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四子:長神宗,次吳榮王顥,次潤王顏,次益端獻王頵,皆宣仁聖烈高皇后出也。 顏早亡,徽宗賜名追封。 吳榮王顥字仲明,初名仲糺,自右內率府副率為和州防禦使,封安樂郡公,轉明州觀察使,進祁國公。 治平元年,加檢校太傅、保寧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東陽郡王。 三年,出閣。 神宗立,進封昌王;官制行,冊拜司空,徙王雍。 哲宗嗣位,加太保,換成德、橫海二鎮,徙封揚王,賜贊拜不名,五日一謁禁中。 帝致恭如家人禮。 神宗祔廟,拜太傅,移鎮京兆、鳳翔。 自熙寧以來,顥屢請居外,章上輒卻。 至元祐初,乃賜咸宜坊第一區,榜曰「親賢」與弟頵對邸。 車駕偕三宮臨幸,留宴終日。 拜太尉,諸子皆命賜官,制曰:「先皇帝篤兄弟之好,以恩勝義,不許二叔出居于外,蓋武王待周公之意。 太皇太后嚴朝廷之禮,以義制恩,始從其請,出就外宅,得孔子遠其子之意。 二聖不同,同歸於道,皆可以為萬世法。 朕承侍兩宮,按行新第,顧瞻懷思,潸然出涕。 昔漢明帝問東平王:‘在家何以為樂?’王言:‘為善最樂。 ’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諸子五歲以上悉佩之,著之簡策,天下不以為私。 今王諸子性于忠孝,漸于禮義,自勝衣以上,頎然皆有成人之風,朕甚嘉之。 其各進一官,以助其為善之樂,尚勉之哉!毋忝父祖,以為邦家光。 」徙封徐王,詔書不名。 宣仁有疾,顥旦旦入問,因亦被病。 宣仁祔廟,拜太師,徙王冀,賜入朝不趨。 改淮南、荊南節度使,徙封楚王。 病益篤,帝親挾醫視診,令晝夜具起居狀聞,小愈則喜。 既而薨,年四十七。 帝即臨哭,輟朝五日,成服苑中。 贈尚書令兼中書令、揚荊冀三州牧、燕王,謚曰榮,陪葬永厚陵。 徽宗即位,改封吳王。 顥天資穎異,尤嗜學,始就外傅,每一經終,即遺講讀官以器幣服馬。 工飛白,善射,好圖書,博求善本。 神宗嘉其志尚,每得異書,亟馳使以示。 嘗賜方團玉帶,俾服而朝,顥辭,乃為制玉魚以別之。 是後親王遂踵為故實。 初,居英宗喪,丐解官終制,以厭于至尊,不克遂。 服慈聖光獻太后之服,易月當除,顥曰:「身為孫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請如心喪禮,須上禫除,即吉。 」詔可。 子孝騫嗣,終寧國軍節度使、晉康郡王;孝錫終嘉州團練使,贈永國公。 益端獻王頵,初名仲恪,封大寧郡公,進鄮國公、樂安郡王、嘉王。 所歷官賜,略與兄顥同。 更武勝、山南西、保信、保靜、武昌、武安、武寧、鎮海、成德、荊南十節度,徙王曹、荊,位至太尉。 元祐三年七月薨,年三十三,贈太師、尚書令、荊徐二州牧、魏王,謚端獻。 徽宗改封益王。 頵端重明粹,少好學,長博通群書,工飛白、篆籀。 賓接宮僚,歲滿當去,輒奏留,久者至十餘年。 頗好醫書,手著《普惠集效方》,且儲藥以救病者。 子九人:孝哲,右驍衛將軍,早亡;孝奕,彰化軍節度觀察留後,贈司空、平原郡王;孝參,奉國軍節度使,改寧武、武勝,封豫章郡王;孝永,邢州觀察使,贈司空、廣陵郡王;孝詒、孝騭、孝悅、孝穎、孝願,皆至節度使。 神宗十四子:長成王佾,次惠王僅,次唐哀獻王俊,次褒王伸,次冀王僴,次哲宗,次豫悼惠王價,次徐沖惠王倜,次吳榮穆王佖,次儀王偉,次徽宗,次燕王俁,次楚榮憲王似,次越王偲。 八王皆早薨:佾、僅、伸、偉,徽宗賜名追封;俊、僴、倜、價,徽宗改封。 吳榮穆王佖,帝第九子。 初授山南東道節度使,封儀國公。 哲宗立,加開府儀同三司、大寧郡王,進申王,拜司空。 帝崩,佖于諸弟為最長,有目疾不得立。 徽宗嗣位,以帝兄拜太傅,加殊禮,旋拜太師,歷京兆、真定尹,荊、揚、太原、興元牧,徙國陳。 崇寧五年薨,輟視朝七日。 贈尚書令兼中書令、徐州牧、燕王,謚榮穆。 又加贈侍中,改封吳王。 子有奕,武信軍節度使、和義郡王。 燕王俁,帝第十子;越王偲,帝第十二子。 母曰林婕妤。 俁初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成國公;偲初授武成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祁國公。 哲宗朝,俁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咸寧郡王;偲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永寧郡王。 是後累換節鋮,歷任尹牧,俁進封莘王,偲封睦王。 徽宗朝,俱歷太保、太傅,俁進封衛王、魏王、燕王,偲進封定王、鄧王、越王。 靖康元年,同遷太師,俁授河東劍南西川節度使、成都牧,偲授永興成德軍節度使、雍州真定牧。 二年,上皇幸青城,父老邀之不及,道遇二王,哭曰:「願與王俱死。 」徐秉哲捕為首者戮之,益兵衛送二王于金營,北行至慶源境上,俁乏食薨,偲至韓州而薨。 紹興初,有崔紹祖者至壽春府,稱越王次子,受上皇蠟詔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興師恢復。 鎮撫使趙霖以聞。 召赴行在,事敗,送台獄伏罪,斬于越州市。 楚榮憲王似,帝第十三子。 初為集慶軍節度使、和國公,進普寧郡王。 元符元年出閣,封簡王。 似於哲宗為母弟,哲宗崩,皇太后議所立,宰相章惇以似對。 後曰:「均是神宗子,何必然。 」乃立端王。 徽宗定位,加司徒,改鎮武昌、武成,徙封蔡,拜太保,移鎮保平、鎮安,又改鳳翔、雄武。 以王府史語言指斥,送大理寺驗治,似上表待罪。 左司江諫江公望上疏,以為:「親隙不可開,開則言可離貳;疑跡不可顯,顯則事難磨滅。 陛下之得天下也,章惇嘗持異議,已有隙跡矣。 蔡王出於無心,年尚幼小,未達禍亂之萌,恬不以為恤。 陛下一切包容,已開之隙復涂,已顯之跡復泯矣。 恩意渥縟,歡然不失兄弟之情。 若以曖昧無根之語,加諸至親骨肉之間,則有魏文‘相煎太急’之譏,而忘大舜親愛之道,豈治世之美事邪。 臣願陛下密詔有司,凡無根之言勿形案牘,倘有瑕可指,一人胸次,則終身不忘,跡不可泯,隙不可涂,則骨肉離矣。 一有浸淫旁及蔡王之語,不識陛下將何以處之,陛下何顏見神考于太廟乎?」疏入,公望罷知淮陽軍。 徽宗雖出公望,然頗思其言,止治其左右。 崇寧中,徙鎮荊南、武寧。 崇寧五年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冀州牧、韓王,改封楚王,謚榮憲。 子有恭,定國軍節度使、永寧郡王。 哲宗一子:獻愍太子茂,昭懷劉皇后為賢妃時所生。 帝未有子,而中宮虛位,後因是得立。 然才三月而夭,追封越王,謚沖獻。 崇寧元年,改謚獻愍。 後之立也,鄒浩凡三上疏諫,隨削其稿。 至是,或謂浩有「殺卓氏而奪其子,欺人可也,詎可以欺天乎」之語,徽宗昭暴其事,復竄浩昭州,而峻茂典冊。 後上表謝,然浩蓋無是言也。 徽宗三十一子:長欽宗,次袞王檉,次鄆王楷,次荊王楫,次肅王樞,次景王杞,次濟王栩,次益王棫,次高宗,次邠王材,次祁王模,次莘王植,次儀王樸,次徐王棣,次沂王咢,次鄆王栱,次和王栻,次信王榛,次漢王椿,次安康郡王楃,次廣平郡王楗,次陳國公機,次相國公梃,次瀛國公樾,次建安郡王楧,次嘉國公椅,次溫國公棟,次英國公楒,次儀國公桐,次昌國公柄,次潤國公樅。 檉、楫、材、栱、椿、機六王早薨。 第1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