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宗即位,畋游稍多,坐朝常晚。 棲楚出班,以額叩龍墀出血,苦諫曰:「臣歷觀前王,嗣位之初,莫不躬勤庶政,坐以待旦。 陛下即位已來,放情嗜寢,樂色忘憂,安臥宮闈,日晏方起。 西宮密邇,未過山陵,鼓吹之聲,日喧于外。 伏以憲宗皇帝、大行皇帝,皆是長君,恪勤庶政,四方猶有叛亂。 陛下運當少主,即位未幾,惡德布聞,臣慮福祚之不長也。 臣忝諫官,致陛下有此,請碎首以謝!」遂以額叩龍墀,久之不已。 宰臣李逢吉出位宣曰:「劉棲楚休叩頭,候詔旨。 」棲楚捧首而起,因更陳論,磕頭見血。 上為之動容,以袖連揮令出。 棲楚又云:「不可臣奏,臣即碎首死。 」中書侍郎牛僧孺復宣示而出,敬宗為之動容。 無何,遷起居郎,至諫議。 俄又宣授刑部侍郎。 丞郎宣授,未之有也。 改京兆尹,摧抑豪右,甚有鈎距,人多比之於西漢趙廣漢者。 後恃權寵,常以詞氣凌宰相韋處厚,遂出為桂州觀察使。 踰年,卒於任,時大和元年九月。 張宿者,布衣諸生也。 憲宗為廣陵王時,因軍使張茂宗薦達,出入邸第。 及上在東宮,宿時入謁,辯譎敢言。 洎監撫之際,驟承顧擢,授左拾遺。 以舊恩數召對禁中,機事不密,貶郴州郴縣丞。 十餘年徵入,歷贊善大夫、左補闕、比部員外郎。 宰相李逢吉惡之,數于上前言其狡譎,不可保信,乃用為濠州刺史。 制下,宿自理乞留,乃追制。 上欲以為諫議大夫,逢吉奏曰:「諫議職重,當以能可否朝政者為之。 宿細人,不足以污賢者位。 陛下必須用宿,請先去臣即可。 」上不悅。 又逢吉與裴度是非不同,上方委度討伐,乃出逢吉為劍南東川節度。 乃用宿權知諫議大夫,俄而內使宣授。 初,宰相崔群、王涯奏曰:「諫議大夫前時亦有拔自山林、起於卒伍者,其例則少,用皆有由。 或道義彰明,不求聞達;或山林卓異,出於群萃。 以此選求,是愜公議。 或事蹟未著,恩由一時,雖有例超升,即時議未允。 宿本非文辭入用,望實稍輕。 驟加不次之榮,翻恐以身為累。 臣等所以累有論諫,依資且與郎中,事冀適中,非于此人情有厚薄,請授職方郎中。 」上命如初,群等乃請權知,尋又宣援。 宿怨執政擯己,頗加讒毀。 依附皇甫鎛等,傷害清正之士,陰事中要,以圖進取。 十三年正月,充淄青宣慰使,至東都,暴病卒,於是正人相賀。 詔贈秘書監。 熊望者,登進士第。 粗有文詞,而性憸險。 有口辯,往往得游公卿間,率以大言詭意,指抉時政。 既由此而得進士第,務進不已。 而京兆尹劉棲楚以不次驟居清貫,廣樹朋黨,門庭無晝夜填委不息。 望出入棲楚之門,為伺密機,陰佐計畫,人無知者。 昭愍嬉遊之隙,學為歌詩。 以翰林學士崇重,不可褻狎,乃議別置東頭學士,以備曲宴賦詩,令采卑官才堪任學士者為之。 棲楚以望名薦送,事未行而昭愍崩。 文宗即位,韋處厚輔政,大去奸黨。 既逐棲楚,又詔曰:「孔門高懸百行,由至順者,其身必榮;朝廷廣設眾官,踐正途者,其道必達。 前鄉貢進士熊望,因緣薄伎,偷冀褻幸。 營居中之密職,擾惑朝經;鼓逼下之囂聲,因依邪隙。 及眾議波湧,累月不寧;司門驗繻,累月至四。 考覆謬妄,乃非坦途。 朕大啟康莊,以端群望,俾示投荒之典,用正向方之流。 可漳州司戶。 」 柏耆者,將軍良器之子。 素負志略,學縱橫家流。 會王承宗以常山叛,朝廷厭兵,欲以恩澤撫之。 耆于蔡州行營以畫干裴度,請以朝旨奉使鎮州,乃自處士授左拾遺。 既見承宗,以大義陳說。 承宗泣下,請質二男,獻兩郡,由是知名。 元和十年,王承宗歸國,移鎮滑州,朝廷賜成德軍賞錢一百萬貫,令諫議大夫鄭覃宣慰軍人,賞錢未至,浩浩然騰口。 穆宗詔耆往諭旨。 耆至,令承宗集三軍,宣導上旨,眾心乃安。 轉兵部郎中。 太和初,遷諫議大夫。 俄而,李同捷叛,兩河籓帥加兵滄、德,宿師于野連年。 同捷窮蹙求降。 耆既宣諭訖,與節度使李祐謀。 耆乃帥數百騎入滄州,取同捷赴京。 滄、德平。 諸將害耆邀功,爭上表論列。 文宗不獲已,貶循州司戶判官,沈亞之貶虔州南康尉。 內官馬國亮又奏耆于同捷處取婢九人,再命長流愛州,尋賜死。 史臣曰:人臣事君,犯顏匡政,不避死亡之誅。 議者以為徇名,臣惡其訐也。 如許京兆之劾軍吏,呂尚書之封詔書,詞義可觀,聳動人聽,以為沽激,傷善何多!而棲楚、張宿之徒,鷹犬下材,為人鳴吠,誠可丑也。 柏耆恃縱橫之算,欲俯拾卿相,忘身蹈利,旋踵而誅,宜哉!巢父使不辱命,志在致君,遭罹喪亂,竟陷虎吻。 而戣、戢諸子,世載忠貞,大中之後,鬱為昌族。 為善之利,豈虛言哉! 贊曰:君子重義,小人殉利。 巢殞耆誅,其道即異。 許、呂封駁,照耀黃扉。 死而可作,吾誰與歸? 列傳第一百五 ○穆寧 子贊 質 員 賞 崔邠 弟鄯 郾 鄲 竇群 兄常 牟弟庠鞏 李遜 弟建 薛戎 弟放 穆寧,懷州河內人也。 父元休,以文學著。 撰《洪範外傳》十篇,開元中獻之。 玄宗賜帛,授偃師縣丞、安陽令。 寧清慎剛正,重交遊,以氣節自任。 少以明經調授鹽山尉。 是時,安祿山始叛,偽署劉道玄為景城守,寧唱義起兵,斬道玄首。 傳檄郡邑,多有應者。 賊將史思明來寇郡,寧以攝東光令將兵禦之。 思明遣使說誘,寧立斬之。 郡懼賊怨深,後大兵至,奪寧兵及攝縣。 初,寧佐採訪使巡按,常過平原,與太守顏真卿密揣祿山必叛。 至是,真卿亦唱義,舉郡兵以拒祿山。 會間使持書遺真卿曰:「夫子為衛君乎?」更無他詞。 真卿得書大喜,因奏署大理評事、河北採訪支使。 寧以長子屬母弟曰:「惟爾所適,苟不乏嗣,吾無累矣。 」因往平原,謂真卿曰:「先人有嗣矣!古所謂死有輕於鴻毛者,寧是也。 願佐公以定危難。 」真卿深然之。 其後,寧計或不行,真卿迫蹙,棄郡,夜渡河而南,見肅宗于鳳翔。 帝問拒賊之狀,真卿曰:「臣不用穆寧之言,功業不成。 」帝奇之,發驛召寧,將以右職待之。 會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第2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85頁