊南、鎮東軍節度使,遷太傅。 二年,遣詣金營充賀正旦使。 既歸,又從上幸青城。 及上皇出郊,杞日侍左右,衣不解帶,食不食肉,上皇制發願文,述祈天請命之意,以授杞。 杞頓首泣。 及北行,鬚髮盡白。 濟王栩,初授鎮洮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魯國公。 大觀二年,改授彰武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安康郡王,政和中,授檢校太保,改荊南、清海軍節度使,進封濟王。 靖康元年,授護國、寧海軍節度使,遷太傅。 同景王杞為賀金人正旦使。 既還,又與何桌為請命使,金帥紿栩曰:「自古有南即有北,不可相無,今所欲割地而已。 」栩回以白上,且言金帥請與上皇相見,上曰:「豈可使上皇蒙塵。 」遂自出,以栩從行。 及索諸王家屬,栩夫人曹氏避難他出,徐秉哲捕而拘之,遂同北去。 徐王棣,初授鎮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徐國公。 政和中,授檢校太保。 宣和中,改鎮南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高平郡王。 尋改山南東道、河陽三城節度使,進封徐王。 後從淵聖北去。 紹興二年,有萬州李勃者,偽稱祁王,內侍楊公謹與言徐王起居狀,勃遂改稱徐王。 宣撫使張浚遣赴行在,上命王府故吏驗視,言非真,詔送大理,情得,棄市。 沂王咢,初授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冀國公。 政和中,授檢校太保。 宣和中,改劍南西川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間郡王。 尋改劍南東川、威武軍節度使,遷太保,進封沂王。 後從淵聖出郊,至北方,與駙馬劉彥文告上皇左右謀變,金遣人按問,上皇遣莘王植、駙馬蔡鞗等對辨,凡三日,咢、彥文氣折,金人誅之。 和王栻,初授靜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廣國公。 三年,授檢校太保。 尋改定武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南康郡王。 靖康元年,授瀛海、安化軍節度使、檢校太傅,追封和王。 後從淵聖出郊。 有遺女一人,高宗朝封樂平縣主,出適杜安石,命大宗正司主婚。 信王榛,初授建雄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福國公。 三年,授檢校太保。 宣和末,改安遠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平陽郡王。 靖康元年,授慶陽、昭化軍節度使,遷檢校太傅,進封信王。 後從淵聖出郊,北行至慶源,亡匿真定境中。 時馬廣與趙邦傑聚兵保五馬山砦,陰迎榛歸,奉以為主,兩河遺民聞風響應。 榛遣廣詣行在奏之,其略曰:「邦傑與廣,忠義之心,堅若金石,臣自陷賊中,頗知其虛實。 賊今稍惰,皆懷歸心,且累敗於西夏,而契丹亦出攻之。 今山西諸砦鄉兵約十餘萬,力與賊抗,但皆苦窘,兼闕戎器。 臣多方存恤,惟望朝廷遣兵來援,不然,久之恐反為賊用。 臣于陛下,以禮言則君臣,以義言則兄弟,其憂國念親之心無異。 願委臣總大軍,與諸砦鄉兵,約日大舉,決見成功。 」廣既至,黃潛善、汪伯彥疑其非真,上識榛手書,遂除河外兵馬都元帥。 潛善、伯彥終疑之,廣將行,密授朝旨,使幾察榛,復令廣聽諸路節制。 廣知事不成,遂留于大名府不進。 會有言榛將渡河入京,朝廷因詔擇日還京,以伐其謀。 金人恐廣以援兵至,急發兵攻諸砦,斷其汲道,諸砦遂陷。 榛亡,不知所在,或曰後興上皇同居五國城。 紹興元年,鄧州有楊其姓者,聚千餘人,自稱信王。 鎮撫使翟興覺詐,遣將斬之以聞。 欽宗皇太子諶,朱皇后子也。 政和七年生,為嫡皇孫,祖宗以來所未有,徽宗喜。 蔡京奏除檢校少保、常德軍節度使,封崇國公,從之。 會王黼得政,謀傾京,言其以東宮比人主,遂降為高州防禦使。 靖康元年,遷檢校少保、昭慶軍節度使、大寧郡王。 尋進檢校少傅、寧國軍節度使。 四月,詔立為皇太子。 二年,上幸青城,命密院同知孫傅兼太子少傅,吏部侍郎謝克家兼太子賓客,輔太子監國,稱制行事。 未幾,金人請二帝諭太子出城。 統制吳革力請留,欲以所募士微服衛太子潰圍以出。 傅不許,乃謀匿民間,別求狀類太子者並宦者二人殺之,送金人,紿以宦者竊太子欲投獻,都人爭之,並傷太子。 遲疑不決者五日。 吳開、莫儔督脅甚急,范瓊恐變生,以危言讋衛士,遂擁太子與皇后共車以出。 百官軍吏奔隨號哭,太學諸生擁拜車前,太子呼云:「百姓救我!」哭聲震天,已而北去。 弟訓。 訓乃北地所生。 有碭山人留遇僧者,金人見之曰:「全似趙家少帝。 」遇僧竊喜。 紹興十年,三京路通,詔求宗室。 遇僧自言少帝第二子,乃守臣遣赴行在,過泗州,州官孫守信疑之,白其守,請于朝。 閣門言淵聖無第二子,詔寧信劾治。 遇僧伏罪,黥隷瓊州。 後有自北至者,曰:「淵聖小大王訓,見居五國城。 」 元懿太子諱旉,高宗子也,母潘賢妃。 建炎元年六月,生於南京。 拜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金人侵淮南,帝幸臨安,會苗傅、劉正彥作亂,逼帝禪位於旉,改元明受。 既而傅等伏誅,帝複位,乃以旉為皇太子,從幸建康。 太子立,屬疾,宮人誤蹴地上金爐有聲,太子驚悸,疾轉劇,薨,謚元懿。 信王璩字潤夫,初名伯玖,藝祖七世孫,秉義郎子彥之子也。 生而聰慧。 初,伯琮以宗子被選入宮,高宗命鞠于婕妤張氏;吳才人亦請于帝,遂以伯玖命才人母之,賜名璩,除和州防禦使,時生七歲矣。 伯琮以建國公就傅,璩獨居禁中。 俄拜節度使,封吳國公,宰執趙鼎、劉大中、王庶等堅持之,命不果行。 會秦檜專政,遂除保大軍節度使,封崇國公。 尋詔赴資善堂聽讀。 紹興十五年,加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 時伯琮己封普安郡王,璩官屬禮制相等夷,號東、西府。 踰年,改武昌軍節度使。 二十二年,子彥卒,璩去官持服,終喪,還舊官。 顯仁太后崩,普安郡王始立為皇太子,璩因加恩稱皇侄,名位始定。 遷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紹興府。 孝宗即位,璩表請入賀,許之,特授少保,改靜江軍節度使。 頃之,省紹興府宗正事,改判西外宗正司。 璩累章乞閒,改醴泉觀使。 淳熙中,除少傅。 高宗崩,奔赴得疾,踰年而薨,年五十九,追封信王,累贈太保、太師。 始,璩之入宮也,儲位未定者垂三十年,中外頗以為疑。 孝宗既立,天性友愛,璩入朝,屢召宴內殿,呼以官,不名也,賜予無算。 子四人:師淳歷忠州團練使、永州防禦使,師瀹、師淪、師路並補武翼大夫。 孫希楙,特補保義郎。 第1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