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三年十一月,太祖遣振入奏于長安,舍于州邸,邸吏程岩白振曰:「劉中尉命其侄希貞來計大事,欲上謁,願許之。 」既至,岩乃先啟曰:「主上嚴急,內官憂恐,左中尉欲行廢黜之事,岩等協力以定中外,敢以事告。 」振顧希貞曰:「百歲奴事三歲主,亂國不義,廢君不祥,非敢聞也。 況梁王以百萬之師,匡輔天子,禮樂尊戴,猶恐不及,幸熟計之。 」希貞大沮而去。 及振覆命,劉季述等果作亂,程岩率諸道邸吏牽帝下殿,以立幼主,奉昭宗為太上皇。 振至陝,陝已賀矣。 護軍韓彞范言其事,振曰:「懿皇初升遐,韓中尉殺長立幼,以利其權,遂亂天下,今將軍復欲爾耶!」彞范即文約孫也,由是不敢言。 振東歸,太祖方在邢、洺,遽還於汴,大計未決,季述遣養子希度以唐之社稷欲輸于太祖,又遣供奉官李奉本、副介支彥勛詐賫上皇誥諭至,皆季述黨也。 太祖未及迎命,振又言曰:「夫豎貂、伊戾之亂,所以資霸者之事也。 今閹豎幽辱天子,不能討,無以令諸侯。 」時監軍使劉重楚,季述兄也,舊相張浚,寓于河南緱氏,亦來謂太祖曰:「同中官則事易濟,且得所欲。 」惟振堅執不改,獨曰:「行正道則大勛可立。 」太祖英悟,忽厲色曰:「張公勸我同敕使,欲傾附自求宰相耶!」乃定策縶偽使李奉本、支彥勛與希度等,即日請振將命于京師,與宰相謀返正。 未幾,劉季述伏誅,昭宗復帝位,太祖聞之喜,召振,執其手謂之曰:「卿所謀是吾本志,穹蒼其知之矣!」自是益重之。 天祐二年春正月,太祖召振,謂曰:「王師範來降,易歲尚處故籓,今將奏請徙授方面,其為我馳騎,以茲意達之。 」振至青州,師範即日出公府,以節度、觀察二印及文簿管鑰授于振。 師範雖已受代,而疑撓特甚,屢揮泣求貸其族,振因以切理諭之曰:「公不念張綉事耶!漢末,綉屢與曹公立敵,豈德之耶,及袁紹遣使招綉,賈詡曰:『袁家父子自不相容,何能主天下英士,曹公挾天子令諸侯,其志大,不以私仇為意,不宜疑之。 』今梁王亦豈以私怨害忠賢耶!」師範灑然大悟,翼日,以其族遷。 太祖乃表振為青州留後,未幾,征還。 唐自昭宗遷都之後,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備員而已。 振皆頤指氣使,旁若無人,朋附者非次獎升,私晉者沈棄。 振每自汴入洛,朝中必有貶竄,故唐朝人士目為「鴟鴞」。 天祐中,唐宰相柳璨希太祖旨,譖殺大臣裴樞、陸扆等七人于滑州白馬驛。 時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嘗應進士舉,累上不第,尤憤憤,乃謂太祖曰:「此輩自謂清流,宜投于黃河,永為濁流。 」太祖笑而從之。 洎太祖受禪,自宣義軍節度副使、檢校司徒授殿中監,累遷戶部尚書。 庶人友珪篡立,代敬翔為崇政院使。 末帝即位,趙、張二族用事,遂為所間,謀猷獻替,多不見從,振每稱疾避事。 龍德末,閒居私第將期矣,晉主入汴,振謁見首罪,郭崇韜指振謂人曰:「人言李振乃一代奇才,吾今見之,乃常人耳!」會段凝等疏梁氏權要之臣,振與敬翔等同日族誅。 史臣曰:文蔚、貽矩,皆唐朝之舊臣,遇梁室之強禪,奉君命以來使,狎神器以授之,逢時若斯,亦為臣者之不幸也。 抑不為其相,不亦善乎!杜曉著文雅之稱,張策有沖淡之量,咸登台席,無忝士林。 敬翔、李振,始輔霸圖,終成帝業。 及國之亡也,一則殞命以明節,一則視息以偷生,以此較之,翔為優矣。 振始有濁流之言,終取赤族之禍,報應之事,固以昭然。 列傳九 氏叔琮,尉氏人也。 唐中和末,應募為騎軍,初隷于龐師古,為伍長。 叔琮壯勇沈毅,膽力過人。 太祖討巢、蔡于陳、許間,叔琮奮擊,首出諸校,太祖壯之,自行伍間擢為後院馬軍都將。 時東伐徐、鄆,多歷年所,叔琮身當矢石,奮不顧命,觀者許焉。 累遷為指揮使,尋奏授許州刺史、檢校右仆射。 太祖伐襄陽,叔琮失利,降為陽翟鎮遏使;尋又捍禦晉軍于洹水有功,遷曹州刺史。 天復元年春,領大軍攻拔澤、潞,叔琮遂引兵北掠太原。 師還,除晉州節度使。 明年,太祖屯軍于岐下,晉軍潛襲絳州,前軍不利。 晉軍恃勝攻臨汾,叔琮嚴設備禦。 乃于軍中選壯士二人,深目虯鬚,貌如沙陀者,令就襄陵縣牧馬于道間。 蕃寇見之不疑,二人因雜其行間,俄而伺隙各擒一人而來。 晉軍大驚,且疑有伏兵,遂退據蒲縣。 時太祖遣朱友寧將兵數萬赴應,悉委叔琮節制。 既至,諸將皆欲休軍,叔琮曰:「若然,則賊必遁矣,遁則何功焉!」因夜出,潛師截其歸路,遇晉軍遊騎數百,盡殺之;遂攻其壘,拔之,斬獲萬餘眾,奪馬三百匹。 太祖聞之,喜謂左右曰:「殺蕃賊,破太原,非氏老不可!」叔琮乃長驅收汾州,與晉人轉戰,直抵並壘。 軍回,以其功奏加檢校司空。 自後累年,晉軍不敢侵軼。 叔琮養士愛民,甚有能政。 天復三年,為鄜州留後,尋真領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司徒。 及昭宗東遷,征為右龍虎統軍,以衛洛陽。 天祐元年八月,與朱友恭同受太祖密旨,弒昭宗于大內。 既而責以軍政不理,貶白州司戶。 尋賜自盡。 叔琮將死,呼曰:「賣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謗,其如神理何!」乾化二年,詔許歸葬。 朱友恭,壽春人,本姓李,名彥威。 角事太祖,性穎利,善體太祖意,太祖憐之,因畜為己子,賜姓,初名克讓,後改之。 時初建左長劍都,以友恭董之。 從太祖四征,稍立軍功,累遷諸軍都指揮使、檢校左仆射。 乾寧中,授汝州刺史,加檢校司空。 光化初,淮夷侵鄂渚,武昌帥杜洪來乞師,太祖遣友恭將兵萬餘,濟江應援,引兵至龍沙、九江而還,軍聲大振。 時淮寇據黃州,友恭攻陷其壁,獲賊將瞿章,俘斬萬計。 途經安陸,因襲殺刺史武瑜,盡收其眾,以功為潁州刺史,加檢校司徒。 天復中,為武寧軍留後。 天祐初,昭宗東遷洛邑,征拜左龍虎統軍,以衛宮闕。 尋與氏叔琮同受太祖密旨,弒昭宗于洛陽宮。 既而太祖自河中至,責以慢于軍政,貶崖州司戶,復其本姓名,與氏叔琮同日賜死。 《北夢瑣言》云:朱全忠請誅朱友諒、氏叔琮,以成濟之罪歸之。 友諒臨刑訴天曰:「天若有知,他日亦當如我。 」後全忠即位,為子友珪所弒,竟如其言。 案友諒當作友恭,見後考證。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五代史》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