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節度使高駢死,楊行密入揚州,天子以王兼淮南節度使。 王乃表行密為副使,以行軍司馬李璠為留後。 璠之揚州,行密不納。 文德元年正月,王如淮南,至宋州而還。 是時,秦宗權陷襄州,以趙德諲為節度使。 德諲叛于宗權以來附。 天子因以王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以德諲為副。 三月庚子,僖宗崩。 天雄軍亂,囚其節度使樂彥貞。 其子相州刺史從訓攻魏,來乞兵。 遣硃珍助從訓攻魏。 而魏軍殺彥貞,從訓戰死,魏人立羅弘信,珍乃還。 張全義取河陽,逐李罕之。 罕之奔于河東。 李克用遣兵圍河陽,全義來求救,遣丁會、牛存節救之,擊敗河東兵于沇河。 五月,行營討蔡州,圍之百餘日,不克。 是時,時溥已為東南面都統,又以王統行營,而溥猶稱都統。 王乃上書,論溥討蔡無功而不落都統,且欲激怒溥以起兵端。 初,高駢死,淮南亂,楚州刺史劉瓚來奔,納之,及王兵攻蔡不克,還,欲攻徐,乃遣硃珍將兵數千以東,聲言送瓚還楚州。 溥怒論己,又聞珍以兵來,果出兵拒之。 珍戰于吳康,大敗之,取其豐、蕭二縣。 遂攻宿州,下之。 珍屯蕭縣,別遣龐師古攻徐州。 龍紀元年正月,師古敗溥于呂梁。 淮西牙將申叢執秦宗權,折其足,將檻送京師;別將郭璠殺叢,篡宗權以來獻。 王遣行軍司馬李璠獻俘于京師,表郭璠淮西留後。 三月,天子封王為東平王。 七月,硃珍殺李唐賓,王如蕭縣,執珍殺之,遂攻徐州。 冬,大雨,水,不能軍而旋。 初,秦宗權遣其弟宗衡掠地淮南。 是歲,宗衡為其將孫儒所殺,儒攻楊行密於揚州。 淮南大亂,行密走宣州,儒入揚州。 大順元年春,遣龐師古攻孫儒于淮南,大敗而還。 四月,宿州將張筠以宿州復歸於時溥,王自將攻之,不克。 初,黃巢敗走,李克用追之,至于冤朐,不及而旋。 過汴,駐軍于北郊,王邀克用置酒上源驛,夜以兵攻之。 克用逾城而免,訟其事于京師,天子知曲在汴而和解之。 至是,宰相張浚私與汴交,王厚之以賂,浚為汴請伐河東。 唐諸大臣皆以為不可興師。 浚挾汴力,請益堅。 天子不得已,許之。 五月,以浚為太原四面行營都統,王為東南面招討使。 然王不親兵,以兵三千屬浚而已。 浚屯于陰地。 河東叛將馮霸殺潞州守將李克恭來降,遣葛從周入潞州。 李克用遣康君立攻之,從周走河陽。 九月,王如河陽。 十月,天子以王兼宣義軍節度使,遂如滑州,假道于魏,以攻河東,且責其軍須,亦所以怒魏為兵端也。 魏人果以謂非兵所當出,而辭以糧乏,皆不許。 於是攻魏。 十一月,張浚之師大敗於陰地。 二年正月,王及魏人戰于內黃,大敗之,屠故元城,羅弘信來送款。 十月,克宿州。 十一月,曹州將郭紹賓殺其刺史郭饒來降。 十二月,丁會敗硃瑾于金鄉。 景福元年二月,攻鄆州,前軍硃友裕敗於斗門,王軍後至,又敗而還。 冬,友裕取濮州,遂攻徐州。 二年四月,龐師古克徐州,殺時溥。 王如徐州,以師古為留後,遂攻兗、鄆。 乾寧元年二月,王及硃宣戰于漁山,大敗之。 二年八月,又敗宣于梁山。 十一月,又敗之於巨野。 兗、鄆求救于河東,李克用發兵救之,假道于魏。 既而魏人擊之,克用怒,大舉攻魏。 羅弘信來求救,遣葛從周救魏。 是歲,李克用封晉王。 三年五月,戰于洹水,擒克用子落落,送於魏,殺之。 七月,鳳翔李茂貞犯京師,天子出居于華州。 王請以兵赴難,天子優詔止之。 又請遷都洛陽,不許。 四年正月,龐師古克鄆州,王如鄆州,以硃友裕為留後。 遂攻兗州。 硃瑾奔于淮南,以葛從周為兗州留後。 九月,攻淮南,龐師古出清口,葛從周出安豐,王軍屯于宿州。 楊行密遣硃瑾先擊清口,師古敗死。 從周亟返兵,至于渒河,瑾又敗之。 王懼,馳歸。 光化元年三月,天子以王兼天平軍節度使。 四月,遣葛從周攻晉之山東,取邢、洺、磁三州。 襄州趙匡凝自其父德諲時來附,匡凝又與楊行密、李克用通,而其事泄。 七月,遣氏叔琮、康懷英攻匡凝,取其泌、隨、鄧三州。 匡凝請和,乃止。 十二月,李罕之以潞州來降。 二年,幽州劉仁恭攻魏,羅紹威來求救。 王救魏,敗仁恭於內黃。 四月,遣氏叔琮攻晉太原,不克。 七月,李克用取澤、潞。 十一月,保義軍亂,殺其節度使王珙,推其牙將李璠為留後,其將硃簡殺璠來降。 以簡為保義軍節度使。 三年四月,遣葛從周攻劉仁恭之滄州,取其德州,及仁恭戰于老鴉堤,大敗之。 八月,晉取洺州。 王如洺州,復取之。 是時,鎮、定皆附於晉。 遂攻鎮州,破臨城,王鎔來送款。 進攻定州,王郜奔于晉,其將王處直以定州降。 唐宦者劉季述作亂,天子幽于東宮。 天復元年正月,護駕都頭孫德昭誅季述,天子複位。 封王為梁王。 遣張存敬攻王珂于河中,出含山,下晉、絳二州。 王珂求救于晉,晉不能救,乃來降。 三月,大舉攻晉。 氏叔琮出太行,取澤、潞。 葛從周、張存敬、侯言、張歸厚及鎮、定之兵,皆會于太原,圍之,不克,遇雨而還。 五月,天子以王兼河中尹、護國軍節度使。 六月,晉取慈、隰。 第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五代史》
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