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鳳中,高宗授高藏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都督,封朝鮮王,居安東,鎮本蕃為主。 高藏至安東,潛與靺鞨相通謀叛。 事覺,召還,配流邛州,並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隴右諸州,其貧弱者留在安東城傍。 高藏以永淳初卒,贈衛尉卿,詔送至京師,于頡利墓左賜以葬地,兼為樹碑。 垂拱二年,又封高藏孫寶元為朝鮮郡王。 聖歷元年,進授左鷹揚衛大將軍,封為忠誠國王,委其統攝安東舊戶,事竟不行。 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為安東都督,以領本蕃。 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 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絶矣! 男生以儀鳳初卒於長安,贈并州大都督。 子獻誠,授右衛大將軍,兼令羽林衛上下。 天授中,則天嘗內出金銀實物,令宰相及南北衙文武官內擇善射者五人共賭之。 內史張光輔先讓獻誠為第一,獻誠復讓右玉鈐衛大將軍薛吐摩支,摩支又讓獻誠。 既而獻誠奏曰:「陛下令簡能射者五人,所得者多非漢官。 臣恐自此已後,無漢官工射之名,伏望停寢此射。 」則天嘉而從之。 時酷吏來俊臣嘗求貨于獻誠,獻誠拒而不答,遂為俊臣所構,誣其謀反,縊殺之。 則天后知其冤,贈右羽林衛大將軍,以禮改葬。 百濟國,本亦扶餘之別種,嘗為馬韓故地,在京師東六千二百里,處大海之北,小海之南。 東北至新羅,西渡海至越州,南渡海至倭國,北渡海至高麗。 其王所居有東西兩城。 所置內官曰內臣佐平,掌宣納事;內頭佐平,掌庫藏事;內法佐平,掌禮儀事;衛士佐平,掌宿衛兵事;朝廷佐平,掌刑獄事;兵官佐平,掌在外兵馬事。 又外置六帶方,管十郡,其用法:叛逆者死,籍沒其家;殺人者,以奴婢三贖罪;官人受財及盜者,三倍追臓,仍終身禁錮。 凡諸賦稅及風土所產,多與高麗同。 其王服大袖紫袍,青錦褲,烏羅冠,金花為飾,素皮帶,烏革履。 官人盡緋為衣,銀花飾冠。 庶人不得衣緋紫。 歲時伏臘,同於中國。 其書籍有《五經》、子、史,又表疏並依中華之法。 武德四年,其王扶餘璋遣使來獻果下馬。 七年,又遣大臣奉表朝貢。 高祖嘉其誠款,遣使就冊為帶方郡王、百濟王。 自是歲遣朝貢,高祖撫勞甚厚。 因訟高麗閉其道路,不許來通中國,詔遣硃子奢往和之。 又相與新羅世為仇敵,數相侵伐。 貞觀元年,太宗賜其王璽書曰:「王世為君長,撫有東蕃。 海隅遐曠,風濤艱阻,忠款之至,職貢相尋,尚想徽猷,甚以嘉慰!朕自祗承寵命,君臨區宇,思弘王道,愛育黎元。 舟車所通,風雨所及,期之遂性,咸使乂安。 新羅王金真平,朕之籓臣,王之鄰國。 每聞遣師,征討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 朕已對王侄信福及高麗、新羅使人,具敕通和,咸許輯睦。 王必須忘彼前怨,識朕本懷,共篤鄰情,即停兵革。 」璋因遣使奉表陳謝,雖外稱順命,內實相仇如故。 十一年,遣使來朝,獻鐵甲雕斧。 太宗優勞之,賜彩帛三千段並錦袍等。 十五年,璋卒,其子義慈遣使奉表告哀。 太宗素服哭之,贈光祿大夫,賻物二百段,遣使冊命義慈為柱國,封帶方郡王、百濟王。 十六年,義慈興兵伐新羅四十餘城,又發兵以守之,與高麗和親通好,謀欲取黨項城以絶新羅入朝之路。 新羅遣使告急請救。 太宗遣司農丞相裡玄獎賫書告諭兩蕃,示以禍福。 及太宗親征高麗,百濟懷二,乘虛襲破新羅十城。 二十二年,又破其十餘城。 數年之中,朝貢遂絶。 高宗嗣位,永徽二年,始又遣使朝貢。 使還,降璽書與義慈曰: 至如海東三國,開基自久,並列疆界,地實犬牙。 近代已來,遂構嫌隙。 戰爭交起,略無寧歲。 遂令三韓之氓,命懸刀俎,尋戈肆憤,朝夕相仍。 朕代天理物,載深矜愍。 去歲王及高麗、新羅等使並來入朝,朕命釋茲讎怨,更敦款穆。 新羅使金法敏奏書:「高麗、百濟,脣齒相依,競舉兵戈,侵逼交至。 大城重鎮,併為百濟所並;疆宇日蹙,威力並謝。 乞詔百濟,令歸所侵之城。 若不奉詔,即自興兵打取。 但得故地,即請交和。 」朕以其言既順,不可不許。 昔齊桓列土諸侯,尚存亡國;況朕萬國之主,豈可不恤危籓!王所兼新羅之城,並宜還其本國;新羅所獲百濟俘虜,亦遣還王。 然後解患釋紛,韜戈偃革,百姓獲息肩之願,三蕃無戰爭之勞。 比夫流血邊亭,積屍疆場,耕織並廢,士女無聊,豈可同年而語矣!王若不從進止,朕已依法敏所請,任其與王決戰;亦令約束高麗,不許遠相救恤。 高麗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諸蕃渡遼澤入抄掠。 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審圖良策,無貽後悔。 六年,新羅王金春秋又表稱百濟與高麗、靺鞨侵其北界,已沒三十餘城。 顯慶五年,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統兵討之,大破其國。 虜義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偽將五十八人等送於京師,上責而宥之。 其國舊分為五部,統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 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酋渠為都督、刺史及縣令。 命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總兵以鎮之。 義慈事親以孝行聞,友于兄弟,時人號「海東曾、閔」。 及至京,數日而卒。 贈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特許其舊臣赴哭。 送就孫皓、陳叔寶墓側葬之,併為豎碑。 文度濟海而卒。 百濟僧道琛、舊將福信率眾據周留城以叛。 遣使往倭國,迎故王子扶餘豐,立為王。 其西部、北部並翻城應之。 時郎將劉仁願留鎮于百濟府城,道琛等引兵圍之。 帶方州刺史劉仁軌代文度統眾,便道發新羅兵合契以救仁願,轉鬥而前,所向皆下。 道琛等於熊津江口立兩柵以拒官軍,仁軌與新羅兵四面夾擊之,賊眾退走入柵,阻水橋狹,墮水及戰死萬餘人。 道琛等乃釋仁願之圍,退保任存城。 新羅兵士以糧盡引還,時龍朔元年三月也。 於是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誘叛亡,其勢益張。 使告仁軌曰:「聞大唐與新羅約誓,百濟無問老少,一切殺之。 然後以國府新羅。 與其受死,豈若戰亡!所以聚結自固守耳!」仁軌作書,具陳禍福,遣使諭之。 道琛等恃眾驕倨,置仁軌之使于外館。 傳語謂曰:「使人官職小,我是一國大將,不合自參。 」不答書遣之。 尋而福信殺道琛,並其兵眾,扶餘豐但主祭而已。 第5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5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