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丙子,命兩浙、江東濱海諸州預備敵兵。 詔諸路帥臣教閲土兵、弓手。 戊寅,命雷州守臣節制高、容、廉、化四州軍馬。 時雷州軍賊凌鐵作亂,東南第十二將高居弁會五州巡尉官兵討平之。 戊子,周麟之分司、筠州居住。 辛卯,振給淮南歸正人。 壬辰,徐嚞等至盱眙,金主亮以非所指取之人,諭遣亟還。 癸巳,詔:「四川財賦,自當專任總領所。 如遇警急,調發不及申奏,則令宣、制司隨宜措置,先舉後聞。 」乙未,行新造會子于淮、浙、湖北、京西諸州。 是月,金主亮徙都汴京,命其臣劉萼由唐、鄧瞰荊、襄,張中彥、王彥章據秦、鳳、窺巴、蜀,蘇保衡、完顏鄭家奴由海道趨兩浙。 八月辛丑朔,忠義人魏勝復海州,李寶承製以勝知州事。 丙午,蠲諸路逋欠經總制錢、江浙等路上供米。 丁未,以婉容劉氏妄預國政,廢于家。 蠲淮南、京西、湖北民秋稅之半。 辛亥,以劉婉容事連坐,昭慶軍承宣使王繼先福州居住,停子孫官,籍其貲。 甲寅,李寶率舟師三千發江陰,大風,退泊明州關澳,聚兵復進。 乙卯,劉錡引兵屯揚州,遣統制王剛以兵五千屯寶應。 丁巳,召田師中赴行在。 尋以吳拱為鄂州諸軍都統制。 壬戌,復用資政殿學士張燾落致仕、知建康府。 癸亥,分處歸正人于淮南諸州,能自存者從便,願為兵者籍之。 乙丑,詔便宜選補戰功人,後勿遞減。 丙寅,出內帑錢七萬緡,犒戍兵之家,仍悉除軍債。 乙巳,起複成閔為湖北、京西制置使,節制兩路軍馬。 九月庚午朔,命大臣朝饗太廟。 辛未,宗祀徽宗于明堂,以配上帝,大赦。 甲戌,金人犯黃牛堡,守將李彥堅拒卻之,金兵遂扼大散關,吳璘駐青野原,遣將高松等援之。 庚辰,以給事中黃祖舜同知樞密院事。 壬午,流星晝隕。 乙酉,詔劉錡、王權、李顯忠、戚方嚴備清河、潁河、渦河口。 丁亥,成閔渡江,屯應城縣,遣吳拱戍郢州。 博州民王友直聚兵大名,自稱河北安撫制置使,以其徒王任為副,遣軍師馮穀入朝奏事。 吳璘遣將彭青至寶鷄渭河,夜劫金人橋頭砦,破之。 庚寅,成閔遣統制趙撙部兵五千駐德安。 辛卯,金國趣使臣書至楚州,守臣以聞,其辭多悖慢。 壬辰,監盱眙軍淮河渡夏俊復泗州。 癸巳,金人犯通化軍,守將張超拒卻之。 甲午,冊謚大行皇帝曰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廟號欽宗。 吳璘遣將劉海復秦州,金守將蕭濟降。 乙未,金人犯信陽軍。 丙申,吳璘遣將曹氵休復洮州。 戊戌,劉錡發揚州。 詔以金人背盟,降敕榜招諭中原軍民。 己亥,蘭州漢軍千戶王宏殺其刺史溫敦烏乜來降。 吳璘遣將彭青復隴州。 是月,金主亮以尚書右丞李通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之上,遂自將來攻,兵號百萬,遠近大震。 冬十月庚子朔,詔將親征。 魏勝攻沂州,敗,還海州,金人圍之。 李寶以舟師至東海縣,金人解圍去,寶遂入海州。 辛丑,金人自渦口渡淮。 癸卯,以吳璘兼陝西、河東招討使,劉錡兼京東、河北東路招討使,成閔兼京西、河北西路招討使。 金人陷蔣州。 李顯忠遣統制孔福與金人戰于大人洲,敗之。 乙巳,金人復犯海州,魏勝、李寶擊卻之。 劉錡引兵次淮陰,金人將自清河口入淮,錡列兵于運河岸以扼之。 丁未,命宣撫制置司傳檄契丹、西夏、高麗、渤海諸國及河北、河東、陝西、京東、河南諸路,諭出師共討金人。 是日,金人立其東京留守葛王褒為皇帝,改元大定。 戊申,王權聞金兵大至,自廬州引兵遁,屯昭關。 己酉,知均州武鉅招納北界杜海等二萬人來歸。 庚戌,復置機速房。 知廬州龔濤聞金兵將至,棄城走。 辛亥,金將蕭琦陷滁州,守臣陸廉棄城走。 壬子,改建王瑋為鎮南軍節度使。 劉錡遣統制王剛等擊敗金人于清河口,金人復來戰,剛失利。 吳拱遣將侯俊、郝敦書復唐州。 癸丑,借江、浙、荊湖等路坊場淨利錢三百八十萬緡以備賞軍。 金人圍廬州,都監、權州事楊春率兵突陣出,守水砦。 金人又攻海州,李寶力戰敗之,解圍去。 甲寅,金人攻樊城,吳拱遣守將翟貴、王進與戰,貴、進俱戰死,金兵亦退。 劉錡遣兵渡淮及金人戰,死者十七八。 金主亮以大軍至廬州城北之五里,築土城以居。 戚方遣將張寶復蔣州。 乙卯,以金人渝盟告于天地、宗廟、社稷。 命州縣諭富民捐貲助國。 劉錡聞王權遁,自淮陰引兵歸揚州。 丙辰,金主亮入廬州,王權自昭關遁,金人追至尉子橋,破敵軍統制姚興戰死,權退保和州。 金州都統制王彥遣統制任天錫出洵陽,復豐陽縣。 丁巳,帝聞王權敗,召楊存中同宰執議于內殿,陳康伯贊帝定議親征。 武鉅遣將荀琛復鄧州。 戊午,任天錫復商雒縣。 命吳璘趣出兵漢中,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 金人犯真州,步軍司統制邵宏淵逆戰于胥浦橋,兵敗,真州陷。 金人不入城,遂犯揚州。 己未,任天錫復商州,執其守完顏守能。 趙撙引兵渡淮。 庚申,以楊存中為禦營宿衛使。 趙撙復褒信縣。 王權自和州遁歸,屯于東採石。 辛酉,復湯思退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兼侍讀。 分行在官吏三之一扈從,余留行遣常事。 金人陷和州。 壬戌,以將士勞于征討,避殿減膳。 劉錡退軍瓜州鎮,金人陷揚州,淮東安撫使劉澤棄城奔泰州。 以戶部侍郎劉岑為禦營隨軍都轉運使,李顯忠為禦營先鋒都統制屯蕪湖,主管步軍司李捧為前軍都統制。 趙撙復新蔡縣。 癸亥,募諸州豪民招槍杖、弓箭手赴 行在。 金人入揚州。 王權自採石夜還建康, "尋復如採石。 甲子,復張浚觀文殿大學士、判潭州。 吳璘遣統制吳挺、向起等及金人戰于德順軍之治平砦,敗之。 趙撙復平興縣。 乙丑,金人趨瓜州,劉錡遣統領員琦拒之於皂角林,大敗之,斬其統軍高景山。 丙寅,李寶遇金舟師于膠西縣陳家島,大敗之,斬完顏鄭家奴等五人。 劉錡還鎮江府。 趙撙復蔡州,斬其總管楊寓。 分禦營宿衛為五軍。 金人攻秦州,向起、吳挺擊卻之。 丁卯,葉義問至鎮江。 詔起江、浙、福建諸州強丁赴江上諸軍。 武鉅復虢州盧氏縣,任天錫復朱陽縣。 戊辰,殿中侍御史杜莘老劾內侍張去為,帝不悅,去為致仕,出莘老知遂寧府。 第1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