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通議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太子少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鄭朗,植操端方,稟氣莊重;藹若瑞玉,淡如澄川。 智略合乎蓍龜,誠信服于僚友。 自膺寵寄,頗負全才,竭匪躬于諫垣,彰盡瘁于瑣闥。 載踐方岳,亟登師壇。 觀風推惠愛之心,訓士得撫循之術。 政溢聞聽,念茲征還,位冠冬卿,職重邦計。 經費有節,財用不虧。 繄彼休功,明我推擇。 爰嘉峭峻,俾總紀綱。 公望益隆,典彞具舉;式諧注意,且沃深衷。 俄參化源,以提政柄。 三事仰清廉之節,百度見損益之能。 近煦和風,遠浹膏雨。 方俟坐鎮雅俗,表率庶官,頤養或乖,腠理生疾,屢陳章疏,乞遂退閒。 既堅乃誠,式允其請。 每圖懿績,唯冀有瘳。 何竟至于彌留,而遽聞于捐代。 閲奏興悼,臨軒載懷。 將輟視朝之儀,兼列上公之秩。 慰茲幽壞,期爾有知,可贈司空。 潛,字無悶,亦登進士第。 陳夷行,字周道,潁川人。 祖忠,父邑。 夷行,元和七年登進士第,累闢使府。 寶曆末,由侍御史改虞部員外郎,皆分務東都。 太和三年,入為起居郎、史館修撰,預修《憲宗實錄》。 四年獻上,轉司封員外郎。 五年,遷吏部郎中。 四月,召充翰林學士。 八年,兼充皇太子侍讀,詔五日一度入長生院侍太子講經。 上召對,面賜緋衣牙笏,遷諫議大夫、知制誥,余職如故。 九年八月,改太常少卿,知制誥、學士侍講如故。 開成二年四月,以本官同平章事。 三年,楊嗣復、李珏繼入輔政。 夷行介特,素惡其所為,每上前議政,語侵嗣復,遂至往複。 性不能堪,上表稱足疾辭位;不許,詔中使就第宣勞。 七月,以王彥威為忠武節度使,史孝章為邠寧節度使,皆嗣復擬議。 因延英對,上問夷行曰:「昨除二鎮,當否?」夷行對曰:「但出自聖心即當。 」楊嗣復曰:「若出自聖心當,即人情皆愜。 如事或過當,臣下安得無言?」帝曰:「誠如此,朕固無私也。 」夷行曰:「自三數年來,奸臣竊權,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釒尊柄。 」嗣復曰:「齊桓用管仲于讎虜,豈有太阿之慮乎?」上不悅。 仙韶院樂官尉遲璋授王府率,右拾遺竇洵直當衙論曰:「伶人自有本色官,不合授之清秩。 」鄭覃曰:「此小事,何足當衙論列!王府率是六品雜官,謂之清秩,與洵直得否?此近名也。 」嗣復曰:「嘗聞洵直幽,今當衙論一樂官,幽則有之,亦不足怪。 」夷行曰:「諫官當衙,只合論宰相得失,不合論樂官。 然業已陳論,須與處置。 今後樂人每七八年與轉一官,不然,則加手力課三數人。 」帝曰:「別與一官。 」乃授光州長史,賜洵直絹百疋。 夷行尋轉門下侍郎。 上紫宸議政,因曰:「天寶中政事,實不甚佳。 當時姚、宋在否?」李珏曰:「姚亡而宋罷。 」珏因言:「人君明哲,終始尤難。 玄宗嘗云:『自即位已來,未嘗殺一不辜。 』而任林甫陷害破人家族,不亦惑乎?」夷行曰:「陛下不可移權與人。 」嗣復曰:「夷行之言容易,且太宗用房玄齡十六年、魏徵十五年,何嘗失道?臣以為用房、魏多時不為不理,用邪佞一日便足。 」夷行之言,皆指嗣復專權。 文宗用郭薳為坊州刺史,右拾遺,宋邧論列,以為不可。 既而薳坐臓。 帝謂宰相曰:「宋邧論事可嘉,邧授官來幾時?」嗣復曰:「去年。 」因曰:「諫官論事,陛下但記其姓名,稍加優獎。 如不當,亦須令知。 」夷行曰:「諫官論事,是其本職。 若論一事即加一官,則官何由得,不免有情。 」帝曰:「情固不免,理平之時,亦不可免。 」上竟以夷行議論太過,恩禮漸薄。 尋罷知政事,守吏部尚書。 四年九月,檢校禮部尚書,出為華州刺史。 五年,武宗即位,李德裕秉政。 七月自華召入,復為中書侍郎、平章事。 會昌三年十一月,檢校司空、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 卒,贈司徒。 弟玄錫、夷實,皆進士擢第。 玄賜又制策登科。 李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 本山東著姓。 高祖敬玄,則天朝中書令,封趙國文憲公,自有傳。 祖守一,成都郫縣令。 父晤,歷金壇、烏程、晉陵三縣令,因家無錫。 紳六歲而孤,母盧氏教以經義。 紳形狀眇小而精悍,能為歌詩。 鄉賦之年,諷誦多在人口。 元和初,登進士第,釋褐國子助教,非其好也。 東歸金陵,觀察使李錡愛其才,闢為從事。 紳以錡所為專恣,不受其書幣;錡怒,將殺紳,遁而獲免。 錡誅,朝廷嘉之,召拜右拾遺。 歲余,穆宗召為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時稱「三俊」,情意相善。 尋轉右補闕。 長慶元年三月,改司勛員外郎、知制誥。 二年二月,超拜中書舍人,內職如故。 俄而稹作相,尋為李逢吉教人告稹陰事;稹罷相,出為同州刺史。 時德裕與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顧稍深。 逢吉欲用僧孺,懼紳與德裕沮于禁中。 二年九月,出德裕為浙西觀察使,乃用僧孺為平章事,以紳為御史中丞,冀離內職,易掎摭而逐之。 乃以吏部侍郎韓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放台參。 知紳剛褊,必與韓愈忿爭。 製出,紳果移牒往來,論台府事體。 而愈復性訐,言辭不遜,大喧物議,由是兩罷之。 愈改兵部侍郎,紳為江西觀察使。 天子待紳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禍,為其心希外任,乃令中使就第宣勞,賜之玉帶。 紳對中使泣訴其事,言為逢吉所排,戀闕之情無已。 及中謝日,面自陳訴,帝方省悟,乃改授戶部侍郎。 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門生故吏結托守澄為援以傾紳,晝夜計畫。 會紳族子虞,文學知名,隱居華陽,自言不樂仕進,時來京師省紳。 虞與從伯耆、進士程昔范,皆依紳。 及耆拜左拾遺,虞在華陽寓書與耆求薦,書誤達于紳。 紳以其進退二三,以書誚之。 虞大怨望。 及來京師,盡以紳嘗所密話言逢吉奸邪附會之語告逢吉。 逢吉大怒,問計于門人張又新、李續之,咸曰:「搢紳皆自惜毛羽,孰肯為相公搏擊!須得非常奇士出死力者。 有前鄧州司倉劉棲楚者,嘗為吏。 鎮州王承宗以事繩之。 棲楚以首觸地固爭,而承宗竟不能奪,其果鋭如此。 若相公取之為諫官,令伺紳之失,一旦于上前暴揚其過,恩寵必替。 事苟不行,過在棲楚,亦不足惜也。 」逢吉乃用李虞、程昔范、劉棲楚,皆擢為拾遺,以伺紳隙。 第3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