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二年春,匡威率精騎數萬,再來赴援,會匡威弟匡儔奪據兄位,匡威退無歸路,鎔乃延入府第,館于寶壽佛寺。 鎔以匡威因己而失國,又感其援助之力,事之如父。 五月,鎔謁匡威于其館,匡威陰遣部下伏甲劫鎔,抱持之。 鎔曰:「公戒部人勿造次。 吾國為晉人所侵,垂將覆滅,賴公濟援之力,幸而獲存。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即並轡歸府舍。 鎔軍拒之,竟殺匡威。 鎔本疏瘦,時年始十七,當與匡威並轡之時,電雨驟作,屋瓦皆飛。 有一人于缺垣中望見鎔,鎔就之,遽挾于馬上,肩之而去。 翼日,鎔但覺項痛頭偏,蓋因為有力者所挾,不勝其苦故也。 既而訪之,則曰墨君和,乃鼓刀之士也,遂厚賞之。 《太平廣記》引《劉氏耳目記》云:真定墨君和,幼名三旺。 眉目棱岸,肌膚若鐵,年十五六。 趙王鎔初即位,曾見之,悅而問曰:「此中何得崑崙兒也?」問其姓,與形質相應,即呼為墨崑崙,因以皁衣賜之。 是時,常山縣邑屢為并州中軍所侵掠,趙之將卒疲于戰敵。 告急於燕王,李匡威率師五萬來救之。 並人攻陷數城。 燕王聞之,躬領五萬騎徑與晉師戰于元氏,晉師敗績。 趙王感燕王之德,椎牛灑酒,大犒于稾城,輦金二十萬以謝之。 燕王歸國,比及境上,為其弟匡儔所拒,趙人以其有德於我,遂營東圃以居之。 燕王自以失國,又見趙王之幼,乃圖之。 遂伏甲俟趙王,旦至,即使擒之。 趙王請曰:「某承先代基構,主此山河,每被鄰寇侵漁,困于守備,賴大王武略,累挫戎鋒,獲保宗祧,實資恩力。 顧惟幼懦,夙有卑誠,望不匆匆,可伸交讓。 願與大王同歸衙署,即軍府必不拒違。 」燕王以為然,遂與趙王並轡而進。 俄有大風並黑雲起於城上,大雨雷電,至東角門內,有勇夫袒臂旁來,拳毆燕之介士,即挾負趙王逾垣而走,遂得歸公府。 問其姓名,君和恐其難記,但言曰:「硯中之物。 」王心志之。 左右軍士既見主免難,遂逐燕王。 燕王退走于東圃,趙人圍而殺之。 趙王召墨生以千金賞之,兼賜上第一區,良田萬畝,仍恕其十死,奏授光祿大夫。 鎔既失燕軍之援,會武皇出師以逼真定,鎔遣使謝罪,出絹二十萬匹,及具牛酒犒軍,自是與鎔俱修好如初。 洎梁祖兼有山東,虎視天下,鎔卑辭厚禮,以通和好。 《新唐書》:羅紹威諷鎔絶太原,共尊全忠,鎔依違,全忠不悅。 光化三年秋,梁祖將吞河朔,乃親征鎮、定,縱其軍燔鎮之關城。 鎔謂賓佐曰:「事急矣,謀其所向。 」判官周式者,有口辯,出見梁祖。 梁祖盛怒,逆謂式曰:「王令公朋附並汾,違盟爽信,敝賦業已及此,期於無舍!」式曰:「公為唐室之桓、文,當以禮義而成霸業,反欲窮兵黷武,天下其謂公何!」《新唐書》:李嗣昭攻洺州,全忠自將擊走之,得鎔與嗣昭書,全忠怒,引軍攻鎔。 周式請見全忠,全忠即出書示式曰:「嗣昭在者,宜速遣。 」式曰:「王公所與和者,息人鋒鏑間耳。 況繼奉天子詔和解,能無一番紙墜北路乎?太原與趙本無恩,嗣昭庸肯入耶!」梁祖喜,引式袂而慰之曰:「前言戲之耳!」即送牛酒貨幣以犒軍。 式請鎔子昭祚及大將梁公儒、李宏規子各一人往質于汴。 梁祖以女妻昭祚。 及梁祖稱帝,鎔不得已,行其正朔。 其後樑祖常慮河朔悠久難制,會羅紹威卒,因欲除移鎮、定。 先遣親軍三千,分據鎔深、冀二郡,以鎮守為名。 又遣大將王景仁、李思安率師七萬,營于柏鄉。 鎔遣使告急莊宗,莊宗命周德威率兵應之;鎔復奉唐朝正朔,稱天祐七年。 及破梁軍于高邑,我軍大振,自是遣大將王德明率三十七都從莊宗征伐,收燕降魏,皆預其功,然鎔未嘗親軍遠出。 八年七月,鎔至承天軍,與莊宗合宴同盟,奉觴獻壽,以申感概。 莊宗以鎔父友,曲加敬異,為之聲歌,鎔亦報之,謂莊宗為四十六舅。 中飲,莊宗抽佩刀斷衿為盟,許女妻鎔子昭誨。 因茲堅附於莊宗矣。 鎔自幼聰悟,然仁而不武,征伐出於下,特以作籓數世。 專制四州,高屏塵務,不親軍政,多以閹人秉權,出納決斷,悉聽所為。 皆雕靡第舍,崇飾園池,植奇花異木,遞相誇尚。 人士皆裒衣博帶,高車大蓋,以事嬉遊,籓府之中,當時為盛。 鎔宴安既久,惑于左道,專求長生之要,常聚緇黃,合煉仙丹,或講說佛經,親受符籙。 西山多佛寺,又有王母觀,鎔增置館宇,雕飾土木。 道士王若訥者,誘鎔登山臨水,訪求仙跡,每一出,數月方歸,百姓勞弊。 王母觀石路既峻,不通輿馬,每登行,命仆妾數下人維錦繡牽持而上。 有閹人石希蒙者,奸寵用事,為鎔所嬖,恆與之臥起。 天祐八年冬十二月,鎔自西山回,宿于鶻營莊,將歸府第,希蒙勸之他所。 宦者李宏規謂鎔曰:「方今晉王親當矢石,櫛沐風雨,王殫供軍之租賦,為不急之遊盤,世道未夷,人心多梗,久虛府第,遠出遊從,如樂禍之徒,翻然起變,拒門不納,則王欲何歸!」鎔懼,促歸。 希蒙譖宏規專作威福,多蓄猜防,鎔由是復無歸志。 宏規聞之怒,使親事偏將蘇漢衡率兵擐甲遽至鎔前,露刃謂鎔曰:「軍人在外已久,願從王歸。 」宏規進曰:「石希蒙說王游從,勞弊士庶,又結構陰邪,將為大逆。 臣已偵視情狀不虛,請王殺之,以除禍本。 」鎔不聽。 宏規因命軍士聚噪,斬希蒙首抵于前。 鎔大恐,遂歸。 是日,令其子昭祚與張文禮以兵圍李宏規及行軍司馬李藹宅,並族誅之,詿誤者凡數十家。 又殺蘇漢衡,收部下偏將下獄,窮其反狀,親軍皆恐,復不時給賜,眾益懼。 文禮因其反側,密諭之曰;「王將坑爾曹,宜自圖之。 」眾皆掩泣相謂曰:「王待我如是,我等焉能效忠?」是夜,親事軍十餘人,自子城西門逾垣而入,鎔方焚香受籙,軍士二人突入,斷其首,袖之而出,遂焚其府第,煙焰亙天,兵士大亂。 鎔姬妾數百,皆赴水投火而死。 軍校有張友順者,率軍人至張文禮之第,請為留後。 遂盡殺王氏之族。 鎔于昭宗朝賜號惇睦保定久大功臣,位至成德軍節度使、守太師、中書令、趙王,梁祖加尚書令。 初,鎔之遇害,不獲其屍,及莊宗攻下鎮州,鎔之舊人于所焚府第灰間方得鎔之殘骸。 莊宗命幕客致祭,葬于王氏故塋。 第1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1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