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轉禮部侍郎,東都試舉人。 凡兩歲掌貢士,平心閲試,賞拔藝能,所擢者無非名士,至大中、咸通之代,為輔相名卿者十數人。 出為陝州觀察使。 舊弊有上供不足,奪吏俸以益之,歲八十萬,郾以廉使常用之直代之。 居二年,政績聞于朝。 遷鄂岳安黃等州觀察使。 又五年,移浙西道都團練觀察使,至,用寬政安疲人。 及居鄂渚,則峻法嚴刑,未常貰一死罪。 江湖之間,萑蒲是叢,因造蒙沖小艦,上下千里,期月而盡獲群盜。 凡三按廉車,率由清簡少事,財用有餘,遂寧泰。 開成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吏部尚書,謚曰德。 郾與兄邠、弟鄲等皆有令譽。 而郾疏財恢廓,昆仲所不及。 子瑤、瑰、瑾、珮、璆。 瑤,太和三年登進士第,出佐籓方,入升朝列,累至中書舍人。 大中六年,知貢舉,旋拜禮部侍郎。 出為浙西觀察使,又遷鄂州刺史、鄂岳觀察使,終於位。 瑰、珮、璆官至郎署給諫。 謹,大中十年登進士第,累居使府,歷尚書郎、知制誥。 咸通十三年,知貢舉,選拔頗為得人。 尋拜禮部侍郎,出為湖南觀察使。 鄲,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三遷考功郎中。 太和三年,以本官充翰林學士,轉中書舍人。 六年,罷學士。 八年,為工部侍郎、集賢殿學士,權知禮部,真拜兵部侍郎,本官判吏部東銓事。 文宗勤於政道,每苦選曹訛弊,延英謂宰臣曰:「吏部殊不選才,安得摭實無濫,可厘革否?」李石對曰:「令錄可以商量,他官且宜循舊。 」上曰:「循舊如配官耳,賢不肖安能甄別?」帝召三銓謂之曰:「卿等比選令錄,如何注擬?」鄲對曰:「資敘相當,問其為治之術,視可否而擬之。 」帝曰:「依資合得,而才劣者何授?」對曰:「與邊遠慢官。 」帝曰:「如以不肖之才治邊民,則疾苦可知也。 凡朝廷求理,遠近皆須得人。 苟非其才,人受其弊矣。 」尋拜吏部侍郎。 開成二年,出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觀察使。 四年,入為太常卿。 七月,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加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 會昌初,李德裕用事,與鄲弟兄素善。 鄲在相位累年,歷方鎮、太子師保卒。 竇群,字丹列,扶風平陵人。 祖亶,同昌郡司馬。 父叔向,以工詩稱,代宗朝,官至左拾遺。 群兄常、牟,弟鞏,皆登進士第,唯群獨為處士,隱居毗陵,以節操聞。 及母卒,嚙一指置棺中,因廬墓次終喪。 後學《春秋》于啖助之門人盧庇者,著書三十四卷,號《史記名臣疏》。 貞元中,蘇州刺史韋夏卿以丘園茂異薦,兼獻其書,不報。 及夏卿入為吏部侍郎,改京兆尹,中謝日,因對復薦群。 征拜左拾遺,遷侍御史,充入蕃使秘書監張薦判官。 群因入對,奏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澤擢臣為拾遺,是難其進也。 今陛下以二十年難進之臣,用為和蕃判官,一何易也?」德宗異其言,留之,復為侍御史。 王叔文之黨柳宗元、劉禹錫皆慢群,群不附之。 其黨議欲貶群官,韋執誼止之。 群嘗謁王叔文,叔文命撤榻而進。 群揖之曰:「夫事有不可知者。 」叔文曰:「如何?」群曰:「去年李實伐恩恃貴,傾動一時,此時公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 今公已處實形勢,又安得不慮路旁有公者乎?」叔文雖異其言,竟不之用。 憲宗即位,轉膳部員外,兼侍御史知雜,出為唐州刺史。 節度使于頔素聞其名,既謁見,群危言激切,頔甚悅。 奏留充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 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愛重之,召入為吏部郎中。 元衡輔政,舉群代己為中丞。 群奏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 吉甫以羊、呂險躁,持之數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三年八月,吉甫罷相,出鎮淮南,群等欲因失恩傾之。 吉甫嘗召術士陳登宿于安邑裡第。 翌日,群令吏捕登考劾,偽構吉甫陰事,密以上聞。 帝召登面訊之,立辯其偽。 憲宗怒,將誅群等,吉甫救之,出為湖南觀察使。 數日,改黔州刺史、黔州觀察使。 在黔中,屬大水壞其城郭,復築其城,征督溪洞諸蠻。 程作頗急,於是,辰、錦生蠻乘險作亂,群討之不能定。 六年九月,貶開州刺史。 在郡二年,改容州刺史、容管經略觀察使。 九年,詔還朝,至衡州病卒,時年五十。 群性狠戾,頗復恩讎,臨事不顧生死。 是時徵入,雲欲大用,人皆懼駭,聞其卒方安。 二子:謙余、審余。 兄常,字中行,大曆十四年登進士第,居廣陵之柳楊。 結廬種樹,不求苟進,以講學著書為事,凡二十年不出。 貞元十四年,鎮州節度使王武俊聞其賢,遣人致聘,闢為掌書記,不就。 其年,杜佑鎮淮南,奏授校書郎,為節度參謀。 元和六年,自湖南判官入為侍御史,轉水部員外郎。 出為朗州刺史,歷固陵、潯陽、臨川三郡守。 入為國子祭酒,求致仕。 寶曆元年卒,時年七十。 子弘余,會昌中為黃州刺史。 牟,字貽周。 貞元二年登進士第,試秘書省校書郎、東都留守巡官。 歷河陽、昭義從事,檢校水部郎中,賜緋,再為留守判官。 入為都官郎中,出為澤州刺史,入為國子祭酒。 長慶二年卒,時年七十四。 子周余,大中年秘書監。 牟弟庠,字胃卿,釋褐國子主簿。 吏部侍郎韓皋出鎮武昌,闢為推官。 皋移鎮浙西,奏庠為節度副使、殿中侍御史,遷澤州刺史。 又為宣歙副使,除奉天令、登州刺史、東都留守判官,歷信、婺二州刺史。 卒年六十三。 子繇、載。 鞏,字友封,元和二年登進士第。 袁滋鎮滑州,闢為從事。 滋改荊、襄二鎮,皆從之,掌管記之任。 平盧薛平又闢為副使。 入朝,拜侍御史,歷司勛員外、刑部郎中。 元稹觀察浙東,奉為副使、檢校秘書少監,兼御史中丞,賜金紫。 稹移鎮武昌,鞏又從之。 鞏能五言詩,昆仲之間,與牟詩俱為時所賞重。 性溫雅,多不能持論,士友言議之際,吻動而不發,白居易等目為「囁嚅翁」。 終於鄂渚,時年六十。 子六人,景余、師裕最知名。 李遜,字友道,後魏申公發之後,于趙郡謂之申公房。 曾祖進德,太子中允。 祖珍玉,昌明令。 父震,雅州別駕。 世寓于荊州之石首。 第2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