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四年正月,以南郊禮成,大宴含光殿,直史館陳靖上言:「古之饗宴者,所以省禍福而觀威儀也。 故宴以禮成,賓以賢序,《風》、《雅》之作,茲為盛焉。 伏見近年內殿賜宴,群臣當坐于朵殿、兩廊者,拜舞方畢,趨馳就席,品列之序,糾紛無別。 及至尊舉爵,群臣起立,先後不整,俯仰失節。 慾望自今令有司預依品位告諭,其有踰越班次、拜起失節、喧嘩過甚者,並令糾舉。 又惟飫賜之典,以寵武夫,大烹之餘,故為盛饌。 計一飯所費,可數人之屬厭,而將校輩或至終宴之時,尚有欲炙之色,蓋執事者失于察視,不及潔豐而使然也。 伏望並申嚴制。 」至道元年三月,御史中丞李昌齡亦言:「廣宴之設,以均飫賜,得齒高會,宜乎盡禮。 而有位之士,鮮克致恭,當糾其不恪。 又供事禁庭,當定員數,籍姓名以謹其出入。 酒餚之司,或虧精潔,望分命中使巡察。 」並從之。 咸平三年二月,大宴含光殿,自是始備設春秋大宴。 五年,御史台言:「大宴,起居舍人、司諫、正言、三院使、御史並坐于殿廊,望自今移升朵殿,自余依舊。 」十二月,詔凡內宴,宗正卿令升殿坐,班次依合班儀。 翰林學士梁顥請以春秋大宴、小宴、賞花、行幸次為四圖,頒下閣門遵守。 從之。 景德二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律。 況屢頒于條令,宜自顧于典刑。 稍歷歲時,漸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會,宜令御史台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嘩。 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內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閣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司勘斷訖奏。 仍令閣門、宣徽使互相察舉,敢蔽匿者糾之。 」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詔宣徽院、御史台、閣門、殿前馬步軍司,凡內宴臣僚、軍員並祗候使臣等,並以前後儀制曉諭,務令遵稟,違者密具名聞。 其軍員有因酒言詞失次及醉仆者,即先扶出,或遣殿前司量添巡檢軍士護送歸營。 又詔臣僚有託故請假不赴宴者,御史台糾奏。 天禧四年,直集賢院祖士衡言:「大宴將更衣,群臣下殿,然後更衣,更衣後再坐,則群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謝賜花,再拜升殿。 」 仁宗天聖三年,監察御史朱諫言:「伏見大宴,宗室先退,允為得禮。 尚有文武臣僚父子、兄弟者,皆預再坐,慾望自今內宴,百官有父子、兄弟、叔侄同赴,再坐時卑者先退。 」慶歷七年,御史言:「凡預大宴並禦筵,其所賜花,並須載歸私第,不得更令仆從持戴,違者糾舉。 」 熙寧二年正月,閣門言:「準詔裁定集英殿宴入殿人數:中書二十二人,樞密院三十人,宣徽院八人,親王八人,昭德軍節度使、兼侍中曹佾三人,皇親使相三人,皇親正刺史已上至節度使並駙馬都尉各一人,翰林司一百七十八人,禦廚六百人,儀鸞司一百五十人,祗候庫二十人,內衣物庫七人,新衣庫七人,內弓箭庫三人,鈐轄教坊所三人,鐘鼓樓一十六人,禦藥院八人,內物料庫九人,法酒庫一十六人,內酒坊八人,入內內侍省前後行、親事官共五人,皇城司職員手分二人,御史台知班一十一人,灑掃親從官人員已下一百人,兩廊覷步親從官四十二人,提舉司勾押官手分三人,提舉火燭巡檢人員一十人,快行親從官一十一人,支散兩省花後苑造作所工匠等四人,客省承授行首八人,四方館職掌二人,閣門承受行首已下一十八人。 」是歲十一月,以皇子生,宴集英殿。 七年九月,詔:「自今大宴,親王、皇親使相、樞密使副使、宣徽使、駙馬都尉並于殿門外幕次就賜酒食。 」舊制,會食集英西廊之廡下,喧卑為甚,權發遣宣徽院吳充奏其事,故有是命。 元豐七年三月,大宴集英殿,命皇子延安郡王侍立。 宰相王珪等率百官廷賀。 詔曰:「皇家慶事,與卿等同之。 」珪等再拜稱謝。 久之,王乃退。 時王未出閣,帝特令侍宴,以見群臣。 九年,閣門言:「大宴不用兩軍妓女,只用教坊小兒之舞。 」王拱辰請以女童代之。 元祐八年,詔罷獨看。 故事,大宴前一日,禦殿閲百戲,謂之獨看。 修國史范祖禹言:「是日進《神宗紀》草,陛下覽先帝史冊甫畢,即觀百戲,理似未安,故請罷之。 」 元祐二年九月,經筵講《論語》徹章,賜宰臣、執政、經筵官宴于東宮,帝親書唐人詩分賜之。 三年六月,罷春宴。 八月,罷秋宴,以魏王出殯,翰林學士蘇軾不進教坊致語故也。 是後以時雨未足,集英殿試舉人,尚書省火,禁中祈禳,邠國公主未菆,皆罷宴。 凡大宴有故而罷,賜賜預宴官酒饌于閣門朝堂,升殿官雖假故不從游宴,亦遣中使就第賜焉。 親王、中書、樞密、宣徽、三司使副、學士、步軍都虞候以上、三師、三公、東宮三師三公以下、曾任中書門下致仕者,亦同。 凡外國使預宴者,祥符中宴崇德殿,夏使于西廊南赴坐,交使以次歇空,進奉、押衙次交州,契丹舍利、從人則于東廊南赴坐。 四年,又升甘州、交州于朵殿,夏州押衙于東廊南頭歇空坐。 七年,龜茲進奉人使歇空坐于契丹舍利之下。 其後又令龜茲使副于西廊南赴坐,進奉、押衙重行于後,瓜州、沙州使、副亦于西廊之南赴坐,其餘大略以是為準。 大觀三年,議禮局上集英殿春秋大宴儀: 其日,預宴文武百僚詣殿庭,東西相向立。 皇帝出禦需雲殿,閣門、內侍、管軍等起居。 皇帝降坐,禦集英殿,鳴鞭,殿中監已下通班起居。 殿中監、少監升殿,通喚閣門官升殿。 攝左右軍巡使靴笏起居訖,系鞋執杖侍立,余非應奉官分出。 次鐘鼓樓節級就位,四拜起居。 次舍人通喚訖,分引群官橫行北向,東上閣門官贊大起居,班首出班俯伏,跪,致辭訖,俯伏,興,複位。 群官再拜舞蹈,又再拜,贊各就坐,再拜,舍人分引升殿,席前相向立,朵殿、兩廡官立於席後。 有遼使則舍人引大遼舍利西入大起居,贊各就坐,贊再拜,贊就坐,引升西廊。 次舍人傳事引從人分入,四拜起居,謝坐,並同舍利儀。 教坊使以下通班大起居,看盞人謝,升殿再拜。 內侍進禦茶床,殿侍酹酒訖,次贊天武門外祗候。 東上閣門官詣禦坐,奏班首姓名以下進酒。 舍人分引殿上臣僚橫行北向,贊再拜。 舍人引班首稍前,東上閣門官接引詣禦坐,東北向,搢笏,殿中監奉盤盞授班首,少監啟盞,以酒注之。 班首奉詣禦前進訖,少退,虛跪,興,以盤授殿中監,出笏,東上閣門官引退,舍人接引複位,贊再拜。 舍人引班首稍前,殿上臣僚席前相向立,東上閣門官接引詣禦坐,東北向,搢笏,殿中監授盤,奉詣禦前,西向立,樂作,皇帝飲訖。 舍人分引殿上臣僚橫行北向,東上閣門引班首接盞,退,虛跪,興,授盞殿中監,出笏,引退,舍人接引複位,贊再拜,贊各賜酒,群臣再拜,贊各就坐,群官皆立席後,復贊就坐。 酒初行,群官搢笏受酒,先宰相,次百官,皆作樂。 皇帝再舉酒,並殿中監、少監進。 群臣俱立席後,樂作,飲訖,贊各就坐。 復行群臣酒,飲訖。 皇帝三舉酒,皆如第一之儀。 尚食典奉禦進食,太官設群臣食,樂作。 賜祗應臣僚酒食,贊謝拜訖,複位。 皇帝四舉酒,並典禦進酒。 第3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