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易直,字宗玄,京兆人。 祖元昌,彭州九瀧縣令。 父彧,廬州刺史。 易直舉明經,為秘書省校書郎,再以判入等,授藍田尉。 累歷右司、兵部、吏部三郎中。 元和六年,遷御史中丞。 謝日,賜緋魚袋。 八年,改給事中。 九月,出為陝虢都防禦觀察使,仍賜紫。 入為京兆尹。 萬年尉韓晤奸臓事發,易直令曹官韋正晤訊之,得臓三十萬。 上意其未盡,詔重鞫,坐臓三百萬,貶易直金州刺史,正晤長流昭州。 十三年六月,遷宣州刺史、宣歙池都團練觀察等使。 長慶二年七月,汴州將李絺逐其帥李願,易直聞之,欲出官物以賞軍。 或謂易直曰:「賞給無名,卻恐生患。 」乃已。 軍士已聞之。 時江、淮旱,水淺,轉運司錢帛委積不能漕,州將王國清指以為賞,激諷州兵謀亂。 先事有告者,乃收國清下獄。 其黨數千,大呼入獄中,篡取國清而出之,因欲大剽。 易直登樓謂將吏曰:「能誅為亂者,每獲一人,賞十萬。 」眾喜,倒戈擊亂黨,並擒之。 國清等三百餘人,皆斬之。 九月,以李德裕代還,為吏部侍郎。 十一月,改戶部,兼御史大夫,判度支。 四年五月,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 改門下侍郎,封晉陽郡公。 寶曆元年七月,罷判度支。 大和二年十月罷相,檢校左仆射、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五年,入為左仆射,判太常卿事。 十一月,檢校司空、鳳翔尹、鳳翔隴節度使。 六年,以疾求還京師。 七年四月卒,贈司徒,謚曰恭惠。 易直自入仕十年餘,常居散秩,不應請闢;及居方任,亦以公廉聞。 在相位,未嘗論用親黨,凡于公舉,即無所避。 然元和中,吏部尚書鄭餘慶議仆射上日儀制,不與隔品官亢禮。 易直時為御史中丞,奏駁餘慶所議。 及易直為左仆射,卻行隔品致敬之禮,時論非之。 李逢吉,字虛舟,隴西人。 貞觀中學士李玄道曾孫。 祖顏,父歸期。 逢吉登進士第,釋褐授振武節度掌書記。 入朝為左拾遺、左補闕,改侍御史,充入吐蕃冊命副使、工部員外郎,又充入南詔副使。 元和四年,使還,拜祠部郎中,轉右司。 六年,遷給事中。 七年,與司勛員外郎李巨併為太子諸王侍讀。 九年,改中書舍人。 十一年二月,權知禮部貢舉、騎都尉,賜緋。 四月,加朝議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賜金紫。 其貢院事,仍委禮部尚書王播署榜。 逢吉天與奸回,妒賢傷善。 時用兵討淮、蔡,憲宗以兵機委裴度,逢吉慮其成功,密沮之,由是相惡。 及度親征,學士令孤楚為度制辭,言不合旨,楚與逢吉相善,帝皆黜之;罷楚學士,罷逢吉政事,出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 穆宗即位,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逢吉于帝有侍讀之恩,遣人密結幸臣,求還京師。 長慶二年三月,召為兵部尚書。 時裴度亦自太原入朝。 以度招懷河朔功,復留度,與工部侍郎元稹相次拜平章事。 度在太原時,嘗上表論稹奸邪。 及同居相位,逢吉以為勢必相傾,乃遣人告和王傅于方結客,欲為元稹刺裴度。 及捕于方,鞫之無狀,稹、度俱罷相位,逢吉代度為門下侍郎平章事。 自是浸以恩澤結朝臣之不逞者,造作謗言,百端中傷裴度。 賴學士李紳、韋處厚等顯于上前,言度為逢吉排斥,而度于國有功,不宜擯棄,故得以仆射在朝。 時已失河朔,而王智興擅據徐州,李絺+據汴州。 國威不振, 天下延頸俟度再秉國鈞,以攘暴亂。 及為逢吉嫁禍,奪其權,四海為之側目,朝士上疏論列者十餘人。 屬時君荒淫,政出群小,而度竟逐外籓。 學士李紳有寵,逢吉惡之,乃除為中丞,又欲出於外。 乃以吏部侍郎韓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放台參。 以紳褊直,必與愈爭。 及製出,紳果移牒往來。 愈性木強,遂至語辭不遜,喧論于朝。 逢吉乃罷愈為兵部侍郎,紳為江西觀察使。 紳中謝日,帝留而不遣。 翼城人鄭注以醫藥得幸于中尉王守澄,逢吉令其從子仲言賂注,求結于守澄。 仲言辯譎多端,守澄見之甚悅。 自是,逢吉有助,事無違者。 敬宗初即位,年方童丱,守澄從容奏曰:「陛下得為太子,逢吉之力也。 是時,杜元穎、李紳堅請立深王為太子。 」乃貶紳端州司馬。 朝士代逢吉鳴吠者,張又新、李續之、張權輿、劉棲楚、李虞、程昔范、姜洽、李仲言,時號「八關十六子」。 又新等八人居要劇,而胥附者又八人,有求于逢吉者,必先經此八人納賂,無不如意者。 逢吉尋封涼國公,邑千戶,兼右仆射。 昭愍即位,左右屢言裴度之賢,曾立大勛,帝甚嘉之。 因中使往興元,即令問訊。 寶曆初,度連上章請入覲。 逢吉之黨坐不安席,如矢攢身,乃相與為謀,欲沮其來。 張權輿撰「非衣小兒」之謡,傳于閭巷。 言度相有天分,應謡讖。 而韋處厚于上前解析,言權輿所撰之言。 既不能沮,又令衛尉卿劉遵古從人安再榮告武昭謀害逢吉。 武昭者,有才力,裴度破淮、蔡時獎用之,累奏為刺史。 及度被斥,昭以門吏久不見用,客于京師,途窮頗有怨言。 逢吉冀法司鞫昭行止,則顯裴度任用,以沮入朝之行。 逢吉又與同列李程不協。 太學博士李涉、金吾兵曹茅匯者,于京師貴游間以氣俠相許,二人出入程及逢吉之門。 水部郎中李仍叔,程之族,知武昭鬱鬱恨不得官,仍叔謂昭曰:「程欲與公官,但逢吉阻之。 」昭愈憤怒,因酒與京師人劉審、張少騰說刺逢吉之言。 審以昭言告張權輿,乃聞于逢吉,即令茅匯召昭相見,逢吉厚相結托,自是疑怨之言稍息。 逢吉待茅匯尤厚,嘗與匯書云:「足下當字仆為『自求』,仆當字足下為『利見』」。 文字往來,其間甚密。 及裴度求覲,無計沮之,即令訐武昭事,以暴揚其跡。 再榮既告,李仲言誡匯曰:「言武昭與李程同謀則活,否則爾死。 」匯曰:「冤死甘心。 誣人以自免,予不為也。 」及昭下獄,逢吉之醜跡皆彰。 昭死,仲言流象州,茅匯流巂州,李涉流康州,李虞自拾遺為河南士曹。 敬宗待裴度益厚,乃自漢中召還,復知政事。 逢吉檢校司空、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仍請張又新、李續之為參佐。 太和二年,改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 五年八月,入為太子太師、東都留守、東畿汝防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 八年,李訓用事。 三月,征拜左仆射,兼守司徒。 時逢吉已老,病足,不任朝謁,即以司徒致仕。 九年正月卒,時年七十八。 贈太尉,謚曰成。 第3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