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惟大行皇帝遺天下,棄群臣,萬國震驚,百姓屠裂。 陛下以徇齊之聖,承宗廟之重,天下之望,喁喁如也。 莫不冀蒙聖化,以保餘年;太平之主,將復在於茲矣!況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賢,協軒宮之耀,軍國大事,遺詔決之;唐、虞之際,于斯盛矣! 臣伏見詔書,梓宮將遷西京,鸞輿亦欲陪幸。 計非上策,智者失圖;廟堂未聞有骨鯁之謨,朝廷多見有順從之議;臣竊惑以為過矣!伏自思之,生聖日,沐皇風,摩頂至踵,莫非亭育;不能歷丹鳳,抵濯龍,北面玉階,東望金屋,抗音而正諫者,聖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顧萬死,乞獻一言,願蒙聽覽,甘就鼎鑊,伏惟陛下察之。 臣聞秦都咸陽之時,漢都長安之日,山河為固,天下服矣。 然猶北取胡、宛之利,南資巴蜀之饒。 自渭入河,轉關東之粟;逾沙絶漠,致山西之儲。 然後能削平天下,彈壓諸侯,長轡利策,橫制宇宙。 今則不然。 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隴嬰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贏糧;北國丁男,十五乘塞;歲月奔命,其弊不堪。 秦之首尾,今為闕矣!即所餘者,獨三輔之間耳。 頃遭荒饉,人被薦饑。 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隴已北,罕逢青草。 莫不父兄轉徙,妻子流離,委家喪業,膏原潤莽,此朝廷之所備知也。 賴以宗廟神靈,皇天悔禍,去歲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餓之餘,得保性命,天下幸甚,可謂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蕪,白骨縱橫,阡陌無主。 至于蓄積,尤可哀傷。 陛下不料其難,貴從先意,遂欲長驅大駕,按節秦京,千乘萬騎,何方取給?況山陵初制,穿復未央;土木工匠,必資徒役。 今欲率疲弊之眾,興數萬之軍,征發近畿,鞭撲羸老,鑿山採石,驅以就功。 春作無時,秋成絶望,凋瘵遺噍,再罹艱苦。 倘不堪弊,必有逋逃,「子來」之頌,將何以述之?此亦宗廟之大機,不可不審圖也!況國無兼歲之儲,家鮮匝時之蓄。 一旬不雨,猶可深憂,忽加水旱,人何以濟?陛下不深察始終,獨違群議,臣恐三輔之弊,不止如前日矣! 且天子以四海為家,聖人包六合為宇。 歷觀邃古,以至于今,何嘗不以三王為仁,五帝為聖!雖周公製作,夫子著明,莫不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百王之鴻烈,作千載之雄圖!然而舜死陟方,葬蒼梧而不返;禹會群後,歿稽山而永終。 豈其愛蠻夷之鄉而鄙中國哉?實將欲示聖人無外也。 故能使墳籍以為美談,帝王以為高范。 況我巍巍大聖,轢帝登皇,日月所照,莫不率俾。 何獨秦、豐之地,可置山陵;河、洛之都,不堪園寢?陛下豈不察之,愚臣竊為陛下惜也!且景山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 帝王圖跡,縱橫左右;園陵之美,復何加焉!陛下曾未察之,謂其不可;愚臣鄙見,良足尚矣!況瀍、澗之中,天地交會,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壓江、淮,食湖淮之利,西馳崤、澠,據關河之寶。 以聰明之主,養純粹之人,天下和平,恭己正南面而已。 陛下不思瀍、洛之壯觀,關、隴之荒蕪,乃欲棄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險,忘神器之大寶,徇曾、閔之小節。 愚臣暗昧,以為甚也!陛下何不覽爭臣之策,採行路之謡,諮謨太后,平章宰輔,使蒼生之望,知有所安,天下豈不幸甚! 昔者平王遷都,光武都洛,山陵寢廟,不在東京;宗社墳塋,並居西土。 然而《春秋》美為始王,《漢書》載為代祖,豈其不願孝哉?何聖賢褒貶于斯濫矣?實以時有不可,事有必然。 蓋欲遺小存大,去禍歸福,聖人所以貴也。 夫小不忍,亂大謀,仲尼之至誡,願陛下察之。 若以臣愚不用,朝議遂行,臣恐關、隴之憂,無時休也! 臣又聞太原蓄鉅萬之倉,洛口積天下之粟,國家之資,斯為大矣!今欲捨而不顧,背以長驅,使有識驚嗟,天下失望。 倘鼠竊狗盜,萬一不圖,西入陝州之郊,東犯武牢之鎮,盜敖倉一抔之粟,陛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機,不可不深懼也。 雖則盜未旋踵,誅刑已及,滅其九族,焚其妻子,泣辜雖恨,將何及焉!故曰:「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斯言豈徒設也,固願陛下念之! 則天召見,奇其對,拜麟台正字。 則天將事雅州討生羌,子昂上書曰: 麟台正字臣子昂昧死上言。 臣聞道路云:國家欲開蜀山,自雅州道入討生羌,因以襲擊吐蕃。 執事者不審圖其利害,遂發梁、鳳、巴蜒兵以徇之。 臣愚以為西蜀之禍,自此結矣! 臣聞亂生,必由於怨。 雅州邊羌,自國初已來,未嘗一日為盜。 今一旦無罪受戮,其怨必甚。 怨甚懼誅,必蜂駭西山。 西山盜起,則蜀之邊邑,不得不連兵備守。 兵久不解,則蜀之禍構矣!昔後漢末西京喪敗,蓋由此諸羌。 此一事也。 且臣聞吐蕃桀黠之虜,君長相信,而多奸謀。 自敢抗天誅,邇來向二十餘載,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未嘗敗一隊,亡一夫。 國家往以薛仁貴、郭待封為虓武之將,屠十一萬眾于大非之川,一甲不返。 又以李敬玄、劉審禮為廊廟之器,辱十八萬眾于青海之澤,身囚虜庭。 是時精甲勇士,勢如雲雷,然竟不能擒一戎,馘一醜,至今而關、隴為空。 今乃欲以李處一為將,驅憔悴之兵,將襲吐蕃。 臣竊憂之,而為此虜所笑。 此二事也。 且夫事有求利而得害者。 則蜀昔時不通中國,秦惠王欲帝天下而並諸侯,以為不兼幹不取蜀,勢未可舉,乃用張儀計,飾美女,譎金牛,因間以啖蜀侯。 蜀侯果貪其利,使五丁力士鑿通谷,棧褒斜,置道于秦。 自是險阻不關,山谷不閉,張儀躡踵乘便,縱兵大破之,蜀侯誅,幹邑滅。 至今蜀為中州,是貪利而亡。 此三事也。 且臣聞吐蕃羯虜,愛蜀之珍富,欲盜之,久有日矣。 然其勢不能舉者,徒以山川阻絶,障隘不通,此其所以頓餓狼之喙而不得侵食也。 今國家乃撤邊羌,開隘道,使其收奔亡之種,為嚮導以攻邊。 是乃借寇兵而為賊除道,舉全蜀以遺之。 此四事也。 臣竊觀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 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 今執事者乃圖僥倖之利,悉以委事西羌。 地不足以富國,徒殺無辜之眾,以傷陛下之仁;糜費隨之,無益聖德。 又況僥倖之利,未可圖哉!此五事也。 第4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