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蜀之所恃,有險也;人之所安,無役也。 今國家乃開其險,役其人;險開則便寇,人役則傷財。 臣恐未見羌戎,已有姦盜在其中矣!往年益州長史李崇真圖此奸利,傳檄稱吐蕃欲寇松州,遂使國家盛軍師、大轉餉以備之。 未二三年,巴蜀二十餘州,騷然大弊,竟不見吐蕃之面,而崇真臓錢已計鉅萬矣。 蜀人殘破,幾不堪命。 此之近事,猶在人口,陛下所親知。 臣愚意者不有奸臣欲圖此利,復以生羌為計者哉!此六事也。 且蜀人尪劣,不習兵戰,一虜持矛,百人莫敢當。 又山川阻曠,去中夏精兵處遠。 今國家若擊西羌,掩吐蕃,遂能破滅其國,奴虜其人,使其君長系首北闕,計亦可矣!若不到如此,臣方見蜀之邊陲不守,而為羌夷所橫暴。 昔辛有見被發而祭伊川者,以為不出百年,此其為戎。 臣恐不及百年而蜀為戎。 此七事也。 且國家近者廢安北,拔單于,棄龜茲,放疏勒,天下翕然,謂之盛德。 所以者何?蓋以陛下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 將以此息邊鄙,休甲兵,行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今又徇貪夫之議,謀動兵戈,將誅無罪之戎,而遺全蜀之患,將何以令天下乎?此愚臣所以不甚悟者也。 況當今山東饑,關、隴弊,歷歲枯旱,人有流亡。 誠是聖人寧靜,思和天人之時,不可動甲兵,興大役,以自生亂。 臣又流聞西軍失守,北軍不利,邊人忙動,情有不安。 今者復驅此兵,投之不測。 臣聞自古亡國破家,未嘗不由黷兵。 今小人議夷狄之利,非帝王之至德也,又況弊中夏哉! 臣聞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圖其安則思其危,謀其利則慮其害;然後能長享福祿。 伏願陛下熟計之! 再轉右拾遺。 數上疏陳事,詞皆典美。 時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父為縣尉趙師韞所殺。 後師韞為御史,元慶變姓名于驛家傭力,候師韞,手刃殺之。 議者以元慶孝烈,欲捨其罪。 子昂建議以為:「國法專殺者死,元慶宜正國法,然後旌其閭墓,以褒其孝義可也。 」當時議者,咸以子昂為是。 俄授麟台正字。 武攸宜統軍北討契丹,以子昂為管記,軍中文翰皆委之。 子昂父在鄉,為縣令段簡所辱,子昂聞之,遽還鄉裡。 簡乃因事收系獄中,憂憤而卒,時年四十餘。 子昂褊躁無威儀,然文詞宏麗,甚為當時所重。 有集十捲,友人黃門侍郎盧藏用為之序,盛行于代。 子昂卒後,益州成都人閭丘均,亦以文章著稱。 景龍中,為安樂公主所薦,起家拜太常博士。 而公主被誅,均坐貶為循州司倉,卒。 有集十捲。 宋之問,虢州弘農人。 父令文,有勇力,而工書,善屬文。 高宗時,為左驍衛郎將、東台詳正學士。 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 初徵令與楊炯分直內教,俄授洛州參軍,累轉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 易之兄弟雅愛其才,之問亦傾附焉。 預修《三教珠英》,常扈從游宴。 則天幸洛陽龍門,令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則天以錦袍賜之。 及之問詩成,則天稱其詞愈高,奪虯錦袍以賞之。 及易之等敗,左遷瀧州參軍。 未幾,逃還,匿于洛陽人張仲之家。 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等謀殺武三思,之問令兄子發其事以自贖。 及同皎等獲罪,起之問為鴻臚主薄,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 時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擇朝中文學之士,之問與薛稷、杜審言等首膺其選,當時榮之。 及典舉,引拔後進,多知名者。 尋轉越州長史。 睿宗即位,以之問嘗附張易之、武三思,配徙欽州。 先天中,賜死於徙所。 之問再被竄謫,經途江、嶺,所有篇詠,傳佈遠近。 友人武平一為之纂集,成十捲,傳于代。 世人以之問父為三絶,之問以文詞知名,弟之悌有勇力,之遜善書,議者云各得父之一絶。 之悌,開元中自右羽林將軍出為益州長史、劍南節度兼採訪使。 尋遷太原尹。 閻朝隱,趙州欒城人也。 少與兄鏡幾、弟仙舟俱知名。 朝隱文章雖無《風》、《雅》之體,善構奇,甚為時人所賞。 累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 張易之等所作篇什,多是朝隱及宋之問潛代為之。 聖歷二年,則天不豫,令朝隱往少室山祈禱。 朝隱乃曲申悅媚,以身為犧牲,請代上所苦。 及將康復,賜絹彩百匹、金銀器十事。 俄轉麟台少監。 易之伏誅,坐徙嶺外。 尋召還。 先天中,復為秘書少監。 又坐事貶為通州別駕,卒官。 朝隱修《三教珠英》時,成均祭酒李嶠與張昌宗為修書使,盡收天下文詞之士為學士,預其列者,有王無競、李適、尹元凱,並知名于時。 自余有事蹟者,各見其本傳。 王無競者,字仲烈。 其先琅邪人,因官徙居東萊,宋太尉弘之十一代孫。 父侃,棣州司馬。 無競有文學,初應下筆成章舉及第,解褐授趙州欒城縣尉,歷秘書省正字,轉右武衛倉曹、洛陽縣尉,遷監察御史,轉殿中。 舊例,每日更直于殿前。 正班時,宰相宗楚客、楊再思常離班偶語,無競前曰:「朝禮至敬,公等大臣,不宜輕易以慢恆典。 」楚客等大怒,轉無競為太子舍人。 神龍初,坐訶詆權幸,出為蘇州司馬。 及張易之等敗,以嘗交往,再貶嶺外,卒於廣州,年五十四。 李適者,雍州萬年人。 景龍中,為中書舍人,俄轉工部侍郎。 睿宗時,天台道士司馬承禎被征至京師。 及還,適贈詩,序其高尚之致,其詞甚美,當時朝廷之士,無不屬和,凡三百餘人。 徐彥伯編而敘之,謂之《白雲記》,頗傳于代。 尋卒。 尹元凱者,瀛州樂壽人。 初為磁州司倉,坐事免,乃棲遲山林,不求仕進,垂三十年。 與張說、盧藏用特相友善,征拜右補闕。 卒於并州司馬。 賈曾,河南洛陽人也。 父言忠,乾封中為侍御史。 時朝廷有事遼東,言忠奉使往支軍糧。 及還,高宗問以軍事,言忠畫其山川地勢,及陳遼東可平之狀,高宗大悅。 又問諸將優劣,言忠曰:「李勣先朝舊臣,聖鑒所悉。 龐同善雖非鬥將,而持軍嚴整。 薛仁貴勇冠三軍,名可振敵。 高侃儉素自處,忠果有謀。 契苾何力沉毅持重,有統禦之才,然頗有忌前之癖。 諸將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莫過于李勣者。 」高宗深然之。 累轉吏部員外郎。 坐事左遷邵州司馬,卒。 曾少知名。 景雲中,為吏部員外郎。 玄宗在東宮,盛擇宮僚,拜曾為太子舍人。 時太子頻遣使訪召女樂,命宮臣就率更署閲樂,多奏女妓。 曾啟諫曰: 第4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4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