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易名請謚,禮之典也。 處大位者,取其巨節,蔑諸細行,垂範當代,昭示後人,然後書之,垂于不朽。 善善惡惡,不可以誣,故稱一字,則至明矣;定褒貶是非之宜,泯同異紛綸之論。 贈司徒吉甫,稟氣生材,乘時佐治,博涉多藝,含章炳文。 燮贊陰陽,經緯邦國。 惜乎通敏資性,便媚取容。 故載踐樞衡,疊致台袞,大權在己,沈謀罕成,好惡徇情,輕諾寡信。 諂淚在臉,遇便則流;巧言如簧,應機必發。 夫人臣之翼戴元後者,端恪致治,孜孜夙夜,絹熙庶績,平章百揆。 兵者兇器,不可從我始;及乎伐罪,則料敵以成功。 至使內有害輔臣之盜,外有懷毒蠆之孽。 師徒暴野,戎馬生郊。 皇上旰食宵衣,公卿大夫且慚且恥。 農人不得在畝,緝婦不得在桑。 耗斂賦之常貲,散帑廩之中積;征邊徼之備,竭運輓之勞。 殭屍血流,胔骼成岳,酷毒之痛,號訴無辜,剿絶群生,逮今四載。 禍胎之兆,實始其謀;遺君父之憂,而豈謂之先覺者乎? 夫論大功者,不可以妄取,不可以枉致。 為資畫者體理,不顯不競,而豈妨令美?當削平西蜀,乃言語侍從之臣;擒翦東吳,則訏謨廊廟之輔。 較其功則有異,言其力則不倫。 何舍其所重而錄其所輕,收其所小而略其所大?且奢靡是嗜,而曰愛人以儉;受授無守,而曰慎才以補。 斥諫諍之士于外,豈不近之蔽聰乎?舉忠烈之廟于內,豈不近之昵愛也?焉有蔽聰昵愛,家范無制,而能垂法作程,憲章百度乎? 謹按謚法,敬以直內,內而不肅,何以刑于外?憲者,法也。 《戴記》曰:「憲章文武。 」又曰:「發慮憲。 」義以為敬恪終始,載考歷位,未嘗效一法官,議一小獄。 及居重位,以安和平易寬柔自處。 考其名,與其行不類;研其事,與其道不侔。 一定之辭,惟精惟審,異日詳制,貽諸史官。 請俟蔡寇將平,天下無事,然後都堂聚議,謚亦未遲。 憲宗方用兵,惡仲方深言其事,怒甚,貶為遂州司馬,量移復州司馬。 遷河東少尹。 未幾,拜鄭州刺史。 滎陽大海佛寺,有高祖為隋鄭州刺史日,為太宗疾祈福,于此寺造石像一軀,凡刊勒十六字以志之。 歲久剚缺,滎陽令李光慶重加修飾,仲方再刊石記之以聞。 及敬宗即位,李程作相,與仲方同年登進士第,召仲方為右諫議大夫。 敬宗童年戲慢,詔淮南王播造上巳競渡船三十隻。 播將船材于京師造作,計用半年轉運之費方得成。 仲方詣延英面論,言甚懇激。 帝只令造十隻以進。 帝又欲幸華清宮,仲方諫曰:「萬乘所幸,出須備儀。 無宜輕行,以失威重。 」帝雖不從,慰勞之。 太和初,出為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福建觀察使。 三年,入為太子賓客。 五年四月,轉右散騎常侍。 七年,李德裕輔政,出為太子賓客分司。 八年,德裕罷相,李守閔復召仲方為常侍。 九年十一月,李訓之亂,四宰相、中丞、京兆尹皆死。 翌日,兩省官入朝。 宣政衙門未開,百官錯立於朝堂,無人吏引接。 逡巡,閣門使馬元贄斜開宣政衙門傳宣曰:「有敕召左散騎常侍張仲方。 」仲方出班。 元贄宣曰:「仲方可京兆尹。 」然後衙門大開,喚仗。 月餘,鄭覃作相,用薛元賞為京兆尹,出仲方為華州刺史。 開成元年五月,入為秘書監。 外議以鄭覃黨李德裕,排擯仲方。 覃恐涉朋黨,因紫宸奏事,覃啟曰:「丞郎闕人,臣欲用張仲方。 」文宗曰:「中台侍郎,朝廷華選。 仲方作牧守無政,安可以丞郎處之?」累加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曲江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 二年四月卒。 仲方貞確自立,綽有祖風。 自駁謚之後,為德裕之黨擯斥,坎坷而歿,人士輩之。 有文集三十捲。 兄仲端,位終都昌令。 弟仲孚,登進士第,為監察御史。 裴潾,河東人也。 少篤學,善隷書。 以門廕入仕。 元和初,累遷右拾遺,轉左補闕。 元和中,兩河用兵。 初,憲宗寵任內官,有至專兵柄者,又以內官充館驛使。 有曹進玉者,恃恩暴戾,遇四方使多倨,有至捽辱者,宰相李吉甫奏罷之。 十二年,淮西用兵,復以內官為使。 潾上疏曰:「館驛之務,每驛皆有專知官。 畿內有京兆尹,外道有觀察使、刺史迭相監臨;台中又有御史充館驛使,專察過闕。 伏知近有敗事,上聞聖聰。 但明示科條,督責官吏,據其所犯,重加貶黜,敢不惕懼,日夜厲精。 若令宮闈之臣,出參館驛之務,則內臣外事,職分各殊,切在塞侵官之源,絶出位之漸。 事有不便,必誡以初;令或有妨,不必在大。 當掃靜妖氛之日,開太平至理之風。 澄本正名,實在今日。 」言雖不用,帝意嘉之,遷起居舍人。 憲宗季年鋭于服餌,詔天下搜訪奇士。 宰相皇甫鎛與金吾將軍李道古挾邪固寵,薦山人柳泌及僧大通、鳳翔人田佐元,皆待詔翰林。 憲宗服泌藥,日增躁渴,流聞于外。 潾上疏諫曰: 臣聞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共天下之樂者,饗天下之福。 故上自黃帝、顓頊、堯、舜、禹、湯,下及周文王、武王,咸以功濟生靈,德配天地,故天皆報之以上壽,垂祚於無疆。 伏見陛下以大孝安宗廟,以至仁牧黎元。 自踐祚已來,剗積代之妖凶,開削平之洪業。 而禮敬宰輔,待以終始;內能大斷,外寬小故。 夫此神功聖化,皆自古聖主明君所不及,陛下躬親行之,實光映千古矣。 是則天地神祇,必報陛下以山嶽之壽;宗廟聖靈,必福陛下以億萬之齡;四海蒼生,咸祈陛下以覆載之永。 自然萬靈保祐,聖壽無疆。 第3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