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雍州長史陳崇業,子余與朝隱、行諶優劣,崇業曰:「譬如春蘭秋菊,俱不可廢也。 」景龍中,為左台監察御史。 時涇、岐二州有隋代蕃戶子孫數千家,司農卿趙履溫奏,悉沒為官戶奴婢,仍充賜口,以給貴幸。 子余以為官戶承恩,始為蕃戶,又是子孫,不可抑之為賤,奏劾其事。 時履溫依附宗楚客等,與子余廷對曲直。 子余詞色不撓,履溫等詞屈,從子余奏為定。 開元初,累遷冀州刺史。 政存寬惠,人吏稱之。 又為岐王府長史,加銀青光祿大夫。 十四年卒,謚曰孝。 子余居官清儉,友愛諸兄弟。 兄弟六人,皆有志行。 次弟巨卿,衛尉卿;耀卿,別有傳。 李日知,鄭州滎陽人也。 舉進士。 天授中,累遷司刑丞。 時用法嚴急,日知獨寬平,無冤濫。 嘗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禮請斷殺之,與日知往複至于數四。 元禮怒,曰:「元禮不離刑曹,此囚終無生理。 」答曰:「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終無死法。 」因以兩狀列上,日知果直。 神龍初,為給事中。 日知事母至孝。 時母老,嘗疾病,日知取急,調侍數日而鬢髮變白。 尋加朝散大夫。 其母未受命婦邑號而卒,將葬發引,吏人賫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時殞絶,久之乃蘇。 左右皆哀慟,莫能仰視。 巡察使、衛州司馬路敬潛將聞其孝悌之跡,使求其狀,日知辭讓不報。 服闋,累遷黃門侍郎。 時安樂公主池館新成,中宗親往臨幸,從官皆預宴賦詩。 日知獨存規誡,其末章曰:「所願暫思居者逸,莫使時稱作者勞。 」論者多之。 景雲元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 明年,進拜侍中。 先天元年,轉刑部尚書,罷知政事。 頻乞骸骨,請致仕,許之。 初,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飾裝,將出居別業。 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 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及歸田園,不事產業,但葺構池亭,多引後進,與之談宴。 開元三年卒。 初,日知以官在權要,諸子弟年才總角,皆結婚名族,時議以為失禮之中。 卒後,少子伊衡,以妾為妻,費散田宅,仍列訟諸兄,家風替矣。 崔沔,京兆長安人,周隴州刺史士約玄孫也。 自博陵徙關中,世為著姓。 父皚,庫部員外郎、汝州長史。 沔淳謹,口無二言,事親至孝,博學有文詞。 初應制舉,對策高第。 俄被落第者所援,則天令所司重試,沔所對策,又工于前,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 再轉陸渾主簿。 秩滿調遷,吏部侍郎岑羲深賞重之,謂人曰:「此今之郄詵也。 」特表薦擢為左補闕,累遷祠部員外郎。 沔為人舒緩,訥于造次,當官正色,未嘗撓沮。 睿宗時,征拜中書舍人。 時沔母老疾在東都,沔不忍舍之,固請閒官,以申侍養,由是改為虞部郎中。 無何,檢校御史中丞。 時監察御史宋宣遠,恃盧懷慎之親,頗犯法,沔舉劾之。 又姚崇之子光祿少卿彞,留司東都,頗通賓客,廣納賄賂,沔又將按驗其事。 姚、盧時在政事,遽薦沔有史才,轉為著作郎,其實去權也。 開元七年,為太子左庶子。 母卒,哀毀逾禮,常于廬前受弔,賓客未嘗至于靈座之室,謂人曰:「平生非至親者,未嘗升堂入謁,豈可以存亡而變其禮也。 」中書令張說數稱薦之。 服闋,拜中書侍郎。 或謂沔曰:「今之中書,皆是宰相承宣制命。 侍郎雖是副貳,但署位而已,甚無事也。 」沔曰:「不然。 設官分職,上下相維,各申所見,方為濟理。 豈可俯默偷安,而為懷祿士也!」自是每有制敕及曹事,沔多所異同,張說頗不悅焉。 尋出為魏州刺史,奏課第一,征還朝廷,分掌吏部十銓事。 以清直,歷秘書監、太子賓客。 二十四年,制令禮官議加籩豆之數及服制之紀。 太常卿韋縚奏請加宗廟之奠,每坐籩豆各十二。 外祖服,請加至大功九月,舅服加至小功五月,堂姨、堂舅、舅母服,請加至袒免。 時又令百官詳議可否。 沔建議曰: 竊聞識禮樂之情者能作,達禮樂之文者能述。 述作之義,聖賢所重;禮樂之本,古今所崇。 變而通之,所以久也。 所謂變者,變其文也;所謂通者,通其情也。 祭祀之興,肇于太古,人所飲食,必先嚴獻。 未有火化,茹毛飲血,則有毛血之薦;未有曲糵,污樽抔飲,則有玄酒之奠。 施及後王,禮物漸備,作為酒醴,伏其犧牲,以致馨香,以極豐潔,故有三牲八簋之盛,五齊九獻之殷。 然以神道至玄,可存而不可測也;祭禮主敬,可備而不敢廢也。 是以血腥爛熟,玄樽犧象,靡不畢登于明薦矣! 然而薦貴于新,味不尚褻,雖則備物,猶存節制。 故《禮》云:「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苟可薦者,莫不咸在。 」備物之情也。 「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 」此則節制之文也。 鉶俎、籩豆、簠簋、樽罍之實,皆周人之時饌也,其用通於宴饗賓客。 而周公制禮,咸與毛血玄酒同薦于先。 晉中郎盧諶,近古之知禮、著《家祭禮》者也。 觀其所薦,皆晉時常食,不復純用禮經舊文。 然則當時飲食,不可闕于祭祀明矣,是變禮文而通其情也! 第4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4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