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陸佃言:「臣詳冕服有六。 《周官》弁師云‘掌王之五冕’,則大裘與袞同冕。 故《禮記》雲‘郊之日,王被袞以象天’。 又曰‘服之襲也,充,美也’;‘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 此明王服大裘,以袞衣襲之也。 先儒或謂周祀天地皆服大裘,而大裘之冕無旒,非是。 蓋古者裘不徒服,其上必皆有衣,故曰‘緇衣羔裘’,‘黃衣狐裘’,‘素衣麑裘’。 如郊祀徒服大裘,則是表裘以見天地。 表裘不入公門,而乃欲以見天地,可乎?且先王之服,冬裘夏葛以適寒暑,未有能易之者也。 郊祀天地,有裘無袞,則夏祀赤帝與至日祭地祇,亦將被裘乎?然則王者冬祀昊天上帝,中裘而表袞,明矣。 至于夏祀天神地祇,則去裘服袞,以順時序。 《周官》曰‘凡四時之祭祀,以宜服之’,明夏不必衣裘也。 或曰,祭天尚質,故徒服大裘,被袞則非尚質。 臣以為尚質者,明有所尚而已,不皆用質也。 今欲冬至禋祀昊天上帝,服裘被袞,其餘祀天及祀地祇,並請服袞去裘,各以其宜服之。 」 於是詳定所言:「裘不可徒服。 《禮記》曰‘大裘不裼’,則襲可知,所謂大裘之襲者,袞也,與袞同冕。 伏請冬祀昊天與黑帝,皆服大裘,被以袞。 其餘非冬祀天及夏至祭地,則皆服袞。 」 六年,尚書禮部言:「經有大裘而無其制,近世所為,惟梁、隋、唐為可考。 請緣隋制,以黑羔皮為裘,黑繒為領袖及裡、緣,袂廣可運肘,長可蔽膝。 按皇侃說,祭服之下有袍繭,袍繭之下有中衣。 朝服,裼衣之下有裘,裘之下有中衣。 然則今之親郊,中單當在大裘之下,其袂之廣狹,衣之長短,皆當如裘。 伏乞改制。 」於是神宗始服大裘,而加袞冕焉。 哲宗元祐元年,禮部言:「元豐所造大裘,雖用黑羔皮,乃作短袍樣,襲于袞衣之下,仍與袞服同冕,未合典禮。 」下禮部、太常寺共議。 上官均、吳安詩、常安民、劉唐老、襲原、姚勔請依元豐新禮,丁騭請循祖宗故事,王愈請仿唐制,朱光庭、周秩請以玄衣襲裘。 獨禮部員外郎何洵直在元豐中嘗預詳定,以陸佃所議有可疑者八: 按《周禮·節服氏》「掌祭祀朝覲,袞冕六人,惟王之太常」;「郊祀,裘冕二人」。 既雲袞冕,又云裘冕,是袞與裘各有冕。 乃雲裘與袞同冕,當以袞襲之。 裘既無冕,又襲于袞,中裘而表袞,何以示裘袞之別哉?古人雖質,不應以裘為夏服,蓋冬用大裘,當暑則以同色繒為之。 《記》曰:「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 」若謂裘上被袞,以被為襲,則《家語》亦有「被裘象天」之文。 諸儒或言「臨燔柴,脫袞冕,著大裘」,或雲「脫裘服袞」,蓋裘袞無同冕兼服之理。 今乃以二服合為一,可乎? 且大裘,天子吉服之最上,若大圭、大路之比,是裘之在表者。 《記》曰:「大裘不裼。 」說者曰,無別衣以裼之,蓋他服之裘褻,故表裘不入公門。 事天以報本復始,故露質見素,不為表襮,而冕亦無旒,何必假他衣以藩飾之乎?凡裘上有衣謂之裼,裼上有衣謂之襲,襲者,裘上重二衣也。 大裘本不裼,《鄭志》乃云:「裘上有玄衣,與裘同色。 」蓋趙商之徒,附會為說,不與經合。 襲之為義,本出於重沓,非一衣也。 古者齋祭異冠,齋服降祭服一等。 祀昊天上帝、五帝,以裘冕祭,則袞冕齋。 故鄭氏云:「王齋服袞冕。 」是袞冕者,祀天之齋服也。 唐《開元》及《開寶禮》始以袞冕為齋服,裘冕為祭服,兼與張融「臨燔柴脫袞服裘」之義合。 請從唐制,兼改制大裘,以黑繒為之。 佃復破其說曰: 夫大裘而冕,謂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謂之袞冕。 則裘冕必服袞,袞冕不必服裘。 今特言裘冕者,主冬至言之。 《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則祀地不服大裘,以夏日至,不可服裘故也。 今謂大裘當暑,以同色繒為之,尤不經見。 兼裼襲,一衣而已,初無重沓之義。 被裘而覆之則曰襲,袒而露裘之美則曰裼。 所謂「大裘不裼」,則非袞而何?《玉藻》曰:「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 」則明不裼而襲也,充,美也。 鄭氏謂大裘之上有玄衣,雖不知覆裘以袞,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玄衣以覆之。 《玉藻》有屍襲之義。 《周禮》裘冕註云:「裘冕者,從屍服也。 」夫屍服大裘而襲,則王服大裘而襲可知。 且裘不可以徒服,故被以袞,豈借袞以為飾哉? 今謂祭天用袞冕為齋服,裘冕為祭服,此乃襲先儒之謬誤。 後漢顯宗初服日、月、星辰十二章,以祀天地。 自魏以來,皆用袞服。 則漢、魏祭天,嘗服袞矣,雖無大裘,未能盡合于禮,固未嘗有表裘而祭者也。 且裘,內服也,與袍同。 袍褻矣,而欲襌以祭天,以明示質,是欲衤義衣以見上帝也。 洵直復欲為大裘之裳,纁色而無章飾。 夫裘安得有裳哉?請從先帝所志。 其後詔如洵直議,去黑羔皮而以黑繒制焉。 政和議禮局上:大裘,青表纁裡,黑羔皮為領、褾、襈,朱裳,被以袞服。 冬至祀昊天上帝服之,立冬祀黑帝、立冬後祭神州地祇亦如之。 中興之後,無有存者。 紹興十三年,禮部侍郎王賞等言:「郊祀大禮,合依《禮經》,皇帝服大裘被袞行禮。 據元豐詳定郊廟禮文,何洵直議以黑繒創作大裘如袞,惟領袖用黑羔。 乞如洵直議。 」詔有司如祖宗舊制,以羔制之。 禮部又言:「關西羊羔,系天生黑色。 今有司涅白羔為之,不中禮制,不如權以繒代。 又元祐中,有司欲為大裘,度用百羔。 哲宗以為害物,遂用黑繒。 請依太常所言。 」從之。 遂以袞襲裘,冕亦十二旒焉。 袞冕之制。 宋初因五代之舊,天子之服有袞冕,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前後十二旒,二纊,並貫真珠。 又有翠旒十二,碧鳳禦之,在珠旒外。 冕版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真珠、雜寶玉,加紫雲白鶴錦裡。 四柱飾以七寶,紅綾裡。 金飾玉簪導,紅絲縧組帶。 亦謂之平天冠。 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蜼七章。 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 紅蔽膝,升龍二並織成,間以雲朵,飾以金鈒花鈿窠,裝以真珠、琥珀、雜寶玉。 紅羅襦裙,綉五章,青褾、襈、裾。 六采綬一,小綬三,結玉環三。 素大帶朱裡,青羅四神帶二,綉四神盤結。 綬帶飾並同袞服。 白羅中單,青羅抹帶,紅羅勒帛。 鹿盧玉具劍,玉鏢首,鏤白玉雙佩,金飾貫真珠。 金龍鳳革帶,紅韈赤舄,金鈒花,四神玉鼻。 祭天地宗廟,朝太清宮、饗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則服之。 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禮院言:「準少府監牒,請具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制度令式。 袞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 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彞;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褾領如上,為升龍,皆織就為之。 山、龍以下,每章一行,重以為等,每行十二。 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 蔽膝加龍、山、火三章。 革帶,玉鈎。 大帶,素帶朱裡,紕其外,上朱下綠,紐約用組。 鹿盧玉具劍,大珠鏢首,白玉雙佩,玄組。 雙大綬六采,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寸,首廣一尺。 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 朱韈赤舄,加金飾。 」詔可。 第4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4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