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自後魏以來,名見中國。 或曰與庫莫奚同類而異種。 其居曰梟羅個沒裡。 沒裡者,河也。 是謂黃水之南,黃龍之北,得鮮卑之故地,故又以為鮮卑之遺種。 當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韋,東鄰高麗,西界奚國,而南至營州。 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賀氏,後分為八部,其一曰伹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實活部,四曰納尾部,五曰頻沒部,六曰內會鷄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枿部。 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 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 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 某部大人遙輦次立,時劉仁恭據有幽州,數出兵摘星嶺攻之,每歲秋霜落,則燒其野草,契丹馬多饑死,即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請聽盟約甚謹。 八部之人以為遙輦不任事,選于其眾,以阿保機代之。 阿保機,亦不知其何部人也,為人多智勇而善騎射。 是時,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 阿保機乘間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 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 」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 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 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許之。 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也。 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漢人安之,不復思歸。 阿保機知眾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 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 」諸部以為然,共以牛酒會鹽池。 阿保機伏兵其旁,酒酣伏發,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 梁將篡唐,晉王李克用使人聘于契丹,阿保機以兵三十萬會克用於雲州東城。 置酒。 酒酣,握手約為兄弟。 克用贈以金帛甚厚,期共舉兵擊梁。 阿保機遺晉馬千匹。 既歸而背約,遣使者袍笏梅老聘梁。 梁遣太府卿高頃、軍將郎公遠等報聘。 踰年,頃還,阿保機遣使者解裡隨頃,以良馬、貂裘、朝霞錦聘梁,奉表稱臣,以求封冊。 梁復遣公遠及司農卿渾特以詔書報勞,別以記事賜之,約共舉兵滅晉,然後封冊為甥舅之國,又使以子弟三百騎入衛京師。 克用聞之,大恨。 是歲克用病,臨卒,以一箭屬莊宗,期必滅契丹。 渾特等至契丹,阿保機不能如約,梁亦未嘗封冊。 而終梁之世,契丹使者四至。 莊宗天祐十三年,阿保機攻晉蔚州,執其振武節度使李嗣本。 是時,莊宗已得魏博,方南向與梁爭天下,遣李存矩發山北兵。 存矩至祁溝關,兵叛,擁偏將盧文進擊殺存矩,亡入契丹。 契丹攻破新州,以文進部將劉殷守之。 莊宗遣周德威擊殷,而文進引契丹數十萬大至,德威懼,引軍去,為契丹追及,大敗之。 德威走幽州,契丹圍之。 幽、薊之間,虜騎遍滿山谷,所得漢人,以長繩連頭系之於木,漢人夜多自解逃去。 文進又教契丹為火車、地道、起土山以攻城。 城中熔銅鐵汁揮之,中者輒爛墮。 德威拒守百餘日,莊宗遣李嗣源、閻寶、李存審等救之。 契丹數為嗣源等所敗,乃解去。 契丹比他夷狄尤頑傲,父母死,以不哭為勇,載其屍深山,置大木上,後三歲往取其骨焚之,酹而呪曰:「夏時向陽食,冬時向陰食,使我射獵,豬鹿多得。 」其風俗與奚、靺鞨頗同。 至阿保機,稍並服旁諸小國,而多用漢人,漢人教之以隷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千,以代刻木之約。 又制婚嫁,置官號。 乃僭稱皇帝,自號天皇王。 以其所居橫帳地名為姓,曰世裡。 世裡,譯者謂之耶律。 名年曰天贊。 以其所居為上京,起樓其間,號西樓,又于其東千里起東樓,北三百里起北樓,南木葉山起南樓,往來射獵四樓之間。 契丹好鬼而貴日,每月朔旦,東向而拜日,其大會聚、視國事,皆以東向為尊,四樓門屋皆東向。 莊宗討張文禮,圍鎮州。 定州王處直懼鎮且亡,晉兵必並擊己,遣其子鬱說契丹,使入塞以牽晉兵。 鬱謂阿保機曰:「臣父處直使布愚款曰:故趙王王鎔,王趙六世,鎮州金城湯池,金帛山積,燕姬趙女,羅綺盈廷。 張文禮得之而為晉所攻,懼死不暇,故皆留以待皇帝。 」阿保機大喜。 其妻述律不肯,曰:「我有羊馬之富,西樓足以娛樂,今舍此而遠赴人之急,我聞晉兵強天下,且戰有勝敗,後悔何追?」阿保機躍然曰:「張文禮有金玉百萬,留待皇后,可共取之。 」於是空國入寇。 鬱之召契丹也,定人皆以為後患不可召,而處直不聽。 鬱已去,處直為其子都所廢。 阿保機攻幽州不克,又攻涿州,陷之。 聞處直廢而都立,遂攻中山,渡沙河。 都告急於莊宗。 莊宗自將鐵騎五千,遇契丹前鋒于新城,晉兵自桑林馳出,人馬精甲,光明燭日。 虜騎愕然,稍卻,晉軍乘之,虜遂散走,而沙河冰薄,虜皆陷沒。 阿保機退保望都。 會天大雪,契丹人馬饑寒,多死,阿保機顧盧文進以手指天曰:「天未使我至此。 」乃引兵去。 莊宗躡其後,見其宿處,環秸在地,方隅整然,雖去而不亂,嘆曰:「虜法令嚴,蓋如此也!」 第1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五代史》
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