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以下鹵簿。 凡大駕六引,用本品鹵簿,奉冊、充使及詔葬皆給之。 親王用一品之制,加告止幡、傳教幡、信幡各二,其葬日,用六引內儀仗。 真宗咸平二年,王承衍出葬日,在禁樂,禮官請鹵簿鼓吹備而不作,從之。 景德二年,南郊鹵簿使王欽若言:「鄆王欑日所給鹵簿,與南郊儀仗吉凶相參。 望依令別制王公車輅,所有鼓吹、儀仗,亦請增置,以備拜官、朝會、婚葬之用。 」從之。 於是儀服悉以畫,其葬日在途,以革車代輅。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王公鹵簿之制:中道清道六人。 次幰弩一騎。 次大晟府前部鼓吹。 令及職掌、局長、院官各一人,鼓、金鉦各一,大鼓、長鳴各一十八,鼓、金鉦各一。 次引樂官二人,小鼓、中鳴各一十。 次麾、幢各一,節一,夾槊二,誕馬八,每匹,控馬各二人。 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散扇十,方傘二,朱團扇四夾方傘,曲蓋二。 次大角八。 次後部鼓吹,丞一員,錄事一人。 次鐃鼓一,簫四,笳四,大橫吹六,節鼓一,夾色二,笛、簫、觱慄、笳各四。 次外仗。 青衣十二,車輻棒十二,戟九十,絳引幡六,刀盾、槊、弓矢各八十,儀刀十八,信幡八,告止幡、傳教幡各四,儀鋋二,儀鍠斧掛五色幡六,油戟十八,儀槊十二,細槊十二。 次左右衛尉寺押當職掌一十一人,騎;部轄步兵、部轄騎兵、太仆寺部押人員各一人,教馬官一人。 押當職掌四人,騎。 公主鹵簿。 惟葬日給之。 秦國成聖繼明夫人葬日,亦給外命婦一品鹵簿,自余未嘗用。 一品鹵簿。 命婦同。 中道清道四人。 幰弩一,騎。 大晟府前部鼓吹。 令一,職掌一人,局長、院官各一人。 鼓、金鉦各一,大鼓、長鳴各一十六,麾、幢、節各一,槊二,誕馬六。 次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 命婦厭翟車,駕士二十三人,二品、三品準此。 散扇八,二品減四,三品減六,命婦散扇五十,行障五,行于車前,二品、三品準此。 方傘二,朱團扇四,曲蓋二,大角八。 命婦屬車六,駕黃牛十八,駕士五十九人,行大角前,二品、三品準此。 次後部鼓吹。 丞一員,錄事一人,引樂官二員。 鐃鼓一,簫、笳、大橫吹各四,節鼓一,笛、簫、觱慄、笳各四。 外仗。 青衣十人,車輻棒十,戟九十,刀盾、槊各八十,弓矢六十,儀刀三十,信幡八,告止幡、傳教幡、儀鍠斧掛五色幡各四。 次衛尉寺排列、押當職掌一十一人,部轄人員、太仆寺部押人員、教馬官各一人。 押當職掌四人。 命婦加二人。 二品鹵簿。 命婦同。 中道清道二人。 幰弩一。 大晟府前部鼓吹。 令一,及職掌、局長、院官各一人。 鼓、金鉦各一,大鼓十四,麾、幢、節各一,夾槊二,誕馬四。 次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 散扇四,方傘、朱團扇、曲蓋各二。 次大角八。 次後部鼓吹。 丞一,錄事、引樂官各一人。 鐃鼓一,簫、笳各二,大橫吹四,笛、簫、觱慄、笳各二。 外仗。 青衣八人,車輻棒八,戟七十,刀盾、槊、弓矢各六十,儀刀十四,信幡四,告止、傳教幡各二。 次衛尉排列、押當職掌九人,部轄人員、太仆寺部押人員、教馬官各一人。 押當職掌四人。 命婦加二人。 三品鹵簿。 命婦同。 中道清道二。 幰弩一。 麾、幢各一,節一,夾槊二,誕馬四。 次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 散扇二,方傘二,曲蓋一,大角四。 外仗。 青衣八人,車輻棒六,戟六十,刀盾、槊、弓矢各五十,儀刀十二,信幡四,告止、傳教幡各二。 次衛尉排列、押當職掌七人,部轄人員、太仆寺部押人員、教馬官各一人。 押當職掌四人。 命婦加二人。 以上皆政和所定也。 志第一百一儀衛六 ○鹵簿儀服。 鹵簿儀服。 自漢鹵簿,象最在前。 晉平吳後,南越獻馴象,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數十人,使越人騎之以試橋樑。 宋鹵簿,以象居先,設木蓮花坐,金蕉盤,紫羅綉幨絡腦,當胸、後鞦並設銅鈴杏葉,紅犛牛尾拂,跋塵。 每象,南越軍一人跨其上,四人引,並花腳幞頭、緋綉窄衣、銀帶。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兩莊養象所奏,詔以象十于南郊引駕,開寶九年南郊時,其象止在六引前排列。 詔鹵簿使領其事。 旗,皆錯采為之,漆竿、釒首、纛頭、錦帶腰、火焰腳。 白澤、攝提、金鸞、金鳳、師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萬歲、仙童、螣蛇、神龜,及在步甲前後隊、後馬隊三隊、六軍儀仗內,並以赤。 日、月及合璧、連珠、風、雨、雷、電、五星、二十八宿、祥雲,並以青。 北斗以黑。 五嶽、四瀆、五方、四神、十二辰、五龍、五鳳、龍虎君,並以方色。 天王以赤、黃二色。 排攔以黃、紫、赤三色。 元豐三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鹵簿,前用二十八宿、五星、攝提旗,有司乃取方士之說,繪為人形,于禮無據。 伏請改制,各著其象,以則天文。 從之。 元祐七年,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攝提旗,按《鹵簿圖》畫人形及牛虎頭、婦人、小兒之類,于禮無據。 元豐三年,禮文所上言乞改制,各著其象,以則天文。 後有司循舊儀,未曾改正,今欲改造。 」從之。 元符二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黃裳言:「南郊大駕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號外,余因時事取名。 伏見近者璽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輪,太上老君眉間發紅光,武夷君廟有仙鶴,臣請製為旗號,曰寶符,曰重輪,曰祥光,曰瑞鶴。 」從之。 政和四年,禮制局言:「鹵簿,大黃龍負圖旗畫八卦,乞改畫九、一、三、七、二、四、六、八、五之數。 仙童、網子、大神三旗無所經見,乞除去。 」從之。 初,大觀三年,西京潁陽縣大慶觀聖祖殿東,有嘉禾、芝草並生。 其嘉禾一本四穗,芝草葉圓而重起。 至是,詔制芝禾並秀旗。 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黃戴氣;後,日下生青、赤、黃承氣,詔制日有戴承旗。 又以元符二年武夷君廟有仙鶴迎詔,政和二年延福宮宴輔臣,有群鶴自西北來,盤旋于睿謨殿上,及奏大晟樂而翔鶴屢至,詔制瑞鶴旗。 八年,禮部侍郎張邦昌奏:「太祖時,甘露降于江陵者十日,瑞麥秀于濮陽者六歧,獲金鸚鵡于隴坻,得三玉兔于鄆封,馴象至而五嶺平,瓊管族而白鹿出,皆命製為旗章陳之。 望詔有司取自崇、觀至今,凡中外所上瑞應,悉掇其尤殊者,增制旗物,上以丕承天貺,下以聳動民瞻。 」從之。 初,宋制旗物尢盛,中興後惟務簡約,雖參用舊制,然亦不無因革。 其太常,青質夾羅,惟綉日、月、星而無龍,下有網須謂之茀,而竿頭為龍首,銜青結綬,垂青旄緌十二,謂之旒。 蓋幅下無斿,而竿首垂旒,抑又取古者「注旄及羽于竿首」之遺制。 竿用椆木,護以剖竹,膠以髹,飾以藻,玉輅建之。 大旂,黃質九幅,每幅綉升龍一,側幅二,下垂黃絲網緌九,金輅建之。 太赤,朱質七幅,每幅綉鳥隼二,側幅如之,下垂朱絲網緌七,象輅建之。 大白,素質五幅,每幅綉熊一、虎一,側幅如之,下垂淺黃絲網緌五,革輅建之。 大麾,皂質四幅,每幅綉五采龜蛇一,側幅綉龜二,下垂皂絲網緌四,木輅建之。 第4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4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