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詔故皇太子欑所,就安穆皇后欑宮側近擇地。 繼而都大主管所言:「太史局官等選到寶林院法堂堪充皇太子欑所。 」從之。 十三日,以皇太子薨告天地、宗廟、社稷、宮觀。 十八日,賜謚莊文。 閏七月一日,遣攝中書令、尚書右仆射魏杞奉謚冊、寶于皇太子靈柩前,百官常服入次,易黑帶,行禮畢,常服赴後殿門襪,進名奉慰。 是夕,皇帝詣東宮行燒香之禮,如宮中之儀。 二日,出葬,宰臣葉顒等詣靈柩前行燒香之禮。 興靈訖,行事官陪位,親王、南班宗室、東宮官僚入班廳下,再拜,宰臣升詣香案前,上香、酹茶、奠酒訖,舉冊官舉哀冊,讀冊官跪讀,讀訖,宰臣再拜,各降階立。 在位官皆再拜。 靈柩進行,文武百僚奉辭于城外,親王、宗室並騎從至葬所。 掩壙畢,辭訖,退。 是日,百僚進名奉慰。 四年五月,禮部、太常寺言:「國朝典故,即無皇太子小祥典禮。 今參酌討論,將來莊文太子小祥日,乞皇帝前後殿特不視事。 其日,先命侍從官一員常服詣太子神坐前行奠酹禮,令本宮官僚常服陪位,奠酹畢,退。 次慶王、恭王常服赴神坐前奠酹畢,退。 次太子妃並榮國公以下行家人禮。 至大祥日,太子妃、榮國公以下及本宮人行禮畢,焚燒神帛,衰服,間月,妃及榮國公行禫祭家人禮。 」從之。 明年七月九日大祥,是日,皇帝不視事,差簽書樞密院事梁克家詣太子宮行奠酹禮,如前儀。 景獻太子,嘉定十三年八月六日薨。 其發哀制服,並如莊文太子之禮。 九日,詔護喪視殯所于莊文太子欑宮之東,並依其制建造。 九月十日,賜謚景獻,遣攝中書令、知樞密院事鄭昭先奉謚冊、寶于皇太子靈柩前,讀冊、讀寶如儀,訖,班退。 至興靈日,宰臣詣皇太子柩前行禮畢,柩行。 其宗室使相、南班官常服、黑帶,並赴陪位,騎從至葬所,俟掩欑畢,奉辭訖,退。 其日,皇帝不視事,百司赴後殿門外立班,進名奉慰。 十四年七月二日小祥,差知樞密院事鄭昭先充奠酹官。 十五年八月六日大祥。 九月十五日,詔景獻太子幾筵已徹,高平郡夫人傅氏可特封信國夫人,仍令主奉祭祀。 上陵之禮。 古者無墓祭,秦、漢以降,始有其儀。 至唐,復有清明設祭,朔望、時節之祀,進食、薦衣之式。 五代,諸陵遠者,令本州長吏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過親謁。 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 乾德三年,始令宮人詣陵上冬服,歲以為常。 開寶九年,太祖幸西京,過鞏縣,謁安陵奠獻。 雍熙二年,宗正少卿趙安易言:「昨朝拜安陵、永昌陵,有司止設酒、脯、香,以未明行事,不設燭燎。 又先赴永昌陵,後赴安陵,及帝后二位不遍拜,頗愆于禮。 」事下有司,議曰:「按《開元禮》,春秋二仲月,司徒、司空巡陵,不設牲牢之祀。 今請如宗廟薦享,少加裁減,除不設登鉶、牙盤食及太常登歌外,余悉如大祠。 朝拜日,有司豫于陵南百步道東設次,具翦除器以備酒掃。 設宗正卿位於兆外之左,西向;陵官位於卿之東南,執事官又于其南,俱西向北上。 設祭器、禮料、酒饌于兆門內。 宗正卿以下各就位,再拜,盥手,奠酒,讀祝冊,再拜。 先赴安陵,次永昌陵,次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陵。 」從之。 景德三年,真宗將朝諸陵,以宰臣王旦為朝拜諸陵大禮使。 太常禮院言:「朝陵故事,合排小駕鹵簿。 唐太宗朝獻陵,宿設黃麾仗,周衛陵寢。 今請周設黃麾仗。 又唐制:前一日,陵令以玉冊進禦親書,近臣奉出,陵令受之。 今請造竹冊四副,祝畢焚之。 其百官位舊設陵所,從祝官及皇親、客使分于神道左右,貞觀中並陪列司馬門內。 今望準舊儀施行。 又舊儀,詣寢宮至大次之時,設百官位,奏請行禮。 望令先入赴寢殿立班。 貞觀中,皇帝至小次,素服乘馬。 檢會今年正月,車駕朝拜明德欑宮,止服素白衣。 當時皇帝在大祥之內,今既服除,望止服淡黃袍。 又按貞觀、永徽故事,朝陵皆先親後尊,拜辭訖,出還大次,便進發,今望先朝永熙陵;行事及辭,皇帝皆兩次再拜,陪位官每陵亦各兩次再拜,今請皇帝詣安陵參辭,四度再拜,永昌、永熙陵各兩度設拜。 舊儀,逐寢殿上食,備太牢之饌,珍羞庶品。 近以羊豕代太牢。 今請備少牢之祭,設奠、讀冊畢,復詣寢宮上珍羞庶品,別行致奠之禮。 又舊儀,前發二日,太尉告太廟。 今請依禮遍告六室。 」詔特服素白衣,行事次序如告太廟,余依所請。 四年正月,車駕次鞏縣,罷鳴鞭及太常奏嚴、金吾傳呼。 既至,齋于永安鎮行宮,太官進蔬膳。 是夜,漏未盡三鼓,帝乘馬,卻輿輦傘扇,至安陵,素服步入司馬門行奠獻禮,諸陵亦然。 又詣下宮。 凡上宮用牲牢、祝冊,有司奉事;下宮備膳羞,內臣執事,百官陪位,又詣元德太后陵奠獻,別于陵西南設幄殿,祭如下宮。 禮畢,遍詣孝明、孝章、懿德、淑德、明德、莊懷七後陵,遂單騎從內臣巡視陵闕,而親奠夔、魏、岐、鄆、安、周六王及恭孝太子諸墳。 其三陵陪葬皇子、皇孫、公主之未出閣者,及諸王夫人之蚤亡者,各設位次諸陵下宮之東序。 安陵百二十一墳,量設三十位,男子、女子共祝版二;昌陵十五墳,量設十位,熙陵八墳,量設五位,並祝版一以致祭焉。 辰後,暫詣幄次更衣,復詣諸陵奉辭。 有司以朝拜無辭禮,帝不忍,故復往。 仍遣官祭一品皇親諸親墓。 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祀汾陰,經鞏縣,有司請于訾村王台設幄殿,置三陵神坐,皇帝靴袍就幄,設香酒、時果、牙盤食奠獻,而命大臣以香幣、酒脯詣諸陵致告。 駕還,復行親謁之禮,帝素服乘馬至永安縣,齋於行宮,夜漏未盡二鼓,詣三陵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陵奠獻,哀慟。 未明,禮畢,復詣四陵奉辭,省視幾筵,奠獻如初禮。 又遍詣諸後陵、諸王墳致奠。 命中使遍祭皇親諸親墳及汝州秦王墳。 是歲,命禮官定春秋二仲遣官朝陵儀注,以祭服行事,專差宗正卿一員朝拜三陵,別遣官二員分拜諸陵。 又制長竿檐床二副,置陵表祝版,遣寬衣軍士三十二人輿送陵下。 其後添差陵廟行禮官四員,選朝官、京官宗姓者充。 翰林學士錢惟演言:「春秋朝陵,載于舊式,公卿親往,蓋表至恭。 唐顯慶中,始詔三公行事,天寶以後,亦遣公卿巡謁,蓋取朝廷大臣,不必須同國姓。 後參用太常、宗正卿。 晉開運中,亦命吏部侍郎。 近年以來,止遣宗正寺官,人輕位卑,實虧舊制,望自今于丞、郎、諸司三品內遣官,闕則差兩省諫、舍以上。 所冀仰副追孝之心,以成稽古之美。 」景祐初,滄州觀察使守節言:「寒食節例遣宗室拜陵,而十月令內司賓往,非所以致恭。 」乃詔宗室正刺史以上一員朝拜。 四年,減柏子戶,安陵、永昌、永熙各留四十戶,永定五十戶,會聖宮十戶。 慶歷二年寒食、十月朔,宗室刺史以上,聽更往朝陵。 第3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