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元年五月,延安置錢監兵。 閏十月,靖州置宣節。 十一月,兩浙東、西路各增置禁軍。 宣和三年,內侍、制置使譚奏,以方臘既平,乞節鎮增添禁軍兩指揮,余州軍一指揮;又乞除溫、處、衢、婺外,將禁軍更招置成十指揮。 又乞增置嚴州威果禁軍。 並從之。 五年二月,尚書省言:「古者,六軍為王之爪牙,羽林則禁衛之總名也。 今臣僚使令兵卒所居營分曰六軍,而復有左、右羽林之名,稱謂失當。 若將揀中六軍並六軍指揮並改為廣效,內揀中六軍作第一指揮,左龍武第二,左羽林第三,左神武第四,右龍武第五,右羽林第六,右神武第七。 」從之。 靖康元年,詔;「廣西宜、融二州實為極邊,舊置馬軍難議減省,且依元降指揮招置。 」 自元豐而後,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闕額,則收其廩給,以為民兵教閲之費。 元祐以降,民兵亦衰。 崇寧、大觀以來,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于受逃亡,收配隷,猶恐不足。 政和之後,久廢蒐補,軍士死亡之餘,老疾者徒費廩給,少健者又多冗占,階級既壞,紀律遂亡。 童貫握兵,勢傾內外,凡遇陣敗,恥於人言,第申逃竄。 河北將兵,十無二三,往往多住招闕額,以其封樁為上供之用。 陝右諸路兵亦無幾,种師道將兵入援,止得萬五千人。 故靖康之變,雖畫一之詔,哀痛激切,而事已無及矣。 高宗南渡,始建禦營司,未幾,復並禦營歸樞密院。 建炎四年,改禦前五軍為神武軍,禦營五軍為神武副軍,並隷樞密院。 五年,上以祖宗故事,兵皆隷三衙,乃廢神武中軍隷殿前司,於是殿司兵柄始一。 乾道元年,詔殿前兵馬權以七萬三千人為額。 諸屯駐大軍則皆諸將之部曲,高宗開元帥府,諸將兵悉隷焉。 建炎後,諸大將兵浸盛,因時制變,屯無常所。 如劉光世軍或在鎮江、池州、太平,韓世忠軍或屯江州、江陰,岳飛一軍或屯宜興、蔣山,王彥八字軍隨張浚入蜀,吳玠兵多屯鳳州、大散關、和尚原。 是時合內外大軍十九萬四千餘,川、陝不與焉。 及楊沂中將中軍總宿衛,江東劉光世、淮東韓世忠、湖北嶽飛、湖南王燮四軍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亦未嘗有屯。 紹興十一年,范同以諸將握兵難制,獻謀秦檜,且以柘皋之捷言于上,召張俊、韓世忠、岳飛入覲,張俊首納所部兵。 分命三大帥副校各統所部,自為一軍,更銜曰統制禦前軍馬。 罷宣撫司,遇出師取旨,兵皆隷樞密院,屯駐仍舊。 而四川大將兵曰興、成、階、鳳、文、龍、利、閬、金、洋、綿、房、西和州、大安軍、興元、隆慶、潼川府凡十七郡,亦分屯就糧焉。 乾道之末,各州有都統司領兵:建康五萬,池州一萬二千,鎮江四萬七千,楚州武鋒軍一萬一千,鄂州四萬九千,荊南二萬,興元一萬七千,金州一萬一千。 其後分屯列戍,增損靡常。 所可考者,統制、統領、正將、副將、準備將之目也。 至于水軍之制,則有加于前者,南渡以後,江、淮皆為邊境故也。 建炎初,李綱請于沿江、淮、河帥府置水兵二軍,要郡別置水兵一軍,次要郡別置中軍,招善舟楫者充,立軍號曰凌波、樓船軍。 其戰艦則有海鰍、水哨馬、雙車、得勝、十棹、大飛、旗捷、防沙、平底、水飛馬之名。 隆興以後至于寶祐、景定間,江、淮沿流堡隘相望,守禦益繁,民勞益甚。 迨咸淳末,廣東籍蜑丁,閩海拘泊船民船,公私俱弊矣。 其禁軍將校,則有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諸班有都虞候、指揮使、都知、副都知、押班;禦龍諸直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馬步軍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廂都指揮使,捧日、天武左右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使、步軍謂之都頭。 副兵馬使、步軍謂之副都頭。 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 所領諸班直、指揮,騎兵、步兵之額敘列如左。 以其前後之異同者分為建隆以來之制、熙寧以後之制,而將兵、水兵之制可考者,因附著于後雲。 建隆以來之制 騎軍 殿前指揮使左右班二。 宋初,以舊府親從帶甲之士及諸班軍騎中選武藝絶倫者充。 內殿直左右班四。 周制,簡軍校暨武臣子弟有材勇者立。 又有川班內殿直,乾德三年平蜀得奇兵,簡閲材貌魁偉便習騎射者凡百二十人立,開寶四年廢。 散員左右班四。 周制,招置諸州豪傑立,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凡十二班。 又于北面驍捷員僚直及諸軍內簡閲填補。 咸平五年,定州路都部署王超言;「緣邊有強梁輩常居四界,擾動邊境,請厚給金帛募充散員。 」從之。 散指揮左右班四。 散都頭左右班二。 金槍班左右班二,舊名內直。 太平興國初,改選諸軍中善用槍槊者補之。 東西班弩手、龍旗直、招箭班共十二,舊號東西班承旨。 淳化二年,改為殿前侍,東西各第一第二弩手、龍旗直班六,並帶甲,選諸班及不帶甲班增補。 其東第二茶酒及第三、西第四班不帶甲,並以諸軍員、使臣及沒王事者子弟為之。 又擇善弓箭者為招箭班。 散直左右班四。 雍熙四年,以諸道募置藩鎮廳頭軍將及詣登聞院求試武藝者立。 咸平元年,選諸節度使從人、騎禦馬小底增補。 鈞容直班二。 太平興國三年,選諸軍諳曉音樂、騎禦馬小底立。 淳化二年,改之。 外殿直班一。 諸班衛士中年多者號看班外殿直,後削看班之號。 或詣諸道攝軍校之職部分州兵,謂之權管。 國初又有內員僚直,開寶中廢。 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得上軍。 天禧四年,併入此班。 捧日並左射、釒屈直、弩手、左第五軍,總指揮三十五。 京師三十三,雍丘、鄭各一。 舊號小底,周改為鐵騎,太平興國二年改為日騎,雍熙四年改今名。 分左、右廂,各四軍。 雍熙三年,選善槍槊者充釒屈直。 淳化三年,選善左射者為左射。 咸平五年,選天武、拱聖、驍騎善弩射者為弩手。 契丹直三。 咸平、許、壽各一。 後唐置,旋廢。 開寶三年,以遼人內附之眾復置。 太平興國中,因事復置,旋廢。 歸明渤海指揮二。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征幽州,以渤海降兵立。 拱聖指揮二十一。 京師。 乾德中,選諸州騎兵送闕下,立為驍雄,後改驍猛。 雍熙四年,又改拱辰。 未幾改今名。 吐渾小底舊指揮五,治平中併為二。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獲吐渾子弟,又選監牧諸軍中所有者充。 驍騎指揮二十三。 京師。 太平興國四年置,後又選掉搨索兵及左右教駿兵增置。 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步鬥弩手為驍騎弩手。 淳化四年,選壯勇超絶者為上驍騎,在本軍之上。 咸平五年,分左、右廂。 舊又有殿前小底。 至道二年,選驍騎馬直及善射者充,後廢。 驍勝左右指揮各五。 京師。 咸平三年,選教駿、驍騎諸軍備征子弟材勇者立。 寧朔指揮十。 京師、尉氏各三,雍丘、渭、河陽、河陰各一。 咸平三年,選教駿諸軍備征及外州兵立。 龍猛指揮八。 京師。 太平興國中,揀閲龍騎及諸州部送招獲群盜,取其材勇者立。 淳化四年,又擇精悍者為教閲龍猛以備禽盜,在本軍之上。 景德四年,又選龍騎、驍騎兵增之。 飛猛指揮二。 咸平二年,選龍猛、驍騎兵子弟之材勇者立。 第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