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加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領鹽鐵轉運使。 上禦紫宸論政曰:「為國之道,致治甚難。 」石對曰:「朝廷法令行則易。 臣聞文王陟降在上,陛下推赤誠,上達于天,何憂不治?」上又曰:「治亂由人邪正,由時運耶?」鄭覃對曰:「由聖帝,由忠臣,是由人也。 」石曰:「亦由時運。 九廟聖靈,鐘德于陛下,時也;陛下行己之道,則是由人。 而前代帝王甚有德者,當亂離無奈何之際,又安得不推運耶?」帝曰:「卿言是也。 」石又奏:「咸陽令韓遼請開興成渠。 舊漕在咸陽縣西十八里,東達永豐倉,自秦、漢已來疏鑿,其後堙廢。 昨遼計度,用功不多。 此漕若成,自咸陽抵潼關,三百里內無車輓之勤,則轅下牛盡得歸耕,永利秦中矣。 」李固言曰:「王涯已前已曾陳奏,實秦中之利,但恐征役今非其時。 」上曰:「莫有陰陽拘忌否?苟利於人,朕無所慮也。 」石辭領使務。 八月,罷鹽鐵轉運使。 石用金部員外郎韓益判度支案,益坐臓系台。 石奏曰:「臣以韓益曉錢谷錄用之,不謂貪猥如此!」帝曰:「宰相但知人則用,有過則懲。 卿所用人,且不掩其惡,可謂至公。 從前宰相用人,有過曲為蔽之,不欲人彈劾,此大謬也。 但知能則舉,舉不失職則獎之,自然易得其人,何必容隱。 」 三年正月五日,石自親仁裡將曙入朝,盜發於故郭尚父宅;引弓追及,矢才破膚,馬逸而回。 盜已伏坊門,揮刀斫石,斷馬尾,竟以馬逸得還私第。 上聞之駭愕,遣中使撫問,賜金瘡藥,因差六軍兵士三十人衛從宰相。 是日,京師大恐,常參官入朝者,九人而已,旬日方安。 石拜章辭位者三。 乃加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荊南節度使。 李訓之亂,人情危迫,天子起石于常僚之中,付以衡柄。 石以身徇國,不顧患難,振舉朝綱,國威再復。 而中官仇士良切齒惡之,而伏戎加害。 天子深知其故,畏逼而不能理,乃至罷免。 及石赴鎮,賜宴之儀並闕,人士傷之,恥君子之道消也。 石至鎮,表讓中書侍郎,乃加檢校兵部尚書、兼平章事。 武宗即位,就加檢校尚書右仆射。 會昌三年十月,加檢校司空、平章事、隴西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觀察等使。 時澤潞劉稹阻兵,以石嘗為太原副使,諳練北門軍政,故代劉沔鎮之。 初,沔以兵三千人戍橫水。 王師之討澤潞也,王逢軍于榆社,訴兵少,請益之,詔石以太原之卒赴榆社。 石乃割橫水戍卒一千五百人,令別將楊弁率之,以赴王逢。 舊例發軍,人給二縑。 石以支計不足,量減一匹,軍人聚怨。 又將及歲除,促令上路,眾愈不悅。 楊弁乘其釁謀亂,出言激動軍人。 四年正月,軍亂逐石,朝廷乃以晉絳觀察使崔元式代還。 五年,檢校司徒、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畿汝都防禦使。 以太子少保分司卒。 石弟福,字能之。 太和七年登進士第,累闢使府。 石為宰相,自薦弟于延英,言福才堪理人,授監察御史。 累遷尚書郎,出為商、鄭、汝、潁四州刺史。 大中時,檢校工部尚書、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義成軍節度、鄭滑潁觀察使。 入為刑部侍郎,累遷刑部、戶部尚書。 乾符初,以檢校右仆射、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山南東道節度。 四年,草賊王仙芝徒黨數萬寇掠山南。 福團練鄉兵,屯集要路,賊不敢犯。 其秋,賊陷岳、鄂、饒、信等州。 十二月,逼江陵,節度使楊知溫求援于福;福即自率州兵及沙阤五百騎赴援。 時賊已陷江陵之郛,聞福兵至,乃退去。 僖宗嘉之,就加檢校司空、同平章事。 歸朝,終於太子太傅。 史臣曰:彭陽奇章,起徒步而升台鼎。 觀其人文彪炳,潤色邦典,射策命中,橫絶一時,誠俊賢也。 而峨冠曳組,論道于皋、夔之伍,孰曰不然?如能蹈道匪躬,中立無黨,則其善盡矣。 蕭太師貞獨嫉惡,不為利回,不以夷、惠儗之,俾之經綸,則其道至矣。 開成之始,帝道方淪,石于此時欲振頽緒,幾嬰戕賊,可為咄嗟。 多僻之時,止堪太息。 贊曰:喬松孤立,蘿蔦夤緣。 柔附凌雲,豈曰能賢?嗚呼楚、孺,道喪曲全!蕭、李相才,致之外篇。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鄭覃 弟朗 陳夷行 李紳 吳汝納 李回 李珏 李固言 鄭覃,故相珣瑜之子。 以父廕補弘文校理,歷拾遺、補闕、考功員外郎、刑部郎中。 元和十四年二月,遷諫議大夫。 憲宗用內官五人為京西北和糴使,覃上疏論罷。 穆宗不恤政事,喜游宴;即位之始,吐蕃寇邊,覃與同職崔玄亮等廷奏曰:「陛下即位已來,宴樂過多,畋游無度。 今蕃寇在境,緩急奏報,不知乘輿所在。 臣等忝備諫官,不勝憂惕,伏願稍減游縱,留心政道。 伏聞陛下晨夜昵狎倡優;近習之徒,賞賜太厚。 凡金銀貨幣,皆出自生靈膏血,不可使無功之人,濫沾賜與。 縱內藏有餘,亦乞用之有節,如邊上警急,即支用無闕。 免令有司重斂百姓,實天下幸甚。 」帝初不悅其言,顧宰相蕭俛曰:「此輩何人?」俛對曰:「諫官也。 」帝意稍解,乃曰:「朕之過失,臣下盡規,忠也。 」乃謂覃曰:「閣中奏事,殊不從容。 今後有事面陳,朕與卿延英相見。 」時久無閣中奏事,覃等抗論,人皆相賀。 鎮冀節度使王承宗死,其弟承元聽朝旨,移授鄭滑節度。 鎮之三軍留承元,以難不能赴鎮;承元乞重臣宣諭,乃以覃為宣諭使,起居舍人王璠副之。 初,鎮卒辭語不遜,覃至宣詔,諭以大義,軍人釋然聽命。 長慶元年十一月,轉給事中。 四年,遷御史中丞,十一月,權知工部侍郎。 寶曆元年,拜京兆尹。 文宗即位,改左散騎常侍。 三年,以本官充翰林侍講學士。 四年四月,拜工部侍郎。 覃長於經學,稽古守正,帝尤重之。 覃從容奏曰:「經籍訛謬,博士相沿,難為改正。 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準後漢故事,勒石于太學,永代作則,以正其闕。 」從之。 第3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