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 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 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 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请二家兼行,惟子夏《易传》请罢。 诏可。 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 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时以为笃论。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 殁后,帝诏河南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 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六子:贶、餗、汇、秩、迅、迥。 贶,字惠卿。 好学,多通解。 子玄卒,有诏访其后,擢起居郎。 历右拾遗内供奉。 献《续说苑》十篇,以广汉刘向所遗,而刊落怪妄。 贶尝以《竹书纪年》序诸侯列会皆举谥,后人追修,非当时正史。 如齐人歼于遂,郑弃其师,皆孔子新意,《师春》一篇录卜筮事,与左氏合,知按《春秋》经传而为也,因著《外传》云。 子滋、浃。 滋,字公茂。 通经术,喜持论。 以廕历涟水令。 杨绾荐材堪谏官,累授左补阙。 久之,去,养亲东都。 河南尹李廙奏补功曹,母丧解。 服除,以司勋员外郎判南曹,勤职奉法,进至给事中。 兴元元年,以吏部侍郎知南选。 时大盗后,旱蝗相仍,吏不能诣京师,故命滋至洪州调补,以振职闻。 贞元二年,擢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相无所设施,廉抑畏慎而已。 明年罢。 又明年,复为吏部侍郎,迁尚书。 会御史中丞韦贞伯劾奏:「吏选不实,澄覆疏舛,吏因得为奸。 」诏与侍郎杜黄裳夺阶。 卒,赠陕州大都督,谥曰贞。 浃亦有学称。 生子敦儒,家东都。 母病狂易,非笞掠人不能安,左右皆亡去,敦儒日侍疾,体常流血,母乃能下食,敦儒怡然不为痛隐。 留守韦夏卿表其行,诏标阙于闾。 元和中,权德舆复荐之,乃授左龙武军兵曹参军,分司东都。 在母丧,毁瘠几死。 时谓刘孝子。 后为起居郎,达礼好古,有祖风云。 餗,字鼎卿。 天宝初,历集贤院学士,兼知史官。 终右补阙。 父子三人更涖史官,著《史例》,颇有法。 汇,左散骑常侍,终荆南节度使。 子赞,以廕仕为鄠丞。 杜鸿渐自剑南还,过鄠,厨驿丰给。 杨炎荐汇名儒子,擢浙西观察判官。 炎入相,进歙州刺史,政干强济。 野媪将为虎噬,幼女呼号搏虎,俱免。 观察使韩滉表赞治有异行,加金紫,徙常州。 滉辅政,分所统为三道,以赞为宣州刺史、都团练观察使,治宣十年。 赞本无学,弟以刚猛立威,官吏重足一迹。 宣既富饶,即厚敛,广贡奉以结恩。 又不能训子,皆骄傲不度,素业衰矣。 卒,赠吏部尚书,谥曰敬。 迥以刚直称,第进士,历殿中侍御史,佐江淮转运使。 时新更安史乱,迥馈运财赋,力于职。 大历初,为吉州刺史,治行尤异。 累迁给事中。 秩,字祚卿。 开元末,历左监门卫录事参军事,稍迁宪部员外郎。 坐小累,下除陇西司马。 安禄山反,哥舒翰守潼关,杨国忠欲夺其兵,秩上言:「翰兵天下成败所系,不可忽。 」房琯见其书,以比刘更生。 至德初,迁给事中。 久之,出为阆州刺史。 贬抚州长史,卒。 所著《政典》、《止戈记》、《至德新议》等凡数十篇。 迅,字捷卿。 历京兆功曹参军事。 常寝疾,房琯闻,忧不寐,曰:「捷卿有不讳,天理欺矣!」陈郡殷寅名知人,见迅叹曰:「今黄叔度也!」刘晏每闻其论,曰:「皇王之道尽矣!」上元中,避地安康,卒。 迅续《诗》、《书》、《春秋》、《礼》、《乐》五说。 书成,语人曰:「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终不以示人云。 吴兢,汴州浚仪人。 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硃敬则游。 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 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改右补阙。 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 兢上言:「文明后,皇运不殊如带。 陛下龙兴,恩被骨肉,相王与陛下同气,亲莫加焉。 今贼臣日夜阴谋,必欲寘之极法。 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 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 芟刈股肱,独任胸臆,可为寒心。 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 秦任赵高,汉任王莽,晋家自相鱼肉,隋室猜忌子弟,海内麋沸,验之覆车,安可重迹?且根朽者叶枯,源涸者游竭。 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皇家枝干,夷芟略尽。 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诛,一子以罪谪去,惟相王朝夕左右。 ‘斗粟’之刺,《苍蝇》之诗,不可不察。 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与刘子玄、徐坚等并职。 玄宗初立,收还权纲,锐于决事,群臣畏伏。 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曰: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谏则身危。 臣愚,食陛下禄,不敢避身危之祸。 比见上封事者,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已,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 古者设诽谤木,欲闻己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夫汉高帝赦周昌桀、纣之对,晋武帝受刘毅桓、灵之讥,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其为威严峻矣。 开情抱,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下必知之。 故郑人欲毁乡校,而子产不听也。 陛下初即位,犹有褚无量、张廷珪、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等数上疏争时政得失。 自顷上封事,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桡直就曲,斗方为刓,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纳君于道矣。 第5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5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