輦出,至西閣降輦,符寶郎奉寶詣閣門奉迎,百官、客使、陪位官俱入就位。 侍中版奏中嚴,又奏外辦。 殿上鳴鞭,宮縣撞黃鐘之鐘,右五鐘皆應。 內侍承旨索扇,扇合,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禦輿出,協律郎舉麾奏《乾安》樂,鼓吹振作。 帝出自西房,降輿即坐,搧開,殿下鳴鞭。 協律郎偃麾樂止,爐煙升。 符寶郎奉寶置禦坐前,中書侍郎、給事中押表案、祥瑞案入,詣東西階下對立,百官、宗室及遼使班分東西,以次入,《正安》樂作,就位。 樂止,押樂官歸本班,起居畢,復案位。 三師、親王以下及御史台、外正任、遼使俱就北向位。 典儀贊拜,在位者皆再拜,起居訖,太尉將升,中書令、門下侍郎俱降至西階下立凡太尉行則樂作,至位樂止 。 太尉詣西階下,解劍脫舄升殿。 中書令、門下侍郎各于案取所奏之文詣褥位,解劍脫舄以次升,分東西立以俟。 太尉詣禦坐前,北向跪奏:「文武百寮、太尉具官臣某等言:元正啟祚,萬物咸新冬至易為「晷運推移,日南長至」 。 伏惟皇帝陛下應乾納祐,與天同休。 」俯伏,興,降階,佩劍納舄余官準此 。 還位,在位官俱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再拜。 侍中進當禦坐前承旨,退臨階,西向,稱制宣答曰:「履新之慶冬至易曰「履長之慶」 ,與公等同之。 」贊者曰「拜」,舞蹈,三稱萬歲。 橫行官分班立。 中書令、門下侍郎升詣禦坐前,各奏諸方鎮表及祥瑞訖,戶部尚書就承製位俯伏跪奏諸州貢物,請付所司。 禮部尚書奏諸蕃貢物如之。 司天監奏雲物祥瑞,請付史館,皆如上儀。 侍中進當禦坐前奏禮畢,殿上承旨索扇,殿下鳴鞭,官縣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協律郎舉麾,宮縣奏《乾安》樂,鼓吹振作,帝降坐,禦輿入自東房,搧開,偃麾樂止。 侍中奏解嚴,百官退還次。 客使、陪位官並退。 有司設食案,大樂令設登歌殿上,二舞入,立於架南。 預坐當升殿者位禦坐之前,文武相向,異位重行,以北為上,非升殿者位於東西廊下。 尚食奉禦設壽尊于殿東楹少南,設坫于尊南,加爵一。 有司設上下群臣酒尊于殿下東西廂。 侍衛官及執事者各立其位,仗衛仍立俟,上壽百官立班如朝賀儀。 侍中版奏中嚴、外辦,聞鳴鞭,索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禦輿出東房,樂作。 帝即坐,搧開,樂止。 贊拜畢,光祿卿詣橫街南,跪奏:「具官臣某言,請允群臣上壽。 」興,侍中承旨稱「制可」,少退。 舍人曰「拜」,光祿卿再拜訖,複位。 三師以下就位,贊者曰「拜」,在位者皆拜舞,三稱萬歲。 太尉升殿,詣壽尊所,北向,尚食奉禦酌禦酒一爵授太尉,搢笏執爵詣前跪進,帝執爵,太尉出笏,俯伏,興,少退,跪奏:「文武百寮、太尉具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壽。 」俯伏,興,降,複位。 贊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三稱萬歲,侍中承旨退,西向宣曰:「舉公等觴。 」贊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三稱萬歲,北向,班分東西序立。 太尉自東階侍立。 帝舉第一爵,《和安》樂作,飲畢,樂止。 太尉受虛爵復于坫,降階。 三師以下再拜、舞蹈,稱萬歲如上儀。 侍中進奏:「侍中具官臣某言,請延公王等升殿。 」俯伏,興,降,複位,侍中承旨退,稱「有制」,贊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 宣曰:「延公王等升殿。 」贊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 公王等詣東西階,升立於席後。 尚食奉禦進酒,殿中監省酒以進。 帝舉第二爵,登歌作《甘露》之曲。 飲訖,殿中監受爵,樂止。 群臣升殿,就橫行位。 舍人曰:「各賜酒。 」贊者曰「拜」,群官皆再拜,三稱萬歲。 舍人曰:「就坐。 」太官令行酒,群官搢笏受酒,宮縣作《正安》之樂,文舞入,立宮架北。 觴行一周。 凡行酒訖,並太官令奏巡周,樂止。 尚食進食升階,以次置禦坐前。 又設群官食,訖,太官令奏食遍。 太樂丞引《盛德升聞》之舞入,作三變,止,出。 殿中監進第三爵,群官立席後,登歌作《瑞木成文》之曲。 飲訖,樂止。 殿中丞受虛爵,舍人曰:「就坐。 」群官皆坐。 又行酒、作樂、進食,如上儀。 太樂丞引《天下大定》之舞,作三變,止,出。 殿中監進第四爵,登歌奏《嘉禾》之曲,如第三爵。 太官令行酒又一周,樂止,舍人曰:「可起。 」百寮皆立席後,侍中進禦坐前跪奏,禮畢,俯伏,興,與群官俱降階複位,贊者曰:「拜。 」皆再拜、舞蹈,三稱萬歲,起,分班立。 殿上索扇,扇合,殿下鳴鞭,太樂令撞蕤賓之鐘,左右鐘皆應。 協律郎俯伏,舉麾。 太樂令令奏《乾安》之樂,鼓吹振作。 帝降坐禦輿入自東房,搧開,樂止。 侍中奏解嚴,所司承旨放仗。 百寮再拜,相次退。 舊制,朝賀、上壽,帝執鎮圭,至是始罷不用。 元祐八年,太常博士陳祥道言:「貴人賤馬,古今所同。 故覲禮馬在庭,而侯氏升堂致命。 聘禮馬在庭,而賓升堂私覿。 今元會儀,禦馬立於龍墀之上,而特進以下立於庭,是不稱尊賢才、體群臣之意。 請改儀注以禦馬在庭,于義為允。 」 舊制,五月朔受朝,熙寧二年詔罷之。 元符元年四月,得傳國受命寶,禮官言:「五月朔于故事當大朝會,乞就是日行受寶之禮,依上尊號寶冊儀。 」前一日,帝齋于殿內,翼日,服通天冠、絳紗袍,禦大慶殿,降坐受寶,群臣上壽稱賀。 其後,徽宗以元日受八寶及定命寶、冬至日受元圭,皆于大慶殿行朝賀禮。 《新儀》成,改《元丰仪》太尉為上公,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太樂令為大晟府,《盛德升聞》為《天下化成》之舞,《天下大定》為《四夷來王》之舞,及增刑部尚書奏「天下斷絶,請付史館」,余並如舊儀。 凡遇國恤則廢,若無事不視朝,則下敕云:「不禦殿。 」群臣進表稱賀于閣門。 紹興十二年十月,臣僚言:「竊以元正一歲之首,冬至一陽之復,聖人重之,製為朝賀之禮焉。 自上世以來,未之有改也。 漢高祖以五年即位,而七年受朝于長樂宮。 我太祖皇帝以建隆元年即位,受朝于崇元殿。 主上臨禦十有六年,正、至朝賀,初未嘗講,艱難之際宜不遑暇。 茲者太母還宮,國家大慶,四方來賀,亶惟其時。 慾望自今元正、冬至舉行朝賀之禮,以明天子之尊,庶幾舊典不至廢墜。 」禮部太常寺考定朝會之禮,依國故事,設黃麾、大仗、車輅、法物、樂舞等,百寮服朝服,再拜上壽,宣王公升殿,間飲三周。 詔:「自來年舉行。 」十一月,權禮部侍郎王賞等言:「朝會之制,正旦、冬至及大慶受朝受賀,系禦大慶殿。 其文德、紫宸、垂拱殿禮制各有不同,月朔視朝則禦文德殿,謂之前殿正衙,仍設黃麾半仗;紫宸、垂拱皆系側殿,不設儀仗。 元正在近,大慶殿之禮事務至多,乞候來年冬至別行取旨。 」詔從之。 明年,閣門言:「依汴京故事,遇行大禮,則冬至及次年正旦朝會皆罷。 」 十四年九月,有司言:「明年正旦朝會,請權以文德殿為大慶殿,合設黃麾大仗五千二十七人,欲權減三分之一;合設八寶于禦坐之東西,及登歌、宮架、樂舞、諸州諸蕃貢物。 行在致仕官、諸路貢士舉首,並令立班。 」詔從之。 十五年正旦,禦大慶殿受朝,文武百官朝賀如儀。 第3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