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又令道合合還丹,丹成而上之。 咸亨中,卒。 及帝營奉天宮,遷道合之殯室,弟子開棺將改葬,其屍惟有空皮,而背上開拆,有似蟬蛻,盡失其齒骨,眾謂屍解。 高宗聞之,不悅,曰:「劉師為我合丹,自服仙去。 其所進者,亦無異焉!」 道士司馬承禎,字子微。 河內溫人,周晉州刺史、琅邪公裔玄孫。 少好學,薄于為吏,遂為道士。 事籓師正,傳其符籙及辟榖導引服餌之術。 師正特賞異之,謂曰:「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 」承禎嘗遍游名山,乃止於天台山。 則天聞其名,召至都,降手敕以讚美之。 及將還,敕麟台監李嶠餞之於洛橋之東。 景雲二年,睿宗令其兄承禕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宮中,問以陰陽術數之事。 承禎對曰:「道經之旨:『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且心目所知見者,每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異端,而增其智慮哉!」帝曰:「理身無為,則清高矣!理國無為,如何?」對曰:「國猶身也。 《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理。 』《易》曰:『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而成。 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 」睿宗嘆息曰:「廣成之言,即斯是也!」承禎固辭還山,仍賜寶琴一張,及霞紋帔而遣之,朝中詞人贈詩者百餘人。 開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親受法籙,前後賞賜甚厚。 十年,駕還西都,承禎又請還天台山,玄宗賦詩以遣之。 十五年,又召至都。 玄宗令承禎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焉。 承禎因上言:「今五嶽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 五嶽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是所理焉。 冠冕章服,佐從神仙,皆有名數。 請別立齋祠之所。 」玄宗從其言,因敕五嶽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禎推按道經,創意為之。 承禎頗善篆隷書,玄宗令以三體寫《老子經》,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以奏上之。 以承禎王屋所居為陽台觀,上自題額,遣使送之。 賜絹三百匹,以充藥餌之用。 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縚至其所居,修金籙齋,復加以錫賫。 是歲,卒於王屋山,時年八十九。 其弟子表稱;「死之日,有雙鶴饒壇,及白雲從壇中湧出,上連于天,而師容色如生。 」玄宗深嘆之,乃下制曰:「混成不測,入寥自化。 雖獨立有象,而至極則冥。 故王屋山道士司馬子微,心依道勝,理會玄遠,遍游名山,密契仙洞。 存觀其妙,逍遙得意之場;亡復其根,宴息無何之境。 固以名登真格,位在靈官。 林壑未改,遐霄已曠;言念高烈,有愴于懷。 宜贈徽章,用光丹籙。 可銀青光祿大夫,號真一先生。 」仍為親制碑文。 吳筠,魯中之儒士也。 少通經,善屬文,舉進士不第。 性高潔,不奈流俗。 乃入嵩山,依潘師正為道士,傳正一之法,苦心鑽仰,乃盡通其術。 開元中,南遊金陵,訪道茅山。 久之,東遊天台。 筠尤善著述,在剡與越中文士為詩酒之會,所著歌篇,傳于京師。 玄宗聞其名,遣使征之。 既至,與語甚悅,令待詔翰林。 帝問以道法,對曰:「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札耳!」又問神仙修煉之事,對曰:「此野人之事,當以歲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適意。 」每與緇黃列坐,朝臣啟奏,筠之所陳,但名教世務而已,間之以諷詠,以達其誠。 玄宗深重之。 天寶中,李林甫、楊國忠用事,綱紀日紊。 筠知天下將亂,堅求還嵩山。 累表不許,乃詔于岳觀別立道院。 祿山將亂,求還茅山,許之。 既而中原大亂,江淮多盜,乃東遊會稽。 嘗于天台剡中往來,與詩人李白、孔巢父詩篇酬和,逍遙泉石,人多從之。 竟終於越中。 文集二十捲,其《玄綱》三篇、《神仙可學論》等,為達識之士所稱。 筠在翰林時,特承恩顧,由是為群僧之所嫉。 驃騎高力士素奉佛,嘗短筠于上前,筠不悅,乃求還山。 故所著文賦,深詆釋氏,亦為通人所譏。 然詞理宏通,文彩煥發,每制一篇,人皆傳寫。 雖李白之放蕩,杜甫之壯麗,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孔述睿,趙州人也。 曾祖昌宇,膳部郎中。 祖舜,監察御史。 父齊參,寶鼎令。 述睿少與兄克符、弟克讓,皆事親以孝聞。 既孤,俱隱于嵩山。 述睿好學不倦,大曆中,轉運使劉晏累表薦述睿有顏、閔之行,游、夏之學。 代宗以太常寺協律郎征之。 轉國子博士,歷遷尚書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 述睿每加恩命,暫至朝廷謝恩,旬日即辭疾,卻歸舊隱。 德宗踐祚,以諫議大夫銀章硃綬,命河南尹趙惠伯賫詔書、玄纁束帛,就嵩山以禮徵聘。 述睿既至,召對於別殿,特賜第宅,給以廄馬,兼為皇太子侍讀。 旬日後累表固辭,依前乞還舊山。 詔報之曰:「卿懷伊摯匡時之道,有廣成嘉遁之風。 養素丘園,屢辭命秩。 朕以峒山問道,渭水求師,亦何必務執勞謙,固求退讓!無違朕旨,且啟乃心。 」述睿既懇辭不獲,方就職。 久之,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再加史館修撰。 述睿精於地理,在館乃重修《地理志》,時稱詳究。 而又性謙和退讓,與物無競,每親朋集會,嘗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時令狐峘亦充修撰,與述睿同職,多以細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讓之,竟不與爭,時人稱為長者。 貞元四年,命賫詔並禦饌、衣服數百襲,往平涼盟會處祭陷歿將士骸骨,以述睿性精慤故也。 九年,以疾上表,請罷官。 詔不許,報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風俗,不言之教,所賴攸深,未依來請,想宜悉也。 」 述睿再三上表,方獲允許,乃以太子賓客賜紫金魚袋致仕,放還鄉裡。 仍賜帛五十匹,衣一襲。 故事,致仕還鄉者皆不給公乘,德宗優寵儒者,特命給而遣之。 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 贈工部尚書。 子敏行。 敏行,字至之,舉進士,元和五年禮部侍郎崔樞下擢第。 呂元膺廉問岳鄂,闢為賓佐。 丁母憂而罷。 後元膺為東都留守,移鎮河中。 敏行皆從之。 十四年,入為右拾遺,遷左補闕。 長慶中,為起居郎,改左司員外郎,歷司勛郎中,充集賢殿學士,遷吏部郎中,俄拜諫議大夫。 上疏論興元監軍楊叔元陰激募卒為亂,殺節度使李絳。 人不敢發其事,敏行上表極諍之,故叔元得罪,時論稱美。 第4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4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