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存,洺州曲周縣人。 性驍勇,善騎射,在黃巢中已為將領。 唐中和四年,太祖大破巢軍于王滿渡,時存與葛從周、張歸霸皆自巢軍來降,太祖宥而納之。 其後破王夏寨,擊殷鐵林,並在戰中。 尋佐朱珍取滑台,攻淄州,取博昌,皆預戰立功。 時蔡賊張晊在汴北,存以三千人夕犯其營,破之。 用本部騎兵敗秦賢軍,殺五千人,連破四寨,盡得其輜重。 從討盧瑭、張晊,殪萬餘人,存功居多。 我軍之圍濮州也,有賊升眺樓大詬。 太祖怒甚,召存射之,矢一發而屍隕其下,賞賚甚厚。 復佐朱珍擒石璠,破魏師,敗徐戎。 又佐龐師古至呂梁,敗時溥二千餘眾,以是累遷官。 初,王師渡淮乏食,不甚利,惟存軍戰有功,淮賊乃引退。 太祖之討宿州也,葛從周以水壞其垣,丁會以師乘其墉,存戰壘外,敗其軍,宿人乃降。 明年,佐郴王友裕擊時溥于碭山,破之,獲蕃將石君和等五十人。 《歐陽史》云:存代李唐賓攻時溥,溥敗碭山,存獲其將石君和等五十人。 梁攻宿州,葛從周引水浸之,丁會與存戰城下,遂下之。 是歲,復與晉軍戰于馬牢川,始入為前鋒,出則後拒,晉不敢逼,乃渡河襲淇門,殺三千餘人。 曹州刺史郭紹賓之來歸也,存以師援之,遂代其任。 始,朱友裕以大軍伐鄆,臨其壁,既而師陷圍中,以急來告,存領二百騎馳赴擊退之。 太祖喜,拔為諸軍都指揮使。 景福二年春,太祖親至曹州,留騎軍數千,令存將之,且曰:「有急則倍道兼行以赴之。 」俄聞朱瑾領兵二萬入援彭門,存乃領騎軍馳赴之,與徐、兗之眾合戰于石佛山下,大敗之,存亦中流矢而卒,時人稱其忠勇。 初,朱珍、李唐賓之歿,龐師古代珍,存代唐賓,戰伐功績,多與師古同。 始遙領韶州牧,又改賀州,後用為權知曹州刺史,官至檢校右仆射。 及太祖登極,屢有征討,因起猛士之嘆。 一日,幸講武台閲兵,謂諸將曰:「霍存在,朕安有此勞苦耶!諸君其思之。 」他日語又如是,累贈官至太保。 子彥威,後唐明宗朝為青州節度使。 符道昭,淮西人。 性強敏,有武略,秦宗權用為心膂,使監督諸軍,後為騎將。 尤能佈陣,勇聞于時。 然剛而無操,善迎人意,一見若盡肺腑,必愛其才,而道昭之心腹颺矣。 秦宗權之將敗也,有薛潛者,支擘隊伍,道昭謂所私曰:「蔡弱矣。 」乃歸潛。 潛欲敗,復奔洋州依葛佐。 佐攻興元軍不利,復奔于岐。 宋文通愛之,養為己子,名繼遠,遂易其宗。 及得軍職,悉超儕伍。 後為巴州刺史,又奏為隴州防禦使兼中軍都指揮使。 太祖迎奉昭宗,駐軍于岐下,道昭頻領騎士敢鬥戰,屢為王師所敗,遂來降。 太祖素聞其名,待之甚厚。 昭宗反正,奏授秦州節度使、同平章事,遣兵援送,不克而還。 先是,李周彞棄鄜州自投歸國,署為元帥府行軍左司馬,寵冠霸府。 及道昭至,以為右司馬,使與周彞同領寇彥卿、南大豐、閻寶已下大軍伐滄州。 及太祖幸魏州,討牙軍,中軍前有魏博將山河營指揮使左行遷,聞府中有變,引軍還屯歷亭,自稱留後,從亂者數萬人。 道昭佐周彞與彥卿已下大破之,殺四萬餘人,擒左行遷,斬之。 有史仁遇亦聚徒數萬據高唐,又破之,擒仁遇以獻。 乘勝取澶、博二州,平之,復殺萬餘人。 道昭性勇果,多率先犯陣,屢有摧失,而周彞、彥卿犄角繼進,連以捷告;護兵者上功不實,皆以道昭為首。 太祖陰知之,俱不議賞。 及滄州之圍也,不用騎士,令道昭牧馬于唐陽。 太祖受禪後,委兵柄,與康懷英等攻潞州,以「蚰蜓塹」繚之,飛鳥不度。 既逾歲,晉人援至,王師大敗,道昭為晉軍所殺。 徐懷玉,本名琮,亳州焦夷縣人。 少以雄傑自任,隨太祖起軍。 唐中和末,從至大梁。 光啟初,蔡寇屯金堤驛,懷玉將輕騎連破之,由是累遷親從副將,改左長劍都虞候。 又從破蔡賊于板橋,收秦宗權八寨,奏加檢校右散騎常侍。 文德初,同諸軍解河陽之圍,復從破徐、宿。 乾寧中,奏加檢校刑部尚書,太祖賜名懷玉。 破朱瑾于金鄉南,擒宗江以獻,表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右仆射。 乾寧四年,龐師古失利於清口,懷玉獨完軍以退。 光化初,轉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軍指揮使,俄奏授沂州刺史。 頃之,王師範以青州叛,屢出兵侵軼,懷玉擊退之。 天復四年,轉齊州防禦使,加檢校司空,從大軍迎駕于岐下。 歸署華州觀察留後。 一年,復領所部兵戍雍州,尋召赴河中,補晉、絳、同、華五州馬步都指揮使。 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統軍,轉右龍虎統軍,領六軍之士赴澤州。 尋為晉軍所攻,晝夜衝擊,穴地而入,懷玉率親兵逆殺于隧中,晉軍遂退。 開平元年,授曹州刺史,加檢校司徒。 明年,除晉州刺史。 其秋,晉軍大至,已乘其墉,懷玉選親兵五十餘人,擁殺下城。 晉軍既退,出家財以賞戰士。 歲中,晉軍又至,懷玉領兵敗之於洪洞。 三年,制授鄜坊節度使、特進、檢校太保,練兵繕壁,人頗安之,加檢校太傅。 乾化二年,庶人友珪既篡立,河中朱友謙拒命,遣兵襲鄜州,懷玉無備,尋為河中所擄,囚于公館。 及友珪遣康懷英率師圍河中,友謙慮懷玉有變,遂害之。 懷玉才氣剛勇,臨陣未嘗折退,平生金瘡被體,有戰將之名焉。 第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