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登進士第,闢襄陽掌書記。 復從事于湖南,主其留務,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 先是,濠州之都將楊騰,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謀殺騰。 騰覺之,走揚州,家屬皆死。 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 及遜至郡,余亂未殄。 徐驅其間,為陳逆順利害之勢,眾皆釋甲請罪,因以寧息。 觀察使旨限外征役,皆不從。 入拜虞部郎中。 元和初,出為衢州刺史。 以政績殊尤,遷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都團練觀察使。 先是,貞元初,皇甫政鎮浙東,嘗福建兵亂,逐觀察使吳詵。 政以所鎮實壓閩境,請權益兵三千,俟賊平而罷。 賊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舊。 遜視事數日,舉奏停之。 遜為政以均一貧富、扶弱抑強為己任,故所至稱理。 九年,入為給事中。 遜以舊制只日視事對群臣,遜奏論曰:「事君之義,有犯無隱。 陳誠啟沃,不必擇辰。 今群臣敷奏,乃候只日,是畢歲臣下睹天顏、獻可否能幾何?」憲宗嘉之,乃許不擇時奏對。 俄遷戶部侍郎。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 襄陽前領八郡,唐、鄧、隋在焉。 是時方討吳元濟,朝議以唐、蔡鄰接,遂以鄧隷唐州,三郡別為節制,命高霞寓領之,專俟攻討。 遜以五州賦餉之。 時孫代嚴綬鎮襄陽。 綬以八州兵討賊在唐州。 既而綬以無功罷兵柄,命高霞寓代綬將兵于唐州,其襄陽軍隷于霞寓。 軍士家口在襄州者,遜厚撫之,士卒多舍霞寓亡歸。 既而霞寓為賊所敗,乃移過于遜,言供饋不時。 霞寓本出禁軍,內官皆佐之。 既貶官,中人皆言遜撓霞寓軍,所以致敗。 上令中使至襄州聽察曲直,奏言遜不直,乃左授太子賓客分司,又降為恩王傅。 十三年,李師道效順,命遜為左散騎常侍,馳赴東平諭之。 師道得詔意動,即請效順,旋為其下所惑而止。 遜還,未幾,除京兆尹,改國子祭酒。 十四年,拜許州刺史,充忠武節度、陳許溵蔡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是時,新罹兵戰,難遽完緝。 及遜至,集大軍與之約束,嚴具示賞罰必信,號令數百言,士皆感悅。 長慶元年,幽、鎮繼亂。 遜請身先討賊,不許。 但命以兵一萬,會於行營。 遜奉詔,即日發兵,故先諸軍而至,由是進位檢校吏部尚書。 尋改鳳翔節度使,行至京師,以疾陳乞,改刑部尚書。 長慶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廢朝一日,贈右仆射。 遜幼孤,寓居江陵。 與其弟建,皆安貧苦,易衣並食,講習不倦。 遜兄造,知二弟賢,日為營丐,成其志業。 建先遜一年卒。 兄弟同致休顯,士君子多之。 謚曰恭肅。 造早卒。 建,字杓直,家素清貧,無舊業。 與兄造、遜于荊南躬耕致養,嗜學力文。 舉進士,選授秘書省校書郎。 德宗聞其名,用為右拾遺、翰林學士。 元和六年,坐事罷職,降詹事府司直。 高郢為御史大夫,奏為殿中侍御史,遷兵部郎中、知制誥。 自以草詔思遲,不願司文翰,改京兆尹。 與宰相韋貫之友善。 貫之罷相,建亦出為澧州刺史。 征拜太常少卿,尋以本官知禮部貢舉。 建取捨非其人,又惑于請託,故其年選士不精,坐罰俸料。 明年,除禮部侍郎,竟以人情不洽,改為刑部。 建名位雖顯,以廉儉自處,家不理垣屋,士友推之。 長慶二年二月卒,贈工部尚書。 三子:訥、恪、樸。 訥最知名,官至華州刺史、檢校尚書右仆射。 薛戎,字元夫,河中寶鼎人。 少有學術,不求聞達,居于毗陵之陽羡山。 年餘四十,不易其操。 江西觀察使李衡闢為從事,使者三返方應。 故相齊映代衡,又留署職,府罷歸山。 福建觀察使柳冕表為從事,累月,轉殿中侍御史。 會泉州闕刺史,冕署戎權領州事。 是時,姚南仲節制鄭滑,從事馬總以其道直為監軍使誣奏,貶泉州別駕。 冕附會權勢,欲構成總罪,使戎按問曲成之。 戎以總無辜,不從冕意,別白其狀。 戎還自泉州,冕盛氣據衙而見賓客。 戎遂歷東廂從容而入。 冕度勢未可屈,徐起以見,一揖而退。 又構其罪以狀聞,置戎于佛寺,環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誘令成總之罪。 操心如一,竟不動搖。 杜佑鎮淮南,知戎之冤,乃上其表,發書諭冕,戎難方解,遂辭職寓居于江湖間。 後閻濟美為福建觀察使,備聞其事,奏充副使。 又隨濟美移鎮浙東,改侍御史,入拜刑部員外郎。 出為河南令,累改衢、湖、常三州刺史,遷浙東觀察使。 所蒞皆以政績聞。 居數歲,以疾辭官。 長慶元年十月卒,贈左散騎常侍。 戎檢身處約,不務虛名。 俸入之餘,散于宗族。 身歿之後,人無譏焉。 兄弟五人,季弟放最知名。 放登進士第,性端厚寡言,於是非不甚系意。 累佐籓府,蒞事干敏。 官至試大理評事,擢拜右拾遺,轉補闕,歷水部、兵部二員外,遷兵部郎中。 遇憲宗以儲皇好書,求端士輔導經義,選充皇太子侍讀。 及穆宗嗣位,未聽政間,放多在左右,密參機命。 穆宗常謂放曰:「小子初承大寶,懼不克荷,先生宜為相,以匡不逮。 」放叩頭曰:「臣實庸淺,獲侍冕旒,固不足猥塵大位。 輔弼之任,自有賢能。 」其言無矯飾,皆此類也。 穆宗深嘉其誠,因召對思政殿,賜以金紫之服。 轉工部侍郎、集賢學士。 雖任非峻切,而恩顧轉隆。 轉刑部侍郎,職如故。 穆宗常謂侍臣曰:「朕欲習學經史,何先?」放對曰:「經者,先聖之至言,仲尼之所發明,皆天人之極致,誠萬代不刊之典也。 史記前代成敗得失之跡,亦足鑒其興亡。 然得失相參,是非無準的,固不可為經典比也。 」帝曰:「《六經》所尚不一,志學之士,白首不能盡通,如何得其要?」對曰:「《論語》者《六經》之菁華,《孝經》者人倫之本。 窮理執要,真可謂聖人至言。 是以漢朝《論語》首列學官,光武令虎賁之士皆習《孝經》,玄宗親為《孝經》註解,皆使當時大理,四海乂寧。 蓋人知孝慈,氣感和樂之所致也。 」上曰:「聖人以孝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轉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判院事。 放閨門之內,尤推孝睦,孤孀百口,家貧每不給贍,常苦俸薄。 放因召對,懇求外任。 其時偶以節制無闕,乃授以廉問。 及鎮江西,惟用清潔為理,一方之人,至今思之。 寶曆元年,卒於江西觀察使,廢朝一日。 第2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