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李宗閔、牛僧孺輔政。 宗閔以覃與李德裕相善,薄之。 時德裕自浙西入朝,復為閔、孺所排,出鎮蜀川。 宗閔惡覃禁中言事,奏為工部尚書,罷侍講學士。 文宗好經義,心頗思之。 六年二月,復召為侍講學士。 七年春,德裕作相。 五月,以覃為御史大夫。 文宗嘗于延英謂宰相曰:「殷侑通經學,為人頗似鄭覃。 」宗閔曰:「覃、侑誠有經學,于議論不足聽覽。 」李德裕對曰:「殷、鄭之言,他人不欲聞,唯陛下切欲聞之。 」覃嘗嫉人朋黨,為宗閔所薄故也。 八年,遷戶部尚書。 其年,德裕罷相,宗閔復知政,與李訓、鄭注同排斥李德裕、李紳。 二人貶黜,覃亦左授秘書監。 九年六月,楊虞卿、李宗閔得罪長流,復以覃為刑部尚書。 十月,遷尚書右仆射,兼判國子祭酒。 訓、注伏誅,召覃入禁中草制敕,明日以本官同平章事,封滎陽郡公,食邑二千戶。 覃雖精經義,不能為文。 嫉進士浮華。 開成初,奏禮部貢院宜罷進士科。 初,紫宸對,上語及選士,覃曰:「南北朝多用文華,所以不治。 士以才堪即用,何必文辭?」帝曰:「進士及第人已曾為州縣官者,方鎮奏署即可之,余即否。 」覃曰:「此科率多輕薄,不必盡用。 」帝曰:「輕薄惇厚,色色有之,未必獨在進士。 此科置已二百年,亦不可遽改。 」覃曰:「亦不可過有崇樹。 」帝嘗謂宰臣曰:「百司弛慢,要重條舉。 」因指香爐曰:「此爐始亦華好,用之既久,乃無光彩。 若不加飾,何由復初?」覃對曰:「丕變風俗,當考實效。 自三十年已來,多不務實,取于顏情。 如嵇、阮之流,不攝職事。 」李石云:「此本因治平,人人無事,安逸所致。 今之人俗亦慕王夷甫,恥不能及之。 」上曰:「卿等輔朕,在振舉法度而已。 」 時太學勒石經,覃奏起居郎周墀、水部員外郎崔球、監察御史張次宗、禮部員外郎溫業等,校定《九經》文字,旋令上石。 加門下侍郎、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上嘗于延英論古今詩句工拙,覃曰:「孔子所刪,三百篇是也。 降此五言七言,辭非雅正,不足帝王賞詠。 夫《詩》之《雅》、《頌》,皆下刺上所為,非上化下而作。 王者采詩,以考風俗得失。 仲尼刪定,以為世規。 近代陳後主、隋煬帝皆能章句,不知王者大端,終有季年之失。 章句小道,願陛下不取也。 」覃以宰相兼判國子祭酒,奏太學置五經博士各一人,緣無職田,請依王府官例,賜祿粟。 從之。 又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捲。 其年,李固言復為宰相。 固言與李宗閔、楊嗣復善,覃憎之。 因起居郎闕,固言奏曰:「周敬復、崔球、張次宗等三人,皆堪此任。 」覃曰:「崔球游宗閔之門,且赤墀下秉筆,為千古法,不可朋黨。 如裴中孺、李讓夷,臣不敢有纖芥異論。 」乃止。 三年,楊嗣復自西川入拜平章事,與覃尤相矛盾;加之以固言、李珏,入對之際,是非蜂起。 二月,覃進位太子太師。 文宗以旱放繫囚,出宮人劉好奴等五百餘人,送兩街寺觀,任歸親戚。 紫宸對,李珏曰:「陛下放宮女數多,德邁千古。 漢制,八月選人,晉武平吳,亦多採擇。 仲尼所謂『未見好德如好色』。 今陛下以為無益放之,微臣敢賀。 」覃曰:「晉武帝以採擇之失,中原化為左衽;陛下以為殷鑒,放去攸宜。 」其年十二月,三上章求罷,詔落太子太師,余如故。 仍三五日一入中書,商量政事。 四年五月,罷相,守左仆射。 武宗即位,李德裕用事,欲援為宰相。 固以足疾不任朝謁。 會昌二年,守司徒致仕,卒。 子裔綽,以廕授渭南尉,直弘文館。 覃少清苦貞退,不造次與人款狎。 位至相國,所居未嘗增飾,才庇風雨。 家無媵妾,人皆仰其素風。 然嫉惡太過,多所不容,眾憚而惡之。 覃弟朗、潛。 朗,字有融。 長慶元年,登進士甲科,再遷右拾遺。 開成中,為起居郎。 初,太和末風俗稍奢,文宗恭勤節儉,冀革其風。 宰臣等言曰:「陛下節儉省用,風俗已移,長裾大袂,漸以減損。 若更令戚屬絶其侈靡,不慮下不從教。 」帝曰:「此事亦難戶曉,但去其泰甚,自以儉德化之。 朕聞前時內庫唯二錦袍,飾以金鳥,一袍玄宗幸溫湯禦之,一即與貴妃。 當時貴重如此,如今奢靡,豈復貴之?料今富家往往皆有。 左衛副使張元昌便用金唾壺,昨因李訓,已誅之矣。 」時朗執筆螭頭下,宰臣退,上謂朗曰:「適所議論,卿記錄未?吾試觀之。 」朗對曰:「臣執筆所記,便名為史。 伏準故事,帝王不可取觀。 昔太宗欲覽國史,諫議大夫硃子奢云:『史官所述,不隱善惡。 或主非上智,飾非護失,見之則致怨,所以義不可觀。 』又褚遂良曰:『今之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記人君言行,善惡必書,庶幾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帝曰:「適來所記,無可否臧,見亦何爽?」乃宣謂宰臣曰:「鄭朗引故事,不欲脫見起居注。 夫人君之言,善惡必書。 朕恐平常閒話,不關理體,垂諸將來,竊以為恥。 異日臨朝,庶幾稍改,何妨一見,以誡醜言。 」朗遂進之。 朗轉考功郎中。 四年,遷諫議大夫。 會昌初,為給事中。 出為華州刺史,入為御史中丞、戶部侍郎,判本司事。 大中朝,出為定州刺史、義武軍節度、易定觀察、北平軍等使。 尋遷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宋亳汴潁觀察等使。 入為工部尚書,判度支。 遷御史大夫,改禮部尚書。 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修國史。 大中十年,以疾辭位。 進加檢校右仆射、守太子少師。 十一年十月卒。 詔曰: 第3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