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考功員外郎李昂為舉人詆訶,帝以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于禮部,以侍郎主之。 禮部選士自此始。 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 其生,京、都各百人,諸州無常員。 官秩、廕第同國子,舉送、課試如明經。 天寶九載,置廣文館于國學,以領生徒為進士者。 舉人舊重兩監,後世祿者以京兆、同、華為榮,而不入學。 十二載,乃敕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送。 是歲,道舉停《老子》,加《周易》。 十四載,復鄉貢。 代宗廣德二年,詔曰:「古者設太學,教冑子,雖年谷不登,兵革或動,而俎豆之事不廢。 頃年戎車屢駕,諸生輟講,宜追學生在館習業,度支給廚米。 」是歲,賈至為侍郎,建言歲方艱歉,舉人赴省者,兩都試之。 兩都試人自此始。 貞元二年,詔習《開元禮》者舉同一經例,明經習律以代《爾雅》。 是時弘文、崇文生未補者,務取員闕以補,速于登第,而用廕乖實,至有假市門資、變易昭穆及假人試藝者。 六年,詔宜據式考試,假代者論如法。 初,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 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奏罷,議者是之。 元和二年,置東都監生一百員。 然自天寶後,學校益廢,生徒流散。 永泰中,雖置西監生,而館無定員。 於是始定生員:西京國子館生八十人,太學七十人,四門三百人,廣文六十人,律館二十人,書、算館各十人;東都國子館十人,太學十五人,四門五十人,廣文十人,律館十人,書館三人,算館二人而已。 明經停口義,複試墨義十條。 五經取通五,明經通六。 其嘗坐法及為州縣小吏,雖藝文可採,勿舉。 十三年,權知禮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別頭試。 初,開元中,禮部考試畢,送中書門下詳覆,其後中廢。 是歲,侍郎錢徽所舉送,覆試多不中選,由是貶官,而舉人雜文復送中書門下。 長慶三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禮部已放榜,而中書門下始詳覆。 今請先詳覆,而後放榜。 」議者以起雖避嫌,然失貢職矣。 諫議大夫殷侑言:「《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於《六經》。 比來史學都廢,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 」於是立史科及三傳科。 大和三年,高鍇為考功員外郎,取士有不當,監察御史姚中立又奏停考功別頭試。 六年,侍郎賈餗又奏復之。 八年,宰相王涯以為「禮部取士,乃先以榜示中書,非至公之道。 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試雜文、鄉貫、三代名諱送中書門下」。 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方其取以辭章,類若浮文而少實;及其臨事設施,奮其事業,隱然為國名臣者,不可勝數,遂使時君篤意,以謂莫此之尚。 及其後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謂按其聲病,可以為有司之責,舍是則汗漫而無所守,遂不復能易。 嗚呼,乃知三代鄉裡德行之舉,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 太宗時,冀州進士張昌齡、王公謹有名于當時,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不署以第。 太宗問其故,對曰:「二人者,皆文采浮華,擢之將誘後生而弊風俗。 」其後,二人者卒不能有立。 寶應二年,禮部侍郎楊綰上疏言:「進士科起於隋大業中,是時猶試策。 高宗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為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帖括。 又投牒自舉,非古先哲王側席待賢之道。 請依古察孝廉,其鄉閭孝友、信義、廉恥而通經者,縣薦之州,州試其所通之學,送於省。 自縣至省,皆勿自投牒,其到狀、保辨、識牒皆停。 而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家之學。 每問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經義通八,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 《論語》、《孝經》、《孟子》兼為一經,其明經、進士及道舉並停。 」 詔給事中李棲筠、李廙、尚書左丞賈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武議。 棲筠等議曰: 「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則文與忠敬皆統人行。 且謚號述行,莫美于文,文興則忠敬存焉。 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辭觀行,則及辭焉。 宣父稱顏子「不遷怒,不貳過」,謂之「好學」。 今試學者以帖字為精通,不窮旨義,豈能知遷怒、貳過之道乎?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乎?是以上失其源,下襲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 夫先王之道消,則小人之道長,亂臣賊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試之小道,而不以遠大,是猶以蝸蚓之餌垂海,而望吞舟之魚,不亦難乎?所以食垂餌者皆小魚,就科目者皆小藝。 且夏有天下四百載,禹之道喪而商始興;商有天下六百祀,湯之法棄而周始興;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廢而秦始並焉。 三代之選士任賢,皆考實行,是以風俗淳一,運祚長遠。 漢興,監其然,尊儒術,尚名節,雖近戚竊位,強臣擅權,弱主外立,母后專政,而亦能終彼四百,豈非學行之效邪?魏、晉以來,專尚浮侈,德義不修,故子孫速顛,享國不永也。 今綰所請,實為正論。 然自晉室之亂,南北分裂,人多僑處,必欲復古鄉舉裡選,竊恐未盡。 請兼廣學校,以明訓誘。 雖京師州縣皆有小學,兵革之後,生徒流離,儒臣、師氏,祿廩無向。 請增博士員,厚其稟稍,選通儒碩生,間居其職。 十道大郡,置太學館,遣博士出外,兼領郡官,以教生徒。 保桑梓者,鄉裡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 朝而行之,夕見其利。 」 而大臣以為舉人循習,難於速變,請自來歲始。 帝以問翰林學士,對曰:「舉進士久矣,廢之恐失其業。 」乃詔明經、進士與孝廉兼行。 先是,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 建中二年,中書舍人趙贊權知貢舉,乃以箴、論、表、贊代詩、賦,而皆試策三道。 大和八年,禮部復罷進士議論,而試詩、賦。 文宗從內出題以試進士,謂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題,所試差勝。 」乃詔禮部歲取登第者三十人,苟無其人,不必充其數。 是時,文宗好學嗜古,鄭覃以經術位宰相,深嫉進士浮薄,屢請罷之。 文宗曰:「惇厚浮薄,色色有之,進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廢。 」因得不罷。 第2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2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