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貶於陵為桂陽郡守,量移原王傅。 復遷戶部侍郎,知吏部選事。 會誅李師道,分其地為三鎮,朝廷思有所制置,以於陵兼御史大夫,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還奏合旨。 穆宗即位,遷戶部尚書。 長慶初,拜太常卿,充東都留守,年高,拜章辭位。 寶曆二年,授檢校右仆射、兼太子太傅。 旋以左仆射致仕,詔給全俸,懇讓不受。 於陵器度弘雅,進止有常。 居朝三十餘年,踐更中外,始終不失其正。 居官奉職,亦善操守,時人皆仰其風德。 太和四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冊贈司空,謚貞孝。 子四人:景復、嗣復、紹復、師復。 嗣復自有傳。 景複位終同州刺史。 紹復進士擢第,弘辭登科,位終中書舍人。 師複位終大理卿。 大中後,楊氏諸子登進士第者十人:嗣復子授、技、拭、捴;紹復子擢、拯、據、揆;師復子拙、振等。 擢終給事中。 拯司封員外郎。 據右補闕。 揆左諫議大夫。 拙左庶子。 振左拾遺。 史臣曰:王氏二英,播、起位崇將相,善始令終。 而炎薄祐短齡,美鐘于鐸,而能驤首矯翼,凌厲亨衢,仗鉞秉衡,扶持衰運。 天胡罰善,遇盜而殂,悲哉!李趙公頡頏禁林,訏謨相府,嘉言啟沃,不以身為。 糜軀將壇,沒有餘裕。 楊仆射避婦翁之當軸,疏驕尹之怙權,守道居貞,壽考終吉,行己始卒,人以為難。 美哉! 贊曰:王氏儒宗,一門三相。 趙公排擯,言猶鯁亮。 幹將雖折,不改其剛。 楊君之德,《韶》、《夏》洋洋。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韋夏卿 王正雅 族孫凝 柳公綽 子仲郢 孫璧 玭 弟公權 伯父子華 子華子公度 崔玄亮 溫造 子璋 郭承嘏 殷侑 孫盈孫 徐晦 韋夏卿,字雲客,杜陵人。 父迢,檢校都官郎中、嶺南節度行軍司馬。 夏卿苦學,大曆中與弟正卿俱應制舉,同時策入高等,授高陵主簿。 累遷刑部員外郎。 時久旱蝗,詔于郎官中選赤畿令,改奉天縣令。 以課最第一,轉長安令。 改吏部員外郎,轉本司郎中,拜給事中。 出為常州刺史。 夏卿深于儒術,所至招禮通經之士。 時處士竇群寓于郡界,夏卿以其所著史論,薦之於朝,遂為門人。 改蘇州刺史。 貞元末,徐州張建封卒,初授夏卿徐州行軍司馬,尋授徐泗濠節度使。 夏卿未至,建封子愔為軍人立為留後,因授旄鉞。 征夏卿為吏部侍郎,轉京兆尹、太子賓客,檢校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遷太子少保。 卒時年六十四,贈左仆射。 夏卿有風韻,善談宴,與人同處,終年而喜慍不形于色。 撫孤侄,恩逾己子,早有時稱。 其所與游闢之賓佐,皆一時名士。 為政務通適,不喜改作。 始在東都,傾心闢士,頗得才彥,其後多至卿相,世謂之知人。 王正雅,字光謙,其先太原尹東都留守翃之子。 伯父翊,代宗朝御史大夫,以貞亮鯁直,名于當代,卒謚曰忠惠。 正雅少時,以孝行修謹聞。 元和初,舉進士,登甲科,禮部侍郎崔邠甚知之,累從職使府。 元和十一年,拜監察御史,三遷為萬年縣令。 當穆宗時,京邑號為難理,正雅抑強扶弱,政甚有聲。 會柳公綽為京兆尹,上前褒稱,穆宗命以緋衣銀章,就縣宣賜。 遷戶部郎中,尋加知台雜事,再遷太常少卿,出為汝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 有中人為監軍,怙權干政,正雅不能堪,乃謝病免。 入為大理卿。 會宋申錫事起,獄自內出,卒無證驗。 是時王守澄之威權,鄭注之寵勢,雖宰相重臣,無敢顯言其事者。 唯正雅與京兆尹崔綰上疏,請出造事者,付外考驗其事,別具狀聞。 由是獄情稍緩,申錫止於貶官,中外翕然推重之。 太和五年十一月卒,贈左散騎常侍。 正雅從弟重,翊之子也,位止河東令。 重子眾仲,登進士第,累官衡州刺史。 眾仲子凝。 凝,字致平,少孤,宰相鄭肅之甥,少依舅氏。 年十五,兩經擢第。 嘗著《京城六崗銘》,為文士所稱。 再登進士甲科。 崔璪領鹽鐵,闢為巡官。 歷佐梓潼、宣歙使幕。 宰相崔龜從奏為鄠縣尉、集賢校理,遷監察御史,轉殿中。 宰相崔鉉出鎮揚州,奏為節度副使。 入為起居郎,歷禮部、兵部、考功三員外。 遷司封郎中、長安令。 中丞鄭處誨奏知台雜,換考功郎中,遷中書舍人。 時政不協,出為同州刺史,賜金紫。 暮年,移疾華州敷水別墅。 踰年,以禮部侍郎征。 凝性堅正,貢闈取士,拔其寒俊,而權豪請託不行,為其所怒,出為商州刺史。 明年,檢校右散騎常侍、潭州刺史、湖南團練觀察使。 入為兵部侍郎,領鹽鐵轉運使。 又以不奉權幸,改秘書監。 出為河南尹、檢校禮部尚書、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 凝咸通中兩佐宣城使幕,備究人之利病,滌除積弊,民俗阜康。 逾歲,黃巢自嶺表北歸,大掠淮南,攻圍和州。 凝令牙將樊儔率師據採石以援之。 儔犯令,凝即斬之以徇,命別將烏穎代儔赴援,竟解歷陽之圍。 賊怒,引眾攻宣城。 大將王涓請出軍逆戰,凝曰:「賊忿恚而來,宜持重待之。 彼眾我寡,萬一不捷,則州城危矣!」涓鋭意請行,凝即閲集丁壯,分守要害,登陴設備。 涓果戰死。 賊乘勝而來,則守有備矣。 賊為梯衝之具,急攻數月,禦備力殫,吏民請曰:「賊之凶勢不可當,願尚書歸款退之,懼覆尚書家族。 」凝曰:「人皆有族,予豈獨全?誓與此城同存亡也。 」既而賊退去,時乾符五年也。 其年夏,疾甚,有大星墜於正寢。 八月卒於郡,時年五十八。 無子,以弟子鑣為嗣。 鑣兄鉅,位終兵部侍郎。 柳公綽,字起之,京兆華原人也。 祖正禮,邠州士曹參軍。 父子溫,丹州刺史。 公綽幼聰敏。 年十八,應制舉,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元年也。 貞元四年,復應制舉,再登賢良方正科,時年二十一。 製出,授渭南尉。 公綽性謹重,動循禮法。 屬歲饑,其家雖給,而每飯不過一器。 歲稔復初。 家甚貧,有書千卷,不讀非聖之書。 為文不尚浮靡。 慈隰觀察使姚齊梧奏為判官,得殿中侍御史。 冬,薦授開州刺史,入為侍御史,再遷吏部員外郎。 武元衡罷相鎮西蜀,與裴度俱為元衡判官,尤相善。 先度入為吏部郎中,度以詩餞別,有「兩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捧紫泥」之句。 元和初,憲宗頗出遊畋,鋭意用兵;公綽欲因事諷諫。 五年十一月,獻《太醫箴》一篇,其辭曰: 第3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