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壬子,王大節除名、袁州安置,尋徙封州。 癸丑,建康都統李爽攻壽州,敗績。 甲寅,鄧友龍罷。 以江南東路安撫使丘崈為刑部尚書、兩淮宣撫使。 乙卯,雅州蠻高吟師出降,官軍殺之。 丁巳,減大理、三衙、臨安府囚罪一等,釋杖以下。 奪郭倬、李汝翼二官。 辛酉,奪皇甫斌三官。 甲子,李爽罷。 丁卯,曲赦泗州,減雜犯死罪囚,余皆除之,蠲其租稅三年。 建康副都統田琳復壽春府。 戊辰,雅州蠻復寇邊。 甲戌,奪李爽三官、汀州居住。 再奪皇甫斌五官、南安軍安置。 丙子,奪鄧友龍三官、興化軍居住,戊寅,蘇師旦罷。 是月,命丘崈至揚州部署諸將,悉三衙江上軍分守江、淮要害。 金人封吳曦為蜀王。 ?/font> 秋七月辛巳,復紹興邊郡賞。 奪蘇師旦三官、衡州居住,仍籍其家。 罷旱傷州軍比較租賦一年。 詔侍從、台諫、兩省、卿監、郎官、監司、郡守、前宰執侍從、各舉人材二三人。 壬午,雅州蠻出降,庚子,蘇師旦除名、韶州安置。 癸卯,以張岩知樞密院事,禮部尚書李壁參知政事。 乙巳,置沂王府小學教授。 八月丙寅,有司上《開禧刑名斷例》。 斬郭倬丁鎮江。 戊辰,再奪李爽三官、南雄州安置。 辛未,詔諸州無證有佐之獄毋奏裁。 壬申,以淮東安撫司所招軍為禦前強勇軍。 九月壬午,金兵攻奪和尚原。 己丑,朝獻於景靈宮。 庚寅,朝饗于太廟。 辛卯,合祭天地于明堂,大赦。 乙巳,賞復泗州功。 冬十月戊申朔,詔內外軍帥各舉智勇可將帥者二人。 辛酉,以將士暴露,罷瑞慶節宴。 丙子,金人自清河口渡淮,遂圍楚州。 十一月庚辰,命主管殿前司公事郭杲領兵駐真州以援兩淮。 辛巳,金人破棗陽軍。 甲申,以丘崈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軍馬。 金人犯神馬坡,江陵副都統魏友諒突圍趨襄陽。 乙酉,趙淳焚樊城。 戊子,金人犯廬州,田琳拒退之。 癸巳,以金人犯淮告于天地、宗廟、社稷。 乙未,避正殿,減膳。 以湖廣總領陳謙為湖北、京西宣撫副使。 丙申,金人去廬州。 丁酉,金人犯舊岷州,守將王喜遁去。 戊戌,金人圍和州,守將周虎拒之。 金人破信陽軍。 辛丑,金人圍襄陽。 壬寅,金人破隨州。 癸丑,太皇太后賜錢一百萬緡犒賞軍士。 詔諸路招填禁軍以待調遣。 甲辰,金人犯真州。 乙巳,金人破西和州。 是月,濠州、安豐軍及邊屯皆為金人所破。 十二月戊申,金人圍德安府,守將李師尹拒之。 庚戌,金人破成州,守臣辛之遁去。 吳曦焚河池縣,退屯青野原。 辛亥,釋大理、三衙、臨安府杖以下囚。 癸丑,金人去和州。 甲寅,金人攻六合縣,郭倪遣前軍統制郭僎救之,遇于胥浦橋,大敗,倪棄揚州走。 丁巳,金人破大散關。 戊午,熒惑守太微。 癸亥,魏友諒軍潰于花泉,走江陵。 丁卯,金人犯七方關,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拒卻之。 戊辰,吳曦還興州。 金人自淮南退師,留一軍據濠州。 己巳,罷郭倪,奪三官,責授果州團練副使、南康軍安置。 庚午,薛叔似、陳謙罷。 以荊湖北路安撫使吳獵為湖北、京西宣撫使。 復兩浙圍田,募兩淮流民耕種。 癸酉,吳曦始自稱蜀王。 甲戌,以鎮江副都統畢再遇為鎮江都統、權山東京東路招撫司公事。 乙亥,四川宣撫使程松遁。 三年春正月丁丑朔,丘崈罷。 己卯,命知樞密院事張岩督視江、淮軍馬。 庚辰,以陳自強兼樞密使。 癸未,金人破階州。 丁亥,子圻生。 庚寅,詔建康府給淮民裝錢,遣歸業。 辛卯,吳曦招通判興元府、權大安軍事楊震仲,震仲不屈,死之。 癸巳,命兩淮帥守、監司招集流民。 甲午,吳曦僭位於興州。 甲辰,奪池州都統陳孝慶三官罷。 二月壬子,以金師退,禦正殿,復膳。 甲寅,削奪福建路總管兼延祥水軍統制商榮官爵、柳州安置。 己未,罷程松四川宣撫使,以成都府路安撫使楊輔為四川制置使,沿江制置使葉適兼江、淮制置使。 庚申,以旱,詔大理、三衙、臨安府決繫囚。 癸亥,子圻薨,追封順王,謚沖懷。 甲子,振給旱傷州縣貧民。 命諸路提刑司從宜斷疑獄。 丁卯,罷江、浙、荊湖、福建招軍。 戊辰,子墌生。 庚午,金人去襄陽。 辛未,以旱,禱于天地、宗廟、社稷。 命有司舉行寬恤之政八條,蠲兩淮被兵諸州今年租賦。 乙亥,釋兩浙路杖以下囚。 四川宣撫副使司隨軍轉運安丙及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監四川總領所興州合江倉楊巨源等共誅吳曦,傳首詣行在,獻於廟社,梟三日,四川平。 並誅曦妻子,家屬徙嶺南,奪其父挺官,遷吳璘子孫出蜀,存其廟祀,玠子孫免連坐。 三月丙子朔,蠲兩淮被兵州郡役錢。 丁丑,斬偽四川都轉運使徐景望于利州。 壬辰,興州將劉昌國引兵至階州,金人退去。 癸巳,李好義復西和州。 丁酉,金人去成州。 庚子,詔以楊輔為四川宣撫使,安丙為端明殿學士、四川宣撫副使,起居舍人許奕為四川宣諭使。 落程松資政殿大學士,奪六官、筠州安置。 忠義統領張翼復鳳州。 辛丑,曲赦四川,減雜犯死罪囚,釋杖以下。 壬寅,責授程松順昌軍節度副使、澧州安置。 夏四月戊申,以吳獵兼四川宣諭使。 子墌薨,追封申王,謚沖懿。 癸丑,赦兩淮、湖北、京西被兵諸州,減雜犯死罪囚,釋流以下。 蠲湖北、京西諸郡今年租賦。 四川忠義人復大散關。 己未,奉使金國通謝、國信所參議官方信孺發行在。 庚申,以兵部尚書宇文紹節知江陵府,權湖北、京西宣撫使。 壬戌,詔吳獵與宣撫司議,分興州都統司軍之半屯利州。 丁卯,召楊輔詣行在,以吳獵為四川制置使。 戊辰,以資政殿學士錢象祖參知政事。 己巳,改興州為沔州。 庚午,贈楊震仲官,仍官其子一人。 癸酉,金人復破大散關。 甲戌,赦西和、階、成、鳳四州。 五月丁丑,賞誅吳曦功。 戊寅,用四川宣撫司奏,吳曦黨人張伸之等一十六人除名,編配兩廣及湖南諸州。 己丑,以旱,禱于天地、宗廟、社稷。 辛卯,以太皇太后謝氏有疾,赦,是日崩。 四川宣撫副使司參贊軍事楊巨源與金人戰于長橋,敗績。 戊戌,詔四川宣撫、制置司分治兵民。 庚子,復置沔州副都統制,以李好義為之。 辛丑,李好義襲秦州,敗還。 六月甲寅,賞守襄陽功。 己未,李好義遇毒死。 癸亥,以林拱辰為金國通謝使,遣富琯使金告哀,劉彌正賀金主生辰。 癸酉,安丙殺其參議官楊巨源。 秋七月己卯,命不儔為嗣濮王。 乙酉,以災傷,下詔罪己。 八月己巳,上大行太皇太后謚曰成肅皇后。 九月丁丑,詔諸路帥臣申儆邊備。 辛巳,召張岩詣行在。 壬午,方信孺以忤韓侂冑,坐用私覿物擅作大臣饋遺金將,奪三官、臨江軍居住。 甲申,減極邊官吏舉主員。 乙酉,權欑成肅皇后于永阜陵。 丙戌,命淮西轉運司措置雄淮軍。 辛卯,以趙淳為殿前副都指揮使兼江、淮制置使。 乙未,張岩罷。 辛丑,遣王冉持書赴金國都副元帥府。 壬寅,祔成肅皇后神主于太廟。 冬十月乙巳,減臨安、紹興二府囚罪一等,蠲民緣欑宮役者賦。 丙午,更殿前司純隊法。 乙卯,復珍州遵義軍。 丙辰,詔以邊事諭軍民。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