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又有惧溺而自沈者,其为防患,不亦过哉!愿陛下鉴之,毋以小虞而妨大道也。 臣闻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 一不诚,心莫之保;一不信,言莫之行。 故圣人重焉。 传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物者事也,言不诚即无所事矣。 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陛下所谓诚信以致害者,臣窃非之。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陛下可审其言而不可不信,可慎其所与而不可不诚。 所谓民者,至愚而神。 夫蚩蚩之伦,或昏或鄙,此似于愚也。 然上之得失靡不辨,好恶靡不知,所秘靡不传,所为靡不效。 驭以智则诈,示以疑则偷;接不以礼则其徇义轻,抚不以情则其效忠薄。 上行则下从之,上施则下报之,若景附形,若响应声。 故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不尽于己而责尽于人,不诚于前而望诚于后,必绐而不信矣。 今方镇有不诚于国,陛下兴师伐之;臣有不信于上,陛下下令诛之。 有司奉命而不敢赦者,以陛下所有责彼所无也。 故诚与信不可斯须去己。 愿陛下慎守而力行之,恐非所以为悔也。 《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仲虺歌成汤之德曰:「改过不吝。 」吉甫美宣王之功曰:「衮职有阙,仲山甫补之。 」夫成汤圣君也,仲虺圣辅也,以圣辅赞圣君,不称其无过,称其改过;周宣中兴贤王也,吉甫文武贤臣也,歌诵其主,不美其无阙,而美其补阙。 则圣贤之意,贵于改过,较然甚明。 盖过差者,上智下愚所不免,惟智者能改而之善,愚者耻而之非也。 中古以降,其臣尚谀,其君亦自圣,掩盛德,行小道,乃有入则造膝,出则诡辞,奸由此滋,善由此沮,天子意由此惑,争臣罪由此生,媚道行而害斯甚矣。 太宗有文武仁义之德、治致太平之功,可谓盛矣,然而人到于今以从谏改过为称首。 是知谏而能从,过而能改,帝王之大烈也。 陛下谓谏官论事,引善自予,归过于上者,信非其美,然于盛德,未有亏焉。 纳而不违,传之适足增美;拒而违之,又安能禁之勿传?不宜以此梗进言之路也。 圣人不忽细微,不侮鳏寡;奓言无验不必用,质言当理不必违;逊于志不必然,逆于心不必否;异于人不必是,同于众不必非;辞拙而效迂者不必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 考之以实,惟善所在,则可以尽天下之心矣。 夫人情蔽于所信,沮于所疑,忽于所轻,溺于所欲。 信偏则听言不尽其实,故有过当之言;疑甚则虽实不听其言,故有失实之听。 轻其人则遗可重之事,欲其事则存可弃之人。 苟纵所私,不考其实,则是失天下之心矣。 故常情之所轻,圣人之所重,不必慕高而好异也。 陛下又以雷同道说,加质则穷。 臣谓陛下虽穷其辞而未穷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 且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 然而下常苦上之难达,上常苦下之难知。 若是者何?九弊不去也。 所谓九弊者,上有六,下有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炫聪明,厉威严,恣强愎,上之弊也;谄谀、顾望、畏懦,下之弊也。 好胜而耻过,必甘佞辞,忌直言,则谄谀者进,而忠实之语不闻矣。 骋辩而炫明,必折人以言,虞人以诈,则顾望者自便,而切摩之益不尽矣。 厉威而恣愎,必不能降情接物,引咎在己,则畏懦者至,而情理之说不申矣。 人之难知,尧、舜所病,胡可以一酬一诘,而谓尽其能哉?夫欲治天下,而不务得人心,则固不治矣;务得人心,而不勤接下,则心固不得矣;务接下而不辨君子小人,则下固不可接矣;务辨君子小人,而恶直嗜谀,则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 趋和求媚,人之甚利存焉;犯颜冒祸,人之甚害存焉。 居上者易其言而以美利利之,犹惧忠告之不暨,况疏隔而猜忌者乎? 是时,贼未平,帝欲明年遂改元,而术家争言数钟百六,宜有所变,示天下复始。 帝乃议更益大号。 贽曰:「今乘舆播越,大憝未去,此人情向背、天意去就之隙。 陛下宜痛自贬励,不宜益美名以累谦德。 」帝曰:「卿言固善,然要当小有变革,为朕计之。 」贽奏言:「古之人君,德合于天曰‘皇’,合于地曰‘帝’,合于人曰‘王’,父天母地以养人治物得其宜者曰‘天子’,皆大名也。 三代而上,所称象其德,不敢有加焉。 至秦乃兼曰‘皇帝’,流及后世昏僻之君,始有圣刘、天元之号。 故人主重轻,不在称谓,视德何如耳。 若以时屯当有变革,不若引咎降名,以祗天戒。 且矫旧失,至明也;损虚饰,大知也。 宁与加冗号以受实患哉?」帝从之。 会兴元赦令方具,帝以稿付贽,使商讨其详。 贽知帝执德不固,困则思治,泰则易骄,欲激之使强其意,即建言:「履非常之危者,不可以常道安;解非常之纷者,不可以常令谕。 陛下穷用兵甲,竭取财赋,变生京师,盗据宫闼。 今假王者四凶,僭帝者二竖,其他顾瞻怀贰,不可悉数。 而欲纾多难,收群心,惟在赦令而已。 动人以言,所感已浅;言又不切,人谁肯怀?故诚不至者物不感,损不极者益不臻。 夫悔过不得不深,引咎不得不尽,招延不可不广,润泽不可不弘,使天下闻之,廓然一变,人人得其所欲,安有不服哉?其须改革科条,已别封上。 臣闻知过非难,改之难;言善非难,行之难。 《易》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夫感者,诚发于心而形于事,事或未谕,故宣之于言,言必顾心,心必副事,三者相合,乃可求感。 惟陛下先断厥志,以施其辞,度可行者而宣之,不可者措之。 无苟于言,以重取悔。 」帝纳之。 始,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 至是,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贽谏,以为:「琼林、大盈于古无传。 旧老皆言:开元时贵臣饰巧以求媚,建言郡邑赋税,当委有司以制经用,其贡献悉归天子私有之。 荡心侈欲,亦终以饵寇。 今师旅方殷,疮痛呻吟之声未息,遽以珍贡私别库,恐群下有所觖望,请悉出以赐有功。 令后纳贡必归之有司,先给军赏,瑰怪纤丽无得以供。 是乃散小储成大储,捐小宝固大宝也。 」帝悟,即撤其署。 第5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5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