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還次,改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輦謁后土廟,設登歌奠獻,遣官分奠諸神。 至庭中,視所封石匱。 還奉祇宮,鈞容樂、太常鼓吹始振作。 是日,詔改奉祇曰太寧宮。 壬戌,禦朝覲壇受朝賀,肆赦,宴群臣于穆清殿、父老于宮門。 穆清殿,奉祇宮之前殿也。 詔五使、從臣刻名碑陰。 謁西嶽廟,從官皆刻名廟中,仗衛儀物大略如東封之制。 命薛南試將作監主簿,以首請祠汾陰故也。 太清宮。 大中祥符六年,亳州父老、道釋、舉人三千三百十六人詣闕,請車駕朝謁太清宮,宰臣帥百官表請。 詔以明年春親行朝謁禮。 命參知政事丁謂為奉祀經度制置使、判亳州,翰林學士陳彭年副之,權三司使林特計度糧草。 禮儀院言:「按唐太清宮令,奠獻用碧幣,同人靈,故不用玉。 今詳太上老君,宜同天神用玉。 胙薦獻聖祖大帝用四圭有邸。 」詔用蒼璧,太清宮用竹冊一副。 丁謂言:「太清宮封藏太上老君寶冊,請用玉匱各一副,長廣一尺,高如之,檢厚一寸二分,長廣如匱。 刻金繩道五,封處深二分,方取容受命寶。 石匱三層,各長五尺三寸。 闊四尺二寸,下層高二尺,中容玉匱,鑿深尺二寸,長二尺五寸,闊尺三寸。 中層高一尺,南北刻金繩道三,相距各五寸,闊一寸,深五分。 系金繩處各深四分,方取容‘天下同文’寶,上層為盝頂蓋。 」以王旦為奉祀大禮使,向敏中為儀仗使,王欽若為禮儀使,陳堯叟為鹵簿使,丁謂為橋道頓遞使。 又以王旦為天書儀衛使,王欽若同儀衛使,丁謂副之,兵部侍郎趙安仁為扶侍使,入內副都知張繼能為扶侍都監。 帝朝謁玉清昭應宮,賜亳州真源縣行宮名曰奉元,殿曰迎禧。 七年正月十五日,發京師。 十九日,至奉元宮,齋于迎禧殿。 二十一日,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號冊寶。 夜漏上五刻,天書扶侍使奉天書赴太清宮。 二鼓,帝乘玉輅,駐大次。 三鼓,奉天書升殿,改服袞冕,行朝謁之禮,相王元偓為亞獻,榮王元儼為終獻。 帝還大次,太尉奉冊寶于玉匱,纏以金繩,封以金泥,印以受命之寶,納于醮壇石匱,將作監加石蓋其上。 群臣稱賀于大次。 分命輔臣薦獻諸殿,改奉元宮曰明道宮,奉安玉皇大帝像,改真源曰衛真縣。 車駕次亳州城西,詣新立聖祖殿朝拜。 至應天府朝拜聖祖殿,詔號曰鴻慶宮,仍奉安太祖、太宗像。 駕至自亳州,百官迎對於太一宮西之幄殿,有司以衛真靈芝二百輿洎白鹿前導天書而入。 帝服靴袍,乘大輦,備儀衛還宮。 先是,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帝謂輔臣曰:「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將半,方就寢,忽室中光曜,見神人星冠、絳衣,告曰:‘來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黃籙道場一月,將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 ’朕竦然起對,已復無見,命筆識之。 自十二月朔,即齋戒于朝元殿,建道場以佇神貺。 適皇城司奏,左承天門屋南角有黃帛曳鴟尾上,帛長二丈許,緘物如書卷,纏以青縷三道,封處有字隱隱,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 」王旦等皆再拜稱賀。 帝即步至承天門,瞻望再拜,遣二內臣升屋,奉之下。 旦跪奉而進,帝再拜受之,親奉安輿,導至道場,付陳堯叟啟封。 帛上有文曰:「趙受命,興于宋,付于昚。 居其器,守于正。 世七百,九九定。 」緘書甚密,抉以利刀方起。 帝跪受,復授堯叟讀之。 其書黃字三幅,詞類《書·洪範》、老子《道德經》,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紹世,次諭以清淨簡儉,終述世祚延永之意。 讀訖,帝復跪奉,藴以所緘帛,盛以金匱。 旦等稱賀于殿之北廡。 丙寅,群臣入賀,于崇政殿賜宴,帝與輔臣皆蔬食。 遣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及京城祠廟。 丁卯,有司設大次朝元殿之西廊,黃麾仗,宮縣、登歌,文武官陪列,帝服靴袍升殿,酌獻三清天書。 禮畢,步導入內。 戊辰,大赦,改元,百官並加恩,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 四月辛卯朔,天書再降內中功德閣。 六月八日,封祀制置使王欽若言:「泰山西南垂刀山上,有紅紫雲氣,漸成華蓋,至地而散。 其日,木工董祚于靈液亭北,見黃素書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識,言于皇城使王居正,居正睹上有禦名,馳告欽若,遂迎至官舍,授中使捧詣闕。 」帝禦崇正殿,趣召輔臣曰:「朕五月丙子夜,復夢鄉者神人言:‘來月上旬,當賜天書於泰山,宜齋戒祇受。 ’朕雖荷降告,未敢宣露,惟密諭王欽若等,凡有祥異即上聞。 朕今得其奏,果與夢協。 上天眷佑,惟懼不稱。 」王旦等曰:「陛下至德動天,感應昭著,臣等不勝大慶。 」再拜稱賀。 己亥,迎導天書,安於含芳園之正殿。 辛丑,帝致齋。 翼曰,備法駕詣殿再拜受,授陳堯叟啟封。 其文曰:「汝崇孝奉吾,育民廣福。 錫爾嘉瑞,黎庶咸知。 秘守斯言,善解吾意。 國祚延永,壽歷遐歲。 」讀訖,復奉以升殿。 九月甲子,告太廟,奉安天書朝元殿,建道場。 扶侍使上香,庭中奏法曲,將行禮,詣幄殿酌獻訖,奉以玉輅,中設幾褥,夾侍立旁,周以黃麾仗,前後部鼓吹,道門威儀。 扶侍使以下前導,封禪日皆奉以升壇,置正位之東。 自是凡舉大禮,皆如此制。 於是制行殿供物,定儀仗千六百人。 每歲元日,召宰臣、宗室至禁中朝拜。 前一日,卻去葷茹。 帝自製誓文,刻石,置玉清昭應宮寶符閣下,摹刻天書奉安昭應宮刻玉殿,行酌獻禮,令刻玉使日赴殿行香,副使已下,日蒞事焉。 天禧元年正月,詔以十五日行宣讀天書之禮。 前二日,齋于長春殿,以王欽若為宣讀天書禮儀使。 有司設次天安殿,中位玉皇像,置錄本天書於東,聖祖板位於西,建金籙道場三晝夜。 其日三鼓,帝服通天冠、絳紗袍詣道場,焚香再拜,西向立,百官朝服升殿。 攝中書令任中正跪奏:「嗣天子臣某,謹與宰臣等宣讀天書,講求聖意,虔思睿訓,撫育生民。 」儀衛使王旦跪取左承天門天書置案上,攝殿中監張景宗、張繼能捧案,攝司徒王曾、攝司空張知白跪展天書,攝太尉向敏中宣讀,每句已,即詳繹其旨,言上天訓諭之意,攝中書令王欽若錄之。 宣讀畢,攝侍中張旻跪奏:「嗣天子臣某,敢不虔遵天命。 」儀衛使受天書,跪納匣中。 又取功德閣天書、泰山天書宣讀如上儀。 王欽若跪進所錄天書,帝跪受之,登歌酌獻。 禮畢,奉天書還內。 帝自作《欽承寶訓述》以示中外。 是月之朔,又奉天書升太初殿,恭上玉皇大天帝聖號寶冊、袞服焉。 第3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