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丁酉朔,詔許似道歸葬,以其祖田廬還之。 戊戌,復趙與可為都督府參議官,放李珏自便。 己亥,贈王汝翼朝奉郎。 庚子,以吳堅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兼權參知政事。 遣柳岳奉書詣大元軍中,稱盜殺廉尚書,乞班師修好。 癸卯,以陳文龍為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賜謝堂同進士出身,同知樞密院事。 甲辰,贈姚訔龍圖閣待制,其父希得贈太師,陳炤直寶章閣,馮驥集英殿修撰。 嘉興府告急,給封樁庫錢為兵備。 命趙與侲戍縉雲縣。 復季可官,令如龍泉縣募兵。 乙巳,以陳景行為浙東安撫副使,戍處州。 起方逢辰戍淳安縣。 丙午,追封呂文德和義郡王。 丁未,出安邊封樁庫金付浙東諸郡為兵備。 大元兵入平江府。 起吳君擢為太府少卿,提點臨平民兵。 遣使召夢炎、應麟,皆不至。 戊申,張世傑入衛,加檢校少保,降詔獎諭。 王龠薨,輟視朝二日。 乙酉,括臨安府州縣馬。 庚戌,柳岳還。 癸丑,遣宗正少卿陸秀夫、刑部尚書夏士林、兵部侍郎呂師孟使軍前。 詔呂文煥、趙孟桂通好。 己未,方興、丁廣、趙文禮兵皆敗歸。 庚申,以柳岳為工部侍郎,洪雷震為右正言,使燕祈請。 大元兵破大洪山,知隨州朱端履降。 權吏部尚書丁應奎、左侍郎徐宗仁遁。 癸亥,遣使召夢炎,不至。 德祐二年春正月丁卯朔,大元兵自元年十月圍潭州,湖南安撫兼知州李芾拒守三月,大小戰數十合,力盡將破,芾闔門死,郡人知衡州尹谷亦舉家自焚,帥司參議楊霆及幕屬陳億孫、顏應焱等皆從芾死。 守將吳繼明、劉孝忠以城降。 寶慶降,通判曾如驥死之。 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 戊辰,還。 太皇太后命用臣禮。 己巳,嘉興守劉漢傑以城降。 庚午,同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參知政事陳文龍遁。 以謝堂為兩浙鎮撫大使,文天祥知臨安府,全永堅浙東撫諭使。 辛未,命吳堅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常楙參知政事。 日午,宣麻慈元殿,文班止六人。 諸關兵盡潰。 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以奉蒸嘗。 癸酉,左司諫陳孟虎、監察御史孔應得遁。 熒惑犯木星。 甲戌,大元兵至瑞州,知州姚岩棄城去。 乙亥,以賈餘慶知臨安府。 丙子,命吉王昰、信王昺出鎮。 丁丑,以夏士林簽書樞密院事。 己卯,加全永堅太尉。 參知政事常懋遁。 三學生誓死不去,特與放釋褐出身。 以楊亮節為福州觀察使,提舉吉王府行事;俞如珪為環衛官、提舉信王府行事。 大元兵入安吉州,知州趙良淳自經死。 月暈東井。 庚辰,簽書樞密院夏士林遁。 辛巳,祀太乙宮。 癸未,升封吉王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信王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 以留夢炎為江東西、湖南北宣撫大使。 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其表曰:「宋國主臣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沖,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 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 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 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絶,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是夜,丞相陳宜中遁,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各以所部兵去。 乙酉,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 丙戌,命天祥同吳堅使大元軍。 賜家鉉翁進士出身、簽書樞密院事,賈餘慶同簽書樞密院事、知臨安府。 戊子,知建德軍方回、知婺州劉怡、知處州梁椅、知台州楊必大皆降。 是月,知臨江軍滕岩瞻遁。 二月丁酉朔,日中有黑子相蕩,如鵝卵。 辛丑,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詔諭郡縣使降。 大元使者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及百司符印、告敕,罷官府及侍衛軍。 壬寅,猶遣賈餘慶、吳堅、謝堂、劉岊、家鉉翁充祈請使。 是日,大元軍軍錢塘江沙上,潮三日不至。 三月丁丑,入朝。 五月丙申,朝于上都。 降封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 是月,陳宜中等立昰于福州,後二年四月,昰殂于岡洲,陸秀夫等復立衛王昺,後三年始平之。 贊曰:司馬遷論秦、趙世系同出伯益。 夫稷、契、伯益其子孫皆有天下,至于運祚短長,亦系其功德之厚薄焉。 趙宋雖起於用武,功成治定之後,以仁傳家,視秦宜有間矣。 然仁之敝失于弱,即文之敝失于僿也。 中世有欲自強,以革其敝,用乖其方,馴致棼擾。 建炎而後,土宇分裂,猶能六主百五十年而後亡,豈非禮義足以維持君子之志,恩惠足以固結黎庶之心歟?瀛國四歲即位,而天兵渡江,六歲而群臣奉之入朝。 漢劉向言:「孔子論《詩》至‘殷士膚敏,裸將於京。 ’喟然嘆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傳于後嗣,是以富貴無常。 」至哉言乎!我皇元之平宋也,吳越之民,市不易肆。 世祖皇帝命征南之帥,輒以宋祖戒曹彬勿殺之言訓之。 《書》曰:「大哉王言,一哉王心。 」我元一天下之本,其在於茲。 二王者,度宗庶子也。 長建國公昰,母淑妃楊氏;季永國公昺,母修容俞氏。 度宗崩,謝太后召賈似道等入宮議所立,眾以為昰長當立,似道主立嫡,乃立而封昰為吉王、昺信王。 德祐二年正月,文天祥尹臨安,請以二王鎮閩、廣,不從,始命二王出閣。 大元兵迫臨安,宗親復以請,乃徙封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以駙馬都尉楊鎮及楊亮節、俞如珪為提舉。 大元兵至皋亭山,鎮等奉之走婺州。 丞相伯顏入臨安,遣範文虎將兵趣婺,召鎮以王還,鎮得報即去,曰:「我將就死於彼,以緩追兵。 」亮節等遂負王徒步匿山中七日,其將張全以兵數十人始追及之,遂同走溫州,陸秀夫、蘇劉義繼追及于道。 遣人召陳宜中于清澳,宜中來謁,復召張世傑于定海,世傑亦以所部兵來溫之江心寺。 高宗南奔時嘗至是,有禦座在寺中,眾相率哭座下,奉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昺副之。 乃發兵除吏,以秀王與{罒幸}為福建察訪使兼安撫、知西外宗正,趙吉甫知南外宗正兼福建同提刑,先入閩中撫吏民,諭同姓。 太皇太后尋遣二宦者以兵八人召王于溫,宜中等沉其兵江中,遂入閩。 時汀、建諸州方欲從黃萬石降,聞昰將至,即閉城卻使者,萬石將劉俊、宋彰、周文英輩亦多來歸。 五月乙未朔,宜中等乃立昰于福州,以為宋主,改元景炎,冊楊淑妃為太后,同聽政。 封信王昺為衛王。 宜中為左丞相兼都督,李庭芝為右丞相,陳文龍、劉黻為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 命吳浚、趙溍、傅卓、李珏、翟國秀等分道出兵。 改福州為福安府,溫州為瑞安府。 郊赦。 是日黎明,有大聲出府中,眾皆驚仆。 文天祥自鎮江亡歸,庚辰,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 遣其將呂武入江、淮招豪傑,杜滸如溫州募兵。 廣東經略使徐直諒遣梁雄飛請降于隆興帥府,乃假雄飛招討使,使徇廣州。 既而直諒聞昰立,命權通判李性道、摧鋒軍將黃俊等拒雄飛于石門,性道不戰,俊戰敗奔廣州,直諒棄城遁。 第1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